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局:359旅两名干部必须枪决,军法处长莫文骅:你往墙上看

墨珑甲吖 2024-11-27 23:32:13

南宁解放后,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南宁亭子一匹马,邕江津头两声雷。”其中“亭子一匹马”指的是从亭子莫屋角村走出的开国将军莫文骅(原解放军装甲兵政委,南宁首任市长)。

至于“津头两声雷”,指的是津头村的两个名人,原广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雷经天鹤教育家雷沛鸣。

莫文骅,是一代儒将。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秉公执法,绝不仅仅依照片面的证言就给人定罪。

在担任军法处长期间,就曾发生了一件大事,完美体现了莫文骅的办事风格。

爱兵如子的莫文骅

军队是最讲纪律的地方,八路军更是有“三大纪律,八大注意”。

任何士兵、任何干部只要犯了纪律,都要接受严办。

抗战时期,莫文骅却站在了干部的一边,救下了两名干部的性命。

1941年的一天,陕北的太阳很毒辣。西北局的组织部长陈正人,亲自来到八路军留守兵团驻地,找到了莫文骅。

两人一见面,陈正人就严肃地说道:“莫主任(莫问骅时任政治部主任兼军法处处长),西北局下了命令,你听说了吗?”

莫文骅一头雾水,非常诧异,回答道:“没接到通知啊,发生什么大事了?”陈正人接着说:“王震的359旅,有两名干部,犯了纪律。西北局的意见是绝不姑息,进行处决。”

虽是军法处处长,莫文骅心里还是咯噔了一下。他不知道两名干部发生了什么事情,于是疑惑地问道:“他们犯了什么事,有确凿的证据吗?”

陈正人继续回答:“这个我不清楚,但西北局既然下了命令,想必是铁证如山吧。”

一听这话,莫文骅有点生气,说:“现在是用人之际,没有确凿的证据,怎么能乱杀人呢?我要去找王震问个清楚,查查此事。”

说着,莫问骅就拿起了桌子上的马鞭,吩咐警卫员,好好招待陈正人。

不久,一声马鸣,莫文骅就骑着一匹黑色大马扬长而去。

一来到359旅,莫问骅就拜见了王震。在王震的引荐下,莫文骅就把事件的当事人找了过来。

一番询问,莫文骅才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原来,几天前359旅的干部外出公干,在县里筹措粮食。干部带着几名战士,并不是直接下乡卖粮,而是找县政府这个买家。一来,这样可以省去一些时间,二来效率也可提高不少。

没想到的是,两名干部在和县长谈价格时,起了争执。

强硬的县长说:“你们给的价格太低,我们不能卖。”

这时,一名脾气暴躁的干部也针锋相对地说:“我看不是我们给的少,而是你想从中牟利。”

双方越说越急,竟然还引发了肢体冲突。干部们都是军人,常年的军事训练练就了一身腱子肉,县长哪里是对手。

互相推搡时,有人为了制止冲突,竟然还掏出了腰间的家伙什,打了一枪。

这下可触犯纪律了,事情越闹越大,县政府一纸诉状,告到了西北局。

谁先开枪,是个关键性问题?开枪的动机也是重中之重?

不搞清这两个问题,事情就不会得到一个公正的判决,也就无法服众。

办案经验丰富的莫文骅立即赶到了案发现场——政府大院。

在黄土砌成的墙壁上,莫文骅看到了两个圆形的小孔,就问县长:“这就是争执时,打出来的弹孔吗?”

一旁的县长不敢说谎,小声说了句“是”。

莫文骅走近细细瞧了几眼,想出了一个办法,可以证明是谁开了枪。

莫文骅对着县长说:“你去给我拿一把你们这的步枪,我有大用。”

县长不敢不从,吩咐秘书从武器库拿来了步枪。

莫文骅接过步枪,站到远处,对着墙壁就是两枪。

枪响过后,莫文骅带着县长,指责新的弹孔说道:“县长,你往墙上看一看,这新的弹孔和前几天的一模一样,这就足以说明开枪的是政府的工作人员,而并非359旅的两名干部。”

此刻,县长恨不得地上有个窟窿,供自己钻进去。

事情真相大白以后,两名干部洗去了身上的冤屈,又重新恢复了工作和职务。

等他们拜谢莫文骅的救命之恩,莫文骅嘱咐了他们几句:“你们啊,以后工作要讲究方式方法。对地方上的同志要多些耐心,没有证据的事情不要乱说,否则引火上身,下次我也帮不了你们。所幸的是,你们还算守纪律,没有对地方上的同志开枪。”

跟着领袖学本事

在人们的眼中,军法无情,身为军法处处长的莫文骅更应该是阎王判官。

然而,莫文骅并不是不分黑白,而是注重调查。

之所以会形成实事求是的工作风格,离不开毛主席的谆谆教导。

1937年8月1日,抗大第三期正式开学。

当时国内形势严峻,日军的铁蹄蹬蹬作响,八路军急需一批干部,去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

开学后不久,校长和副校长都上了前线,抗大的具体工作交给了教育长罗瑞卿和政治部主任莫问骅的手里。

为了搞好教学工作,莫问骅明确要求,教职学院不论职务有多高,资历有多老,历史贡献有多大,都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可是总有些人是耐不住寂寞,当起了刺头。

校内的一位同志,因婚姻问题违反了不许和在校学习的女青年恋爱、结婚的规定。事情传出后,许多青年学生议论纷纷,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毛泽东听说了之后,亲自下了批示:“给予这名干部降职处分。”

没想到,学校念及这位干部对革命有功,再说两人是自由恋爱,便想从轻处理。身兼党总支部书记、政治部主任的莫问骅还专门写了封求情信。

在这份信中,莫问骅用词不当,说了句“收回成命”。

毛泽东看到后,十分不高兴。他派警卫员,将莫问骅找了过来,愤怒地说道:“文骅同志,抗大的纪律是你们几人商量定的,现如今你们又带头违反,这怎么能行呢?我的意见是,对他降职。”

这件事的严肃处理,在群众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要知道,那时,有许多青年学生都是满怀希望,千里迢迢来到延安。

如果他们一旦得知八路军是说一套,做一套,难免会对八路军失去希望。

风波过后,大部分知识青年感激涕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在军民关系上,莫问骅也曾受到过毛泽东的指点。

八路军留守兵团和边区群众都在搞生产,但双方也曾发生过矛盾。

有的干部只强调自己的困难,而不去站在群众一边考虑问题。

1939年冬天,莫问骅来到永坪的警备四团,检查部队的训练工作。

住在永坪,有人便开始向莫问骅打起了小报告,说群众对部队的支持不够。莫问骅片面的听信了手下人交给的资料,便发了一封电报,给边区政府副主席高自立,请求边区政府能给予一些援助。

回到留守兵团总部不久,毛泽东就派人将莫问骅叫了过去。

莫问骅一进门,就深感不安。毛主席、朱总司令、任弼时、留守兵团司令肖劲光、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都在。

莫问骅找了个位子坐着,问了毛主席:“主席,你把我找来,有什么事吗?”

毛泽东点燃了一根烟,说:“你们军民关系搞不好,不检讨自己,还向中央告状,埋怨边区政府。”

莫问骅也是反应及时,心想一定是那封电报被毛主席知道了。

于是,他赶紧向毛主席检讨,说:“那封电报,我是私人名义,和留守兵团没关系。”

没料到的是,毛主席继续批评说:“私人名义也不行,电报内容谈的都是公事。我派人了解过,电报内容,七分假,三分真,这些你都调查过吗?”莫文骅支支吾吾道:“这个……我倒没有,但我想战士们不至于说谎话。”

毛主席又说:“文骅同志,我们共产党员是讲究实事求是的。怎样做到这一点呢?不能光听手下人的报告,还要听从另一方人的意见。如果事情重大,还需要自己调查。再不济,也要派信得过的人,去代替自己,做调查。”

莫文骅涨红了脸,一声不吭,呆呆地杵在原地。坐在椅子上的林伯渠当起了和事佬,说:“主席,文骅同志难免有些护犊子,这也是人之常情。说通了道理就好,我想她不会不明白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这个道理的。”

这时,莫文骅拍着胸脯,保证道:“主席,这次是我错了。您处分我吧,我没有怨言。”

经过这次教训,莫文骅才一改往日的工作作风,明白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的真谛。

也正因这次教训,莫文骅才能救下那两名冤屈的干部。

结语:

在军队中,莫文骅主要负责的就是思想政治工作。

建国后,莫文骅被授予中将军衔。

闲暇时,莫文骅还喜欢写词。莫文骅的文笔流丽畅达,寓意象于艺术思维之内,辟思路于自然境界之中,有着正确的人生观,在将领中,独树一帜,是最高的一档。

参考资料

《沉痛悼念莫文骅副会长》 黄埔

《毛泽东给莫文骅将军三个“一次”》文史春秋

0 阅读:38
墨珑甲吖

墨珑甲吖

投稿请私信,严禁搬运,违者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