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写于2013年。
坦率来讲,比起当下我们很多研究生,赵薇同学的毕业作品还是很用心的。至少人家的毕业论文终极版超长(132分钟),而不是仅完成规定字数就草草交稿的。
俗话说,丑话说在前头。我不能免俗,于是先说说丑话。
首先是叙事结构,两段式的结构无可厚非,但缺乏过渡是硬伤。衔接过于生硬的情节让观众还没来得及在心里默默唱首毕业歌就直接进入了万劫不复的office,那靡靡的怀旧心情犹如史上最惨的断线风筝,刚离开暖风的怀抱,就被高压线生生烧得只剩了灰烬。
其次是人物线索,过多的人物让132分钟显得很忙,它在几组人物之间穿插接力,以至于窄窄的跑道拥挤了太多选手,最后摔倒了一地,一些次要选手没头没尾的被挤到了线外,愣头愣脑的充当了人肉背景。
第三是人物性格,作为和赵薇一样的70年代生人,很难想象原作者辛夷坞这样的80后塑造出郑微这种前卫女生是否有过于夸张的嫌疑。这死皮赖脸的姑娘在我们那年代可真是恐龙一般难得一见,特别是她还有那么一段貌似刻骨铭心青梅竹马初恋。
再看那面无表情的陈孝正,说他是木头人已经很给力了,他充其量是纸人和炭人,纯无机物含量,有表情会死星人。所以才会在他说出“你神经病啊”这五字真言时造成莫大的喜剧效果,直逼枯木开花与总书记打的。
而林静的塑造更是一场悲剧,他可有可无幽灵般的消失与出现更是让本片多少带上了点儿灵异的色彩。
丑话说了一堆,该说说好话了。
首先是怀旧。
赵薇非常漂亮地叙述了前半段,也就是吸引我们入场的大学时光,真正的青春。亮丽的色彩从仰视的梧桐树荫开始,我仿佛听到了久违的风声、树叶沙沙声、自行车铃声、篮球场的喧闹声……这一切只生长于校园,只低吟于青春。
迎接新生、社团招募、文艺汇演,这一幕幕亲切温婉,勾起观众的青葱回忆,也唤醒心底的点点滴滴。男生寝室的极品脏乱差,虽有夸张,但不会超过两个寝室的汇总(再次感谢室友们的不杀之恩)。
如我般正巧是建筑大学毕业的工科男很是激动与自豪,那活脱脱就是10多年前的我们,只是有点纳闷彼寝室咋没俺们那么多的0号图板与丁字尺啊。之后的毕业求职与散伙饭,来得有点突然,个中酸楚,过来人都不忍再提。
其次是怀旧。
上下铺、红白游戏机、64分头(在下如今还保持这复古的发型)、张曼玉的海报,还有那磁性声音的知心姐姐,找韩红来客串导演你是存心想灭少男们心中的午夜女声神是么。
最震撼的还是那秒杀校长《北国之春》的神曲《红日》,我想这是影院里最为欢乐的一段情节了。有了这些,如我般70年代生人,已经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巴不得这前半段再长些,直接覆盖了后半段。
第三还是怀旧。
谁人不曾有青春,谁人不曾有那暗生的情愫,只是有着含蓄与张扬的区别。虽然70后也许大多不像片中人物那样敢爱敢恨敢表达,或许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矜持与内敛,所以很难在过于激烈与剧情化的感情戏份里找到共鸣。
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仍被许多细节所打动,比如老张最末置于女神墓前的那束鲜花,全片最令我感动的竟是这无声的表白……
作为第一部导演作品,赵薇野心有点太大,已经脱离了原本青春校园片的设定范畴,想探究爱情的本质与时间的价值。其实大可不必,小清新自有它的可爱,单线索自有它的淋漓。求大求全,不一定能向史诗靠拢,毕竟,爱情片不能拍成三部曲。
说来说去,我觉得赵薇的这部处女作还是蛮不错的,惊喜多于惋惜。能让几乎所有观众牢牢地坐在那椅子上,憋上132分钟还不想上厕所已是不易。在上映之后还能引发超热的吐槽与讨论,它不愧为一部充满争议的现象级电影。
同时我也要感谢剧组成员的辛勤劳作,给了我这样一个烂记性且无暇回忆之人一次难得的怀旧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