古希腊最著名的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曾经描写过一个非常勇猛的游牧民族,叫马萨格泰人。他们大概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就生活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境内的锡尔河以北、巴尔喀什湖以南的广袤平原上。
公元前530年,早已消灭了古代中东三大强国米底、吕底亚、新巴比伦的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在稳定了西部疆域后,将扩张的矛头指向了帝国东北方的马萨格泰人。
当时,纵横中东20余年的波斯军队已经变成一支配置精良、兵种齐备的无敌战队,他们的骑兵和步兵从马萨格泰人那里学来了草原复合弓和战马护胸,骑兵配置着长矛和战斧,全副铠甲,步兵又分为标枪手、弓箭手、工兵等多兵种。
有这样强大的军队,难怪居鲁士大帝自豪地宣称:“我,居鲁士,是伟大的世界之王!”
波斯铁骑很快就兵临锡尔河南岸,迎来灭顶之灾的北岸马萨格泰人,则把希望的目光都投射在他们的女王——托米丽司身上。
一、居鲁士大帝向托米丽司求婚
居鲁士大帝是优秀的军事统帅,能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他首先要考虑的。
前539年,面对强大的新巴比伦时,居鲁士大帝就没有采取强攻,而是改变河道,伏兵于城下,轻松拿下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巴比伦。
这一次面对托米丽司的马萨格泰军队,居鲁士大帝深知对手的勇猛,在某种程度上,对手正是波斯军队的老师,以前多次的小规模骚扰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他准备向已经失去丈夫的托米丽司女王求婚。
托米丽司非常清楚,居鲁士大帝至少有两个心爱的女人:卡桑达涅皇后,以及米底曾经的公主阿米蒂斯。求婚只是征服马萨格泰人的诡计,所以女王严辞拒绝。
二、战场是在锡尔河的北岸,还是南岸?
随后,托米丽司正式向波斯人发出了战书:要么我们在北岸后退三日的行程,你们波斯人过河来打;要么波斯人在南岸后退三日行程,我们过河来打。居鲁士大帝,你二选一吧!
后世在提到女王的这封战书时分析,这是托米丽司的智计。
如果在波斯境内的南岸打,居鲁士大帝一旦失败,将名誉扫地,会被赶下王位,这个风险太大;如果在马萨格泰境内的北岸打,波斯大军又深入了三天的行程,后继乏力,托米丽司的赢面仍然很大。
居鲁士大帝考虑良久,最终选择深入敌境,把战场放到北岸。
三、一场完全靠勇猛才能分出胜负的肉搏战
此时的居鲁士大帝依然英明,但也狂傲,他认为,波斯军队消灭托米丽司只是时间问题。
但他忘了,波斯军队的大多数优势打法,托米丽司也会。
马萨格泰人同样能熟练应用复合弓,同样知道战马的决定性作用,他们的战马也都是披甲上阵,更重要的是,马萨格泰人和波斯人一样不怕死。
对阵双方摆好了阵型,一场中亚历史上最惨烈的肉搏战拉开了。
波斯人首先发动了倾盆大雨般的弓箭战,没想到马萨格泰人同样准备好了箭雨,双方的箭全部都射完了,阵型却都岿然不动。
居鲁士大帝大惊失色,知道今天终于碰上了旗鼓相当的对手。
这边,托米丽司女王挥动着宝剑,大喊一声:“为了我们的土地和太阳,去杀了嗜血无厌的居鲁士吧!”接着,她率先冲向了波斯军队。
在女王的号召下,族人们士气大振,马萨格泰勇士们纷纷举起手中的长枪、剑和斧,如潮水般冲向了黑压压一片的波斯军团。
这是一场完全没有谋略可言的肉搏战,双方拼的就是兵力、勇气和耐力。
在希罗多德的笔下,这场战斗持续了很久,双方没有一个人逃跑的,都是殊死搏杀,奋力保护着他们各自的王和荣耀。
最终,胜利的天平还是倒向了托米丽司。她在战场上找到了居鲁士大帝的尸体,砍下了这位纵横近30年、不可一世的波斯王的脑袋(也有记载说,居鲁士大帝重伤,三天后去世)。
托米丽司女王是唯一一个在大型战役中战胜过居鲁士大帝的人。
但倾全国之力于一役的马萨格泰人,已经没有实力再次组织起有效的抵抗了,最终还是没能逃过被强大的波斯征服的厄运。
托米丽司女王则赢得了骄傲,他们部落的子孙后代,始终保持着勇猛无畏的传统。即使过了200年后,面对马其顿的军事天才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仍然是不计生死,血拼到底。
(文字原创,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