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一夜损失了一个军团,优柔寡断害死人!

南国劲松 2024-10-11 17:27:27

长征,那段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史诗,不仅铭刻了红军主力波澜壮阔的转移历程,更汇聚了无数英雄儿女为了民族解放事业英勇奋斗的血泪。在这其中,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故事同样惊心动魄,他们虽未踏上长征那条著名的道路,但为长征的胜利奠定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更为我们今天留下了深刻的警示。

这群共产党人,在国家和民族的危难关头,毅然肩负起诱敌重任,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征途。他们的英勇和牺牲,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战略任务,更是对信仰和理想的坚守。然而,历史的进程往往并非一帆风顺,这些先烈们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粟裕作为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重要领导人,为了保留这支革命军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不断的斗争中思索,革命斗争应该怎样才能不偏不倚,吸取经验教训,创造性地建设好人民军队。红十军团的失败也为粟裕今后的革命斗争提供了一个终生难忘的历史教训。

从战略角度来看,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设立本是出于减轻中央苏区压力的考虑,这一决策无疑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遭遇了重重困难。红七军团在初期的战斗中步步遭险,面对强大的敌军压力,年轻的将领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特别是寻淮洲这位天才将领,以惊人的勇气和智慧率领部队转战闽浙皖赣四个省,牵制了大量国民党军,为主力红军北上创造了有利条件。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智慧和策略。

然而,由于战略和战术配合上的失误,这位天才红军将领在赣东北不幸折戟尘沙,英勇牺牲。整个红十军团除了粟裕带领400余人突出重围外,包括军委主席方志敏和红十军团领导在内,几乎全军覆没。

时间定格在1935年1月9日,那是一个寒风凛冽的日子,红十军团在经历了连番苦战后,终于在安徽遂安县的茶山上找到了片刻的喘息之机。刘畴西,这位铁骨铮铮的军团长,紧急召集了队伍中的核心将领,召开了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会议。

现在只剩下几千名饥寒交迫、缺枪少弹的红军战士,敌人的几十万大军正在围追堵截,翻过茶山就进入了赣东北苏区。

会上,粟裕和乐少华两位智勇双全的将领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化整为零,利用皖南山区的复杂地形,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他们觉得,红军目前的实力并不适合大规模作战,分兵行动反而能更灵活地调动敌人,寻找发展的机会。粟裕心里清楚,集中兵力打大战,对于现在的红军来说,无异于以卵击石,分兵才是生存之道。

历史证明,粟裕和乐少华是对的,但问题是不是所有正确的意见都能顺利实行,每一个人的想法和认知不同,意见也不一样,尤其是高层领导人更为重要。

然而,方志敏和刘畴西却有着不同的想法。他们觉得,与其在皖南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挣扎,不如撤回熟悉的闽浙赣苏区,那里有群众基础,有根据地,是红军最好的避风港。最终,两位主帅的意见占了上风,红十军团决定全军撤回闽浙赣地区,继续以军团制和大规模作战为主要行动方式。但历史的车轮已经无情地碾过,证明了这种策略在当时并不明智。

就在红十军团开会讨论的时候,敌军已经像嗅到血腥味的鲨鱼一样,迅速聚集了20多个团的兵力,准备对红十军团实施致命一击。更糟糕的是,敌军的情报工作做得异常出色,他们不仅知道了红十军团要南下闽浙赣苏区的计划,还沿途布置了大量的兵力进行阻击。

1月13日,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红十军团却遭遇了浙江一个保安团的伏击。按常理来说,保安团的战斗力并不强,但这个保安团却是个例外。他们装备精良,人数众多,再加上利用地形优势进行伏击,很快就给红十军团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刘畴西不得不率领部队撤出战斗,绕道而行。经过两天的艰难跋涉,红十军团终于接近了闽浙赣苏区。这里,是他们通往闽浙赣苏区的最后一道封锁线。只要突破了这道防线,他们就能回到那个曾经给予他们温暖和力量的地方。

然而,此时的红十军团已经疲惫不堪,损伤惨重。部队里弥漫着一种颓废的气息,仿佛每个人都在等待着命运的审判。粟裕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当即建议刘畴西应该迅速调整状态,立即突破封锁线,赶到苏区之后再做打算。

这里离苏只隔着一座大山,咬咬牙翻过去就能化险为夷,而且我军装备落后,天降大雪,天寒地冻,在夜晚突围尚可一战,如果敌人全部包围,白天突围几乎没有可能。这是决定红十军团生死存亡的一个决定。

但刘畴西却摇了摇头,他觉得部队已经长途跋涉了这么久,实在是没有了突围的力气。不如先休息一晚,养精蓄锐后再做打算。粟裕一听这话,心急如焚。他顾不得什么上下级关系,硬着头皮和刘畴西吵了起来。两人的声音在寂静的夜晚回荡着,仿佛是在为红十军团的命运做着最后的抗争。

方志敏听闻后,立马赶来劝解。他深知两人都是为了红军的未来着想,只是意见不同罢了。最终,他决定做出一个折中的决定:由他和粟裕率领一部分突围,军团大部则休整一夜后再撤。这个决定虽然无奈,但却是在当时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当时粟裕是参谋长,刘畴西是军团长,方志敏是军委会主席,因此,粟裕的正确意见未能全面实施,确实极为遗憾。

然而,就是这一晚的休息,让红十军团陷入了绝境。在俞济时的命令下,敌军14个正规团和保安团合计3万余人正从四面八方包围过来。他们像一张无形的网,将红十军团牢牢地困在了化袤德地区。

事实上,就在刘畴西带领红十军团休息的这一天时间里,敌人的一个保安团正在由江山连夜赶来,很多军队都从四面八方合围,扎进了口袋。

是的,在战场上,五分钟就能决定一场战斗的胜利,先赶到制高点和后赶到制高点的人,一分钟就能决定生死,大的突围行动,多休息了一天的时间就葬送了红军团主力。

方志敏和粟裕率领八百余人的前卫部队先行出发。他们知道,时间就是生命。每一分每一秒都关乎着红军的未来。然而,当他们到达指定地点时,却发现红十军团的大部仍然没有赶上。方志敏和粟裕心急如焚,立即写信劝刘畴西抓紧率部赶上。他们知道,现在敌军封锁还不严,是突围的最佳时机。虽然会有损失,但机会很大。

本来粟裕想亲自回去劝说军团长赶上部队,但是方志敏认为可能粟裕无法说动刘畴西,只有自己才能压住他,让他赶上部队。

其实,刘畴西就在离他们5里地的地方休息,5里地,只要半个小时就到了。

然而,刘畴西却没能赶上。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方志敏当机立断,决定由粟裕先带队突围。而他自己则亲自返回劝说刘畴西。这一别,竟成了永诀。

粟裕随即带人强行突围。他利用晚上红军作战的优势,指挥若定。在付出了400余名战士的生命代价后,他们终于突破了敌军的包围圈。这400余名幸存的红军战士成为了后来红军挺进师的种子选手,也是抗日时期新四军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红十军团这次惨败不仅仅保留了这四百余名红军骨干,更培养出了用兵如神的粟裕大将。其实在整个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征程中,粟裕已经显示出了其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然而当时他只是部队参谋长,而且当时的政委对他很有意见,基本上凡是他所指挥的战斗,都取得了良好的战果,不过遗憾的是很多时候他无法指挥整个军团。

可以想象,当时的红十军团如果是粟裕担任军团长的话,肯定又是另外一番气象,绝不会有这么大的损失。然而,历史没有如果,红十军团的惨痛教训,红军将士的鲜血,洒满了赣东北的怀玉山,给人留下了无数深刻的教训。

粟裕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说,红十军团的失败不管从战略还战术上都犯了很多错误,首先就是红十军团不适合整编,因为这些都是苏区没打过大仗的游击队,武器以大刀梭镖为主,打打游记还可以,大军团作战,和国民党正规军硬碰硬根本不行。当时的中央军委远程遥控指挥,每天规定走30里地,在何时何地宿营,让下面的部队指挥官没有便宜行事的机动权。而红十军团内部左倾思想的领导人也占据了重要位置,而且内部还不和谐,意见经常发生分歧,很多正确的意见得不到实施。

一个优秀的军事家一定有一种猎豹的敏锐,善于捕捉战场上稍纵即逝的战机,不仅运筹帷幄,而且机敏灵活。在茶山突围战中,粟裕敏锐地意识到了危机。连夜突围,保存了革命的火种。而军团长刘畴西则错失良机,导致兵败身亡,教训极为惨痛。

当时的红十军团只有几千人马,缺枪少弹,周围有数十倍的敌人正在锁紧包围圈,翻过一座大山就进入了根据地。粟裕连夜突围,当时敌人不知道虚实,不敢出来阻击,只是在碉堡里不停扫射,在付出半数人的牺牲后才突出重围,白天突围根本没门。

然而,对于方志敏和刘畴西来说,他们的命运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们被敌军俘虏后,遭受了残酷的折磨和审讯。但他们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有价值的情报。最终,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牺牲精神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长河中,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红十军团的这段悲壮历程告诉我们:在革命的道路上,没有一帆风顺的坦途。只有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的人才能走到最后。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判断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做出正确的决策。

毫无疑问,当时的情况敌强我弱,客观上是由于敌人强大造成的,但是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关键时刻优柔寡断,错过了突围时机,也是这次惨败的主要原因。

下面我们专门讲一讲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他在关键时刻有肉管段,错失了突围良机,留下千古遗憾。

在革命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位人物,他出身贫寒,却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一步步成长为红军的高级将领,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就是刘畴西,一个忠诚的革命家,同时也是一个因性格原因而留下遗憾的英雄。

刘畴西,1897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市长沙县(今望城)的一个农民家庭。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从小就目睹了人民的苦难和国家的危难,心中种下了革命的种子。1920年,他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两年后,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从此更加坚定地走在了革命的道路上。

刘畴西是一个有才华的人,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在军事上也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他曾在黄埔军校第一期学习,毕业后留校担任党代表,后来又成为了国民革命军的参谋。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指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刘畴西是一个独臂将军,在与敌人战斗中失去了左臂,对革命极为忠诚,身先士卒,出生入死,忠心耿耿,但是由于性格上的弱点却给红军带来了极其惨重的损失。

然而,刘畴西的性格却成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软肋。他性格优柔寡断,在关键时刻往往难以做出果断的决策。这种性格在革命战争年代,尤其是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往往会带来致命的后果。

1934年,刘畴西被任命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红十军团军团长兼二十师师长。他率领部队北上皖南,途中却遭遇了国民党军的重兵包围。在怀玉山区,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

此时的红十军团已经疲惫不堪,损伤惨重。部队里弥漫着颓废的气息,士气低落。作为军团长的刘畴西,深知突围的艰难,但他却陷入了深深的犹豫之中。他一方面担心部队已经长途跋涉,没有力气再突围;另一方面又担心一旦突围失败,将会给革命事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就在这种犹豫不决中,他错过了最佳的突围时机。敌军像一张无形的网,越收越紧,最终将红十军团牢牢地困在了怀玉山区。1935年1月28日,刘畴西在怀玉山程家湾被俘。

被捕后,刘畴西遭受了敌人的残酷折磨和审讯。但他始终坚贞不屈,没有向敌人透露任何有价值的情报。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的革命家。然而,他的命运却早已注定。1935年8月6日,刘畴西被枪杀于南昌市百花洲下沙窝刑场,年仅38岁。

刘畴西的牺牲让人扼腕叹息。他本是一个有着辉煌战绩和崇高理想的革命家,却因为性格的缺陷而走上了不归路。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古今都是有道理的。

这让我想起了另外一个红军将领许世友,许世友勇谋兼备,杀伐果断,在1942年冬天的胶东抗日战场,指挥部几千人被几万日伪军包围,飞机、大炮、坦克、军舰一起轰炸,许世友命令部队一部掩护,自己亲自带领部队突围,三天三夜没休息从小路穿插,急行军三百里,无一人伤亡。胶东军区指挥机关和主力部队突出重围,当时的杀伐果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稍微迟疑,后果不堪设想。

在革命的年代,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生死存亡。一个果断的决策,可能就能挽救无数战士的生命;而一个犹豫不决的决策,则可能让整支部队陷入绝境。刘畴西就是因为在关键时刻优柔寡断,才导致了红十军团的全军覆没和自己的悲惨结局。

然而,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否定刘畴西的贡献和价值。他毕竟是一个忠诚的革命家,为革命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故事提醒我们,在追求理想和信仰的道路上,不仅要具备坚定的信念和卓越的才能,还要学会在关键时刻做出果断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稳。

然而,即便是这样一支英勇的队伍,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战场形势时,也难免遭遇挫折。红十军团的组建本是为了进一步整合资源、增强战斗力,但遗憾的是,在关键时刻的指挥决策上出现了重大失误。刘畴西作为军团长,虽然个人资历深厚、战功卓著,但在谭家桥伏击战中的指挥不当,导致了战役的重大失利。这不仅葬送了宝贵的红军力量,也给整个抗战局势带来了不利影响。

更为痛心的是,在兵败怀玉山之后,许多优秀的红军领导人和战士不幸被俘或牺牲。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牺牲精神将永远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北上抗日先遣队的悲壮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启示。首先,我们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谨慎的态度,在关键时刻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明智的决策。其次,要加强情报收集和战术研究,提高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最后,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革命成果,继承和发扬先烈们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0 阅读:0

南国劲松

简介:我是山东济南的一个农民16岁就离家游走江湖酷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