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概,一个有态度的财经自媒体。
还有一天,A股即将开盘。今天来谈一个大家最关心的话题,节后的行情会如何演绎?希望对大家后天的选择有所启发,同时本篇一共四个部分,最后一部分的提示很重要,大家不要忘记。
一,谁在交易?
国庆期间,港股仍交易3天。涨幅较大的指数,富时A50指数上涨11.9%,恒生科技涨幅17.3%, 恒生医疗涨15.7%。
看到这个涨幅,估计部分投资者已经焦虑了。没有账户的,羡慕已经开户的。仓位轻的,羡慕仓位重的。仓位重的,羡慕都能涨20 CM的。投资A股的,羡慕没有港股涨的快。持有港股的涨幅慢,心态也会失衡。
但越是这种时候,越要冷静。
二,落袋为安的好
需要承认的是,国庆假期港股的暴涨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 “害怕错过”。不论个人投资者还是外资机构都太害怕错过行情,于是争先恐后的买入,导致越买越高。
截至本周四,全球新兴市场股票型基金录得155亿美元资金流入,创出历史第二高。中国股市当周有139亿美元资金流入,创纪录第二高。但数据显示,这部分外资以对冲基金和指数基金为首,主动基金流入比较慢,说明长线资金还在犹豫。
有套利就有止盈。所以或许我们在摩拳擦掌,但有人却已经落袋为安,未必是不看好未来,但现实是,得到的未必得到,失去的却永远失去,这对于一个专业机构来说是不可接受的。如果现在急于进场,究竟是看好A股还是不看好A股呢?我想这个问题就会变得很有趣了!同样的道理,现在卖掉就一定是对前景不看好吗?不要忘记,股市的内核是博弈,而不是点石成金。
结合上面的思路不难发现,实际机构的止盈分为真假两种,一种是真的觉得涨多了,还有一种就是故意打压股价,引诱其他投资者主要是散户交出筹码,然后继续上涨。
那么面对止盈,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应对呢?依我之见,跟上机构的步伐,他们跑路,我们也跑路,他们打压,我们就顺势而为,一样到低位去接回来。
有人说我这是痴人说梦,实际你看清楚了机构的行为,就不会这么想了。事实上,虽然多数人看不出机构和散户行为的不同,但实际早就有这样的大数据统计工具了。简单说就是:先把所有的「交易行为」数据先保存下来,经过长期的积累后,再通过大数据模型计算,我们就可以看到不同的「交易行为」特征了,这太重要了!
三,真假止盈
1.假止盈
假止盈坦白说,下跌就是为了收集筹码,但戏要做足,跌到你怀疑人生,但即便如此还是假摔,是假跌真涨。看下图:
就像上图中展示的这样,实际在股价走出来之前,是没有办法看出该股是否调整到位了,但是等到行情走出来之后,大家又会懊恼不已,这样的局面时常在市场中发生。但如果我们看到「交易行为数据」,就完全不一样了,看下图:
图中橙色柱体就是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数据系统中反映机构资金活跃程度的「机构库存」数据,「机构库存」数据反映了机构资金交易的意愿,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图中蓝色柱体则是反映当天交易行为的「主导动能」数据中的一种:「空头回补」数据,「空头回补」数据反映了前期做空资金重新买入的行为,实际就是补仓行为,如果同时出现「机构库存」数据,那就说明是机构在补仓,显然这是机构打压股价,调整结束的信号。
试想下如果是前期做空的大资金开始重新买入,那不就证明前期的做空就是故意打压股价,显然是大资金在刻意的洗出浮筹,所以这种快速下跌后很快出现「空头回补」数据的现象被称为「机构震仓」行为。
所以如果你的股票调整过程中出现了「机构震仓」行为,那这时候对于调整没什么好担心的,这种调整实际就是为了洗出跟风盘,为接下来的拉升做好准备。这就是典型的「假跌真涨」!
2.真止盈
真止盈,坦白说,股票这么多,不可能样样都做,这时候必然有部分被放弃的,但是接着利好涨一下也不是不可以,但这样的股票其实更可恶,看下面这只股票:
从上图来看,股价调整过程中,不断出现反弹,看上去比上一只股票还更加强势,但结果却是一路下跌,原因何在?我们还是看交易行为数据:
从图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一路调整过程中,没有机构大资金的震仓行为,说明机构无意拉升,既然机构不管,那股价上涨自然无法延续很长时间。
所以,节后这一幕或早或晚一定会上演,跟上机构步伐是关键。
四,重要提示
大多数人虽然知道机构资金占据主流,但对于机构资金的行为却很少有系统化和全局化的认识,往往只是关注一只股票里面有没有机构,实际我们更应该关注机构资金的分布,以及其持续分布的情况,看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最近4-5天的短线资金明显增多,但是长线资金,也就是活跃了2周时间以上的减少了,其中必然有一些就是已经出局了,而这是过去两周第一次出现,所以牛市可以乐观,但不应该盲目乐观。
本篇就聊到这里,关注老概,随时随地带给你不同视角。
声明
以上内容来自网络收集,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同时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敬请知晓。
此外,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不收会员,没有社交群,也从不与任何人发生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