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战争有东征,西征,南征,唯独没有北征,却称之为北伐

琦琦聊文化 2023-03-11 01:23:06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在这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数不胜数。其中有朝代更替而发动的战争;又或者君主和诸侯之间的内战;强国和弱国的拉锯战。在古代,由于历史文化原因,地理地貌导致的经济上的差异等等诸多因素,战争频发。其实,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开疆破土,抢夺资源,让本国的政权国土面积更大,资源更丰富,政权更稳固。

在中国历史上发动的战争不计其数,有的称之为东征,有的称之为西征,有的称之为南征。可为什么就没有“北征”?而被冠以“北伐”的称号,这其中有什么历史背景或者文化渊源?

一,征。

征者,上伐下也。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当中。在中国古代崇尚天,地,君,亲。君王就是除去天和地之外,天地间最大的掌权者,其下的所有诸侯将相均被称之为“臣”,一切要听从君主的旨意行事。如若有一天君主发现某个诸侯不服管教,不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那么君主为了惩罚这些诸侯的错误行为,就会发兵教训一番。君主教训诸侯的战争就可以称之为“征”。就如《书•允征》中说的一句话:奉辞伐罪曰征。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强国攻打弱国,也可称之为“征”,强者为尊,弱者就要看强者的眼色行事。弱国要臣服于强国。如若不照章办事,强国就有可能发兵征讨。

二,伐。

“伐”,这个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当中。“伐”,本身是个会意字,由“人”和兵器“戈”组合而成。在《说文解字》当中,释意为人手持兵器。戈是古代的一种战争用兵器,形似大号镰刀,顶部有类似于矛的尖刃,在战斗中,可以先用顶部的尖刃刺敌方,如若落空,可用镰刀勾其头颅。所以,“伐”就具有了砍头,砍断,征讨等含义。

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征”在古代汉语当中,是一个“褒义词”,这类的战争是合理合法的,就如君主发兵教训诸侯一般,它更多的是以上对下的战争,它是合情合理的。就如兄弟之间的内斗一般。而“伐”这个字则不同,它是一个中性词。中性词较于褒义词就显得没那么高尚了。伐一般可以理解成,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找出攻打对方的理由,写一篇战争檄文,昭告天下。既能令己方士气大振,又能令自己“师出有名”。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达”。

就如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北伐。

当时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室政权。刘备就以曹操的这种“挟天子”为不忠不义做为发兵征曹的理由。让自己师出有名,明正言顺。命诸葛亮出师北伐。也就有了孔明六出祁山的故事。其实,当时的曹操兵多将广,实力强大。蜀国相对弱小,这是诸葛亮以攻代守的策略,对曹操不断的侵扰,最终导致曹操无心攻打蜀国,更有利于蜀国提前做好防守准备。

“伐”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中国古代,无论是经济中心,还是政治中心,都集中在黄河中下游等平原地区。南方经济发展缓慢,势力孱弱,对南方的战争相对来说要容易很多。而北方则不同,北方多是游牧民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聚集地。这些少数民族骁勇善战,善骑射。又占据地理地貌的有利地形。很难攻打。胜负在五五之间。北伐就因此存在了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许就兵败而归。刘裕的北伐战争,就是东晋和南朝时期比较成功的北伐。而南宋时期的“岳飞抗金”,则是由于某种原因而失败。

之所以用北伐,就有杀伐的含义。不再讲情面,不再像东征西征南征那样,讲究战争的规矩,什么先礼后兵等等。以击杀敌方为主。你桀骜不驯,我就以武力击杀你,征服你,令你不敢再惹是生非。

所以,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东征,西征,南征,出现的几率很多,而很少出现北征。北伐更多的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争,存在了太多的可能性,很有可能就饮恨败北。

0 阅读:11
评论列表
  • 2023-06-26 22:11

    杜甫就写过一篇北征的诗[得瑟]

琦琦聊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