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下葬过程有多恐怖?明史给出的资料,让人胆战心惊!

品茗谈文史 2024-05-12 07:00:40

朱元璋,明朝的开国皇帝,在推翻元朝、建立明朝的过程中,朱元璋展现出了出色的政治和军事才能。在他统治期间,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早年的贫苦生活让朱元璋深知江山社稷的来之不易,所以晚年的朱元璋格外多疑冷酷,这一点在他的身后事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根据《明史》的记载,这位帝王的葬礼与众不同,秘而不宣,让人不禁对那个时代的皇权迷信和阴森仪式感到震惊。

一、秘密葬礼,迷魂出棺

在1398年,朱元璋因病去世,据传,朱元璋临终时曾留下遗诏,要求葬礼必须秘密进行。这一决策背后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他担心陵墓被盗的猜测。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许多王公贵族的陵墓都遭到了盗墓贼的洗劫。为了确保自己身后的安宁,朱元璋选择了秘密下葬的方式,并在南京钟山兴建了一座气势磅礴的陵墓,即明孝陵。

明孝陵,巍然矗立于金陵之野,乃明初建筑艺术之瑰宝,亦是石刻艺术之巅峰。其雄伟壮丽,直贯云霄,五百余载的明清岁月里,帝王陵寝的格局皆由此生发。

因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独树一帜,享有“明清皇家第一陵”之美誉,其历史地位非常尊崇。

朱元璋下葬的方式也非常特别。据说,朱元璋在下葬时,专门搞了一个“迷魂阵”,这一说法已经流传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间最经典的段子之一。

据传朱元璋下葬当日,葬礼的钟声敲响时,南京城的十三个城门同时打开,一辆辆装饰华丽的马车从中缓缓驶出。每辆马车都载着一具棺材,而这些棺材中装的,都是朱元璋的遗体的一部分。

葬礼结束时,十三个城门再次关闭,而那些马车也消失在了茫茫夜色之中。从此,明孝陵成为了一个神秘而诡异的地方,吸引着无数人前来探寻其中的奥秘。

而朱元璋选择十三城门同时出棺的奇诡方案,主要是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一是为了迷惑盗墓贼。朱元璋生前深知盗墓贼的贪婪和狡猾,他担心自己的陵墓被盗墓贼侵扰,因此想出了这个巧妙的计策。通过在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使得盗墓贼无法确定真正的陵墓所在地,从而达到保护陵墓的目的。

二是为了彰显皇权。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希望自己的葬礼能够彰显出皇权的威严和尊严。选择十三个城门同时出棺,这种规模宏大的葬礼场面,无疑能够展现出朱元璋的威严和地位。

三是由于晚年多疑的朱元璋认为,通过这样一个奇特的葬礼仪式,可以在人们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震慑敌邦、安定民心的效果。

二、诡秘日晕下的帝王归宿

据《明史》记载,朱元璋下葬之时,天空出现了罕见的日晕天象,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不祥之兆。这种自然现象在当时的解读中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被认为是对葬礼的一种奇异映衬,使得葬礼的氛围更加诡谲恐怖。

朱元璋下葬那天应该是一个阴沉沉的日子,乌云密布,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大国上下人心惶惶。

就在葬礼即将结束之时,天空中突然出现耀眼光芒。那光芒如同被点燃的火焰,逐渐扩散开来,将整个天空染成了一片金黄。

这便是日晕现象,一个在现代科学中被解释为大气光学效应的自然现象,却在当时的人们眼中成为了不祥之兆。

随着日晕的消散,葬礼也逐渐接近尾声。人们陆续离开了陵墓,只留下空荡荡的广场和寂静的山林。然而,那日晕的景象却一直留在了人们的心中,成为了他们谈论的焦点和传说的一部分。

在古代,由于科学知识的局限,人们常常将天文现象与人间事务相联系,赋予其吉凶祸福的预兆。但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日晕只是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它的出现与朱元璋的葬礼并无直接联系,仅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

三、殉葬制度残酷复兴,权力与生命的祭奠

朱元璋生前曾是一位英勇无畏的君主,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然而,在他离世之际,他却选择了恢复古代的殉葬制度。

为朱元璋殉葬的人口众多。包括他的一些妃嫔、官员等,这些妃嫔通常是皇帝最宠爱的妃子,即“配享皇帝”。被选中的妃嫔要在皇帝去世后数日内自杀殉葬,不得有丝毫违抗,殉葬的方式包括三尺白绫和入墓活埋等。

《明史后妃传》提到宫人多从死者,而《李朝实录》记载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

然而在朱元璋的陪葬嫔妃中,有一位特别受宠的妃嫔是张美人。

据记载,张美人在朱元璋病重时,一直在他身边照顾他,并且为他生下了一个女儿。当朱元璋想要所有妃子都给他陪葬时,由于张美人的女儿年纪尚幼,需要母亲的照料,朱元璋因此改变了主意,决定不让张美人陪葬。

除了殉葬妃嫔外,还要选取一批官员为殉葬人。被选中的官员必须自行决定是否愿意殉葬,如果不愿意,则会被强制征召,殉葬官员数量多少与官职高低有关。

另外还有一些陪葬的牲畜,包括马、犬、鸟、鱼等,殉葬牲畜还必须符合很多条件,比如颜色、年龄、尺寸等等。

正是因为如此,朱元璋的身后事才变得格外阴森恐怖,在陵墓的周围,总弥漫着一种令人窒息的压抑感。

朱元璋的殉葬制度无疑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和影响。一方面,它体现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另一方面,它也暴露了封建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朱元璋的殉葬制度无疑是反人道、反人性的。它剥夺了人的生命权和选择权,是一种极其残忍的行为。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这种制度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接受。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与现代社会存在巨大的差异。

四、结语

明朝初期,朱元璋恢复了已经废止数百年的殉葬制度,他的一些妃子和臣子被迫殉葬,这种做法在现代看来无疑是残忍的。秘密修建的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精美,这种对死后世界的重视和准备,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死亡的敬畏和对权力的崇拜。

在陵墓周围设有大量的石像生,以及守卫陵墓的士兵,这些士兵在朱元璋死后被命令守护陵墓,直至今日,这种忠诚的守卫方式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元璋的下葬过程虽然在当时被看作是对其一生功绩的尊重,但从现代的角度来看,殉葬等做法无疑是对人权的践踏。这段历史提醒我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权意识的提高,应该摒弃那些不人道的传统做法,尊重每一个生命的价值。

0 阅读:92

品茗谈文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