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记得2023年3月15日。外企入职体检的护士举着棉签说"小伙子血管真细"时,阳光正透过体检中心的百叶窗在墙上划出道道金痕,像极了三个月前我在CBD顶楼第一次碰红酒杯时,杯壁折射出的细碎光斑。
作为十八线小城第一个考上名牌大学的"金凤凰",我曾以为自己是来改写命运的。穿西装打领带出入甲级写字楼,周末在网红咖啡馆用英文聊项目,朋友圈里精致的下午茶和深夜加班的电脑屏幕,构成了我想象中的"成功人生"。直到那个穿露背装的姑娘在酒吧凑过来:"喝这杯长岛冰茶吧,像极了成年人的伪装。"酒精模糊的视线里,我第一次没戴那串妈妈亲手编的红绳——那是每次回家她都要念叨的"护身符"。
疾控中心的走廊有股消毒水混着旧报纸的气味。穿白大褂的医生把报告单推过来时,我盯着那行"HIV-1抗体 阳性",突然想起高三那年暴雨夜,我趴在漏雨的台灯下背单词,雨滴在课本上晕开的墨迹也是这样深红。"怎么可能?我身体好得能跑半马..."话没说完就被医生打断:"窗口期症状不是每个人都有,建议尽快开始抗病毒治疗。"
走出疾控中心的下午,地铁口的风卷着梧桐叶打在脸上。手机里存着上周刚拍的健身照,胸肌线条在镜头前格外清晰,可此刻每走一步都像踩在棉花上。想起上个月部门聚餐,客户递来的香烟在指尖明明灭灭,后排同事笑着调侃"现在谁还谈艾色变",我跟着笑的时候,根本不知道病毒已经在体内潜伏了几个月。
妈妈的电话在傍晚响起,接通时传来老家槐树的沙沙声。"最近是不是瘦了?视频里看你脸色不好。"我盯着租房墙上贴的考研奖状,突然哭出声来。
原来那些以为融入城市的瞬间,不过是浮在泡沫上的倒影,真正的自己,还是那个暴雨夜怕漏雨打湿课本的小孩,只是弄丢了最珍贵的警惕心。
现在每天晚上我都会习惯性的在闹钟前五分钟看着床头柜上的药盒发呆。
治疗点医院的医生姐姐说,按时服药的话,病毒载量可以降到检测不到,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
上周去复查时,看见治疗点走廊里有个穿校服的男生攥着报告单发抖,我突然想起自己的体检报告——原来每个HIV阳性的红印背后,都藏着一个被欲望烫过的灵魂。
前天给妈妈打电话,她沉默很久后说:"当年你爸在工地摔断腿,我抱着你在医院守了三天三夜,就想着只要人活着,什么坎都能过去。"
窗外的梧桐树又在风中摇晃,我摸着脖子上重新戴上的红绳,突然觉得那些曾经让我迷失的霓虹,远不及老家屋顶的星光明亮。
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总要摔过跤才懂得,真正的成长不是穿上西装融入繁华,而是学会在诱惑面前,守住心里那盏不会被风雨打灭的灯。就像此刻握在手里的药盒,虽然写着"抗HIV病毒药物",却也在提醒我:只要活着,就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艾滋病可防可控,规范治疗后感染者可正常生活。定期检测、做好防护,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基本的负责。)
作者:小镇做题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