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岚清回忆:“东风”开进中南海,被中央领导围观

墨珑甲吖 2024-11-28 23:24:53

工业革命中大机器的广泛使用不仅提高了生产速度和生产效率,让一个人能替代十几个人,还深刻改变了现代社会发展,重塑了近代乃至现代的国际格局。

西方国家依靠工业的力量,大肆对亚非拉国家进行剥削、掠夺。如果要改变这一现实,就必须完成工业化,建立本国的工业体系。

可惜的是,自二战以来,实现这一目标的寥寥可数。

中国的工业化之路走的也是步履维艰,能独立生产出一辆汽车,就足以让中南海的领导人都前来驻足观看。

羡慕苏联的吉斯汽车

1950年2月,时值朝鲜战争期间,毛泽东远赴苏联,洽谈中苏同盟一事。

坐在火车上,毛泽东就点燃了一根卷烟,听取了前线将士的汇报,毛泽东深深感到两军之间的差距不在战术,不在兵员素质,而是在武器装备、后勤供应上。

要想弥补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就必须迅速完成工业化。除此之外,别无第二条路可走。

如此,便要借助苏联的力量。

2月份,毛泽东从苏联启程回国。乘坐的专列上,载着斯大林赠送的吉斯牌防弹轿车。

苏联自行生产的吉斯牌轿车是当时世界上顶级的轿车,一般不轻易送人。

毛泽东访问之际,也曾受邀参观了生产吉斯汽车的斯大林汽车厂。

参观该汽车厂,看到一辆辆崭新的汽车驶下装配线,毛泽东露出了羡慕的眼神。

一个小时过后,离别之际,毛泽东悄声对身边秘书说:“以后,我们也要有这样的工厂。”

毛泽东的访苏之旅没有白费功夫,苏联人说话算话,首批援建的50个项目中,就包括建设一个现代化载货汽车制造厂。

斯大林更是向毛泽东允诺:“斯大林汽车厂有什么设备,中国就会有什么设备。”

别的不谈,苏联在对盟友援助是真下血本,一不抠抠搜搜,二不藏着掖着。

当然,双方关系差时,苏联又是另一副面孔了。

一个月后,中国重工业部就成立了汽车筹备组。

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福特汽车工程师的孟少农作为技术人才,进入了筹备组,担任技术顾问一职。

能一展平生所学,对于任何一个知识分子,都是莫大的机遇。

孟少农等人有了用武之地,不分昼夜跑遍了全国,寻找建厂地址。

一番考察,只有东北最符合当时的条件。一来汽车厂需要雄厚的供电供水技术和大量钢铁资源,二来长春有大量的土地资源未被开发,三来东北有发达的铁路网,可以对接苏联的设备。

于是,筹备组便将工厂选在了长春孟家屯,这里原是东北军驻扎地点,稍微整修就能改造为建厂指挥中心。

经过两年的准备工作,“一五计划”正式提上了日程,集中力量打下工业基础。在“一五计划”中,建成长春汽车,并独立生产出汽车,是重点项目。

原计划四年完成,可由于时间紧张,苏联专家评估后认为,如果加班加点,三年或许也能成功。

毛泽东听取了苏联专家的建议,签发了《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让有关部门给予最大的支持。

在此背景下,从全国各地调来了数千名干部和技术工人,不少科长都是县级干部。另外,还从北京、天津、上海分配了几百名大学生。

孟少农晚年接受美国记者采访时说:“我们必须得到中央政府的帮助,不然无法短时间内召集那么多人。”

当时长春人口不足十万,满目疮痍、气候苦寒。

一汽副总工程师陆孝宽回忆说:“长春,地处东北,全国人民都知道这是苦寒之地,可学子还是以入职长春为荣。”

在几百名莘莘学子中,李岚清的成就最高。

李岚清,生于江苏镇江,是地地道道的江南学子。

1952年,他毕业于复旦大学管理系,后被分配到尚处于筹建中的“一汽”工作。事先,他只知道工作地点在长春,但具体干什么他并不十分清楚。

报到时,李岚清手上的介绍信写的是“毛泽东汽车拖拉机坦克制造厂”。

本以为去研发坦克,但一到长春,接待处的负责人又让李岚清去“652厂”(“一汽”的保密代号)筹备处。

这时,李岚清才明白,自己不是研发坦克,而是建造属于中国人的汽车。

到厂之后,李岚清就开始了学习。

李岚清说:“一汽的第一代职业工人都是挤出空余时间学习,下班之后办公室经常灯火通明,大家都在苦攻俄文和技术知识。”

由于李岚清不懂技术,只懂俄文,,厂里便让李岚清负责翻译和编制工厂建设总体计划的工作,还兼任饶斌厂长的秘书。

学习了一年,厂里各种设备差不多都到了,次年的7月15日上午,李岚清便参加了破土典礼,将刻着毛主席题词的汉白玉基石安放在底座上。

一切准备工作完成,李岚清便于1956年带队,领着一帮实习生赴苏学习。

开进中南海的“东风”汽车

汽车工业一般都是从模仿阶段出发,这也是成本最小的一条路径。

为了适应全国工业的建设需求,一般家用车不处于最高的优先级,“一汽”接到的使命是优先生产载货汽车,车型按照苏联专家的建议选择了吉斯150。

吉斯150是二战后,苏联投产的新型卡车,是根据战时从美国租借来的通用卡车改良组装的混合产品。

“一汽”便沿着这条路子,继续前进,在吉斯150 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使之更符合中国的道路状况和运输需求,造出了“解放”牌汽车。

“解放”这个名字在建厂初期就定了下来,工程师提出了要求,说要给车子命名,以便标在设计图纸和车头模子上。

一机部部长黄敬等人列出了“解放”、“前进”、“胜利”等多个名字,递给了毛泽东。

毛主席一看,不假思索圈定了“解放”二字,字体依旧取自《解放日报》题写的标题“解放”二字。

1956年7月13日,“一汽”汽车制造厂兑现了承诺,装配出第一辆“解放”开车。

国庆节那天,第一批“解放”汽车还参加了庆祝典礼,摆在天安门广场前展示。

想要购买“解放”牌汽车,光有钱还不行,还得有政府的批件。

据孟少农回忆:“最初的定价是14000多元人民币,这样大约有20%的利润。当时普通家庭的月支出大约是三四十元,由此可见该汽车也算是天价了。”

有了载货卡车,还要用家用车,才能更值得代表国产车。

毛泽东就曾说:“什么时候,我们不用坐苏联的汽车,而是坐上自己生产的小汽车就好了。”

国产车取代苏联车,这是关系到国家形象,也能提升民族自豪感。

毛主席非常注重这点,1958年2月13日,他到“一汽”视察,还问厂长饶斌:“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

此时,“一汽”对小轿车的研发组装已经开展近一年,设计参照了法国的西姆卡和德国的奔驰190。

饶厂长也有了底气,就说:“不出一年,就能生产出来。”

饶厂长是一位言必行、行必果的人。

5月21日,中共八大召开前夕,“东风”汽车就已经下了生产线,比预估的时间提前了近六个月。

铁道部还派了一辆专列,将东风牌汽车从长春运到北京。

一同来到北京的还有厂长饶斌以及26岁的李岚清。

列车进站后,闻讯而来的记者和群众将“东风”围得水泄不通。

如果不是借助站台服务人员的帮忙,饶斌和李岚清恐怕还走不出火车站的大门。

在中央警卫团的护卫下,“东风”汽车先在北京主要街道展示了一圈,随即开进了中南海。一进“中南海”,中办主任杨尚昆立马赶出来迎接,说:“明天一早再把车送来,放在怀仁堂草坪上。”

接着,杨尚昆就对汽车绕行一周。

当他发现车头上有排英文字母,杨尚昆就问饶斌和李岚清说:“这是啥子意思?”

饶斌解释道:“这是东风的拼音。”

杨尚昆想了想,说:“饶厂长,这不妥,还是改了好。人们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外国车呢,换成汉字吧。”

就这样,厂里的师傅连夜用锉刀锉出了“东风”二字,并立即进行电镀,将车头七个字母卸了下来,洞眼补漆,镶配了汉字“东风”。

第二天一早,小轿车再一次驶入了中南海,停在了怀仁堂前。

八大会议间隙,不少领导人都来观看。周恩来围绕着车看了一圈,打开了机器盖子,看了看发动机,问了句:“这发动机是模仿奔驰190的,对吧!”

带队的设计处主任说:“是。”

周恩来说:“模仿没有问题,世界上的汽车都是互相学习的,但有些改变才行。原样照搬,人家会不高兴的。比如发动机的气阀室盖就可以改改形状嘛。”

散会后,毛泽东和林伯渠也来看了看。

在秘书的建议下,两人还上车绕着怀仁堂兜了两圈。

下车后,毛泽东满脸春光,十分高兴,连连说道:“好呀,好呀,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车了。”

为了纪念这历史性的一刻,这辆东风汽车没有给旁人使用,而是存在了“一汽”博物馆。

不久,李岚清就被调到湖北,负责筹建“二汽”。

退休后,李岚清依旧关注汽车工业。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的采访时,李岚清谈到:“面临大气环境的恶化,石油资源的短缺,世界各国都在研发电动汽车。”

对于电动汽车,李岚清早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分管科技工作就推动了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研发。

2001年10月,电动汽车专项被列入“863”计划,对汽车工业十分熟悉的李岚清听取了汇报后曾说:“电动汽车根本就是国家的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安全是每一个政治家关心的问题。解决中国能源问题,电动汽车是一条出路。”

可见,国家眼光之长远,非普通人所能预料。

提早三十年,就从全局出发,走在了各国前头。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推广电动汽车,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顺带手还对环保工作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结语: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如今,中国电动汽车实现了弯道超车,进一步占据了汽车产业链的上端,让欧美国家再也不能只凭着专利就能躺着收钱。

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国家体制发挥的能量更大,也离不开初代汽车工人的摸索和经验。

参考资料

《长春一汽艰苦造车记》纪实之窗

《李岚清:退休的“沉思录”》 半月谈

《李岚清的东风情怀》 时代汽车

0 阅读:1083
墨珑甲吖

墨珑甲吖

投稿请私信,严禁搬运,违者负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