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士兵带71岁老人进军营取暖,见到首长竟大喊:任务已完成

百年战争录吖 2024-12-25 19:11:48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96年的冬天,辽宁省本溪市。

一个身材佝偻的老人常孟兰,在炮兵团营房外昏倒。

士兵将他带进军营取暖时,没想到老人竟突然对着首长敬礼,并喊道:“任务已完成”!

究竟是什么任务,几十年后才得以汇报?老人有着怎样不为人知的过去?

冰天雪地中的老兵:重回战地的意外救援

1996年的辽宁本溪,冬天如往常一样寒冷而残酷。

傍晚,71岁的老人常孟兰,在冰冷的北风中步履蹒跚,双手僵硬,面色苍白,衣着单薄。

他艰难地拖着疲惫的身躯,终于不支倒下,昏迷在炮兵团营房的围墙外。

常孟兰的生命正处在生死一线之间。

恰巧,炮兵团的一辆给养车经过,士兵们看到了,这位年迈的老人倒在雪地里,呼吸微弱,身体已经僵硬。

面对这种情况,士兵们陷入了短暂的犹豫,毕竟在军营内,接纳身份不明的外来人员,特别是未经上级批准的情况下,会给他们带来纪律上的风险。

士兵们看着老人奄奄一息的样子,不忍坐视不管,冒着可能受到惩罚的风险,将老人带进了军营。

营房内,士兵们迅速为老人取暖,提供热水,并紧急通知了上级。

消息传到了炮兵团团长王永久的耳中,王团长火速赶往营房,想要确认老人身份的同时,也做好了应急处理的准备。

当王团长到达现场时,老人常孟兰已经慢慢苏醒了,挣扎着站起身来。

虽然身躯佝偻,行动迟缓,但老人眼中透露着一股坚毅。

他颤抖着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随即缓缓地说出一句令人惊讶的话:“任务已完成!”

在场所有士兵和团长都愣住了。

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位老人会在这样的情况下说出这句话?任务是什么?

又为什么时隔几十年才来复命?

王团长开始认真打量这位老人,发现他军礼动作标准,军人气质仍旧顽强,显然是有过丰富战斗经验的老兵。

常孟兰的这句话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故事?

常孟兰的军旅岁月:从战场新兵到战斗英雄

这位看似平凡的老人,却有着一段不平凡的军旅生涯。

常孟兰,河北省赞皇县人,年轻时在1944年加入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四纵队。

正值抗日战争后期,日军对华北根据地的肆虐愈加残酷。

作为一名新兵,常孟兰迅速投入到了,敌后作战的行列。

常孟兰的作战能力,在一场重要的反敌人肆虐的战役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他和战友们一起面对装备精良、火力强大的日军,尽管物资匮乏,条件艰苦,常孟兰依然总是冲锋在前。

不仅屡次击毙敌军士兵,还特别擅长狙击敌方指挥官。

据记载,常孟兰在一次战斗中,成功击毙了几名日军军官,这让他在部队中声名大噪,逐渐成为小队中的作战骨干。

常孟兰的勇敢与无畏,得到了上级的认可,获得了个人一等功的奖励,还曾受到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帅的接见和表扬。

作为排长的他,带领自己的部队不断取得战斗胜利。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关键阶段,常孟兰所在的部队被调往华北地区,执行一项牵制敌军的任务,这也成了他军事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战。

这是一场以少敌多、注定牺牲的战斗。

敌军的兵力和装备都远远优于常孟兰所在的连队,但知道这是他们必须承担的责任。

他带领着8名精挑细选的战士,构筑了临时防线,准备阻击敌军的猛烈进攻。

当敌人第一波进攻来临时,常孟兰和他的战友们,凭借丰富的战斗经验,成功打退了,敌人的探路小队。

可常孟兰并不因此放松,因为这只是敌人的试探,真正的进攻还未开始。

他和战友们迅速补充弹药,重新做好了战斗准备。

随着天色渐黑,敌人发起了更猛烈的攻击,人数越来越多,火力也逐渐加大。

常孟兰和战友们死守阵地,但无论他们多么英勇,终究难以抗衡数倍于己的敌军。

弹药即将耗尽,数名战友倒在了敌人的炮火中,但常孟兰依旧没有下达撤退的命令,因为连长交代的号角声还未响起。

这一晚,常孟兰亲眼目睹了战友们的牺牲。

最终,他和剩下的几名战士决定,发起一次突围行动,借着夜色掩护,他们试图冲破敌军的封锁线。

突围过程异常艰难,可作为排长,他必须确保主力部队安全撤退,自己则带领手下战士与敌军进行顽强阻击。

敌我双方进行了多轮激烈的交火,虽然战士们弹尽粮绝。

他们依然始终坚守阵地,完成了掩护撤退的任务。

这场战斗的代价极其惨重,许多战友当场牺牲,而常孟兰也与大部队失去了联系。

突围后,他开始了漫长的寻队之路。

未完成的任务与寻队的漫长岁月

常孟兰和几名幸存者从战斗中突围,但他们与大部队彻底失联。

他们虽然成功完成了阻击任务,但作为一名军人,任务的最后一环就是向上级复命。

常孟兰心里记得连长的嘱托:“无论如何,完成任务后必须回部队报告情况”。

他带着这个未尽的使命,开始了艰苦的寻队之路。

突围后,常孟兰辗转多地,试图与大部队重新取得联系。

可是,战争形势瞬息万变,部队频繁转移、编制更改,常孟兰一次次扑空。

1949年新中国成立,常孟兰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赶往北京,期盼着能在这里找到部队,向组织汇报任务的完成。

他得知的消息却令人失望——大部分部队已经改编,有些老战友在战斗中牺牲,他苦苦寻找的主力部队早已与原先的编制完全不同。

常孟兰并没有放弃。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他辗转于东北、河北、山西等多个地区,不断打听部队的下落。

常孟兰始终坚信,自己与战友的任务未完成,必须向上级复命。

他到北京寻找机会,却多次被告知要耐心等待。

这种不断的期盼和失望并未让他退缩。

几十年来,他凭借着顽强的信念,走遍了各个地方,时刻不忘自己的任务。

他穿着简陋的衣服,带着简单的干粮,一步步走过了他年轻时战斗过的土地,试图找到那些曾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期盼着能够在某个地方重逢。

每次得到的消息都让他感到失望,但常孟兰始终没有放弃。

既然自己还活着,那就有义务向组织汇报战况,这是他作为一名老兵的职责。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常孟兰的生活变得越来越艰难。

他曾在路边捡废品维持生计,也曾借住在陌生人的家中,靠着微薄的救济生活。

他从未放弃过寻队的梦想。

直到1996年,他终于得知本溪的炮兵团,就是他所在部队的改编单位。

年事已高的他,他还是带着一腔执念,走进了这座,他希望能找到答案的军营。

他希望,这次他能够完成那份沉重的承诺。

重回部队,任务完成

在辽宁本溪的炮兵团营房外,常孟兰终于如愿找到了组织。

当团长王永久了解了他的来历和故事后,亲自接见了他。

此时的常孟兰,已是一个71岁的老人,满脸风霜,却依然保持着军人的挺拔和坚韧。

当他站在团长面前,敬礼并大声喊出“任务已完成”的那一刻,他心中的执念终于得到了释放。

几十年过去,常孟兰仍然记得当年的誓言:绝不后退,完成任务。

这份坚守,跨越了时间,也感动了在场的所有人。

团长与战士们对这位老兵充满敬意,常孟兰的故事被传遍了军营。

他并不在意功名,只在意自己是否对得起战友,对得起当年的承诺。

这个时刻,对他而言,意味着他终于可以安然放下过去的重担,与逝去的战友们告别。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百年战争录吖

简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