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6日凌晨2点30分,浙江省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手术室的走廊灯光依然亮着。主治医师陈喆刚完成一台脊柱矫正手术,正在休息室闭目养神。他习惯性地将手机倒扣在桌面——屏幕上显示着未读的家常问候,而下一台手术的倒计时已悄然启动。谁也没想到,这短暂的喘息间隙,竟成了这位35岁医生生命的终点。
突发时刻根据医院讣告,陈喆医生在准备第二台手术时突发呼吸心跳骤停。监控画面显示,他曾在休息室短暂站立,试图伸手取水杯时突然倒地。值班护士发现后,5分钟内启动急救流程,胸外按压、除颤仪轮番上阵,然而终究未能将陈医生的生命挽回。
职业画像
12年坚守:23岁从医学院毕业即入职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从住院医师成长为骨科骨干,年均主刀手术超200台。
双重口碑:同事评价他“手术精准如钟表匠”,患者称其“解释病情时会画解剖草图”。
隐秘付出:医院内部记录显示,他连续三年放弃年假,疫情期间曾72小时驻守医院。
最后日程事发当日,陈喆早晨7点到岗,完成查房后接连参与两台手术。第二台术前,他还在工作群发送了患者CT影像标注。
超负荷常态玉环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日均手术量达15台,医生平均每日工作时长12小时。一位匿名护士透露:“陈医生经常把咖啡当水喝,手术间隙趴在器械台补觉”。
设备与人力的失衡
技术升级:医院近年引进骨科机器人,但人工操作仍占70%。
代际压力:科室35岁以下医生占比超60%,高强度工作下健康隐患凸显。
社会认知割裂网友@医路艰辛留言:“救人的天使却救不了自己”;而医疗博主@健康观察站指出:“与其歌颂牺牲,不如完善医护保障体系”。
医学界的“黑匣子”浙江大学医学院教授分析:医生猝死多发生于手术间隙,因肾上腺素骤降引发心血管代偿崩溃。陈喆病例中,长期睡眠不足可能是诱因。
制度性破局
智能预警:上海部分医院试点可穿戴设备,监测医生心率血压并强制休息。
弹性排班:广东省中医院推行“手术接力制”,主刀医生单日手术不超过2台。
人文关怀实验陈喆生前参与的义诊团队,如今增设心理辅导小组。队长李医生说:“我们要接住同行的疲惫,而不仅是手术刀”。
结语:以生命照亮医改前路4月8日的告别仪式上,陈喆的听诊器静静躺在挽联丛中。这件陪伴他12年的工具,曾聆听过无数心跳,却未能捕捉主人最后的生命律动。或许,这场悲剧的真正价值,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守护生命的人,同样需要被守护。正如网友@白衣长明的悼念:“愿天堂没有连台手术,只有按时吃饭的清晨”。
免责声明: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现在
没什么好歌颂的,为什么要超负荷工作?其实和公司压迫劳动力一样,多招几个人就好,但现实中不会
正在输入
谁会主动放弃年假呢,都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