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员死后可以建牌坊吗?一品大员是标配,二品以下的就不一定了

碧海蒼山玉宇 2025-04-16 09:25:03

安徽徽州,乃御史之乡,于明清之际,堪称经济与文化高度繁荣之地。但凡涉足徽州者,大概率对当地牌坊印象颇深。事实上,彼时徽州近半数村庄,皆可见形形色色之牌坊。

【建牌坊需要皇帝批准吗?】

在官方语境下,获认可的牌坊类型主要分为功德牌坊与贞节牌坊。而“牌坊”这一称谓,实则是民间较为通俗的说法。从建筑风格层面而言,其呈现出显著的地域差异,各地牌坊在样式及材质的选用上,均展现出独特性。

牌坊,作为一种建筑形式,与常规建筑类似,承载着封建等级制度所赋予的特定色彩。然而,它并非遥不可及、难以企及。在封建时期,从王公贵族、官员士绅,乃至普通民众阶层,均拥有建造牌坊的权利。

在诸多地域的宗族祠堂建筑布局中,牌坊常被设置为附属结构,于宗祠正门外侧矗立。此外,在清代,士人一旦获取功名,便拥有为自身营建牌坊的资格。

此处所提及的功名,并非仅指进士、举人,即便是秀才、贡生、监生以及通过捐纳获得身份的俊秀等,同样具备于原籍构建牌坊,用以彰显个人荣耀的资格。而且,从地方层面来看,倘若当地大族有出资建造牌坊的意愿,官府亦不会加以干涉。

在清代的历史背景下,牌坊的营建并非依赖于皇帝谕旨或官府许可,而纯粹属于民间自发之举。

【牌坊可以建字不可乱写】

牌坊,作为一种特定的建筑形式,其核心价值往往蕴含于所承载的文字之中。在明清时期,依据文字所体现的等级差异,牌坊可划分为四类:

其一为御制牌坊,于各类牌坊之中,其等级堪称至高。此乃帝王以圣旨形式,对功勋卓著之大臣予以的荣誉褒奖,建造费用出自国库。鉴于御制牌坊在各方面要求严苛,故而其数量相对寥寥。

其二为恩荣牌坊,其受赐对象通常为品级较高的官员。该类牌坊由皇帝降旨,再责成地方官府出资营建。

其三为圣旨牌坊。此类牌坊的建造流程为:地方官府先行奏请,经皇帝恩准后,动用地方财政资金予以营建。其适用对象,通常为中低级别的有功官员。

其四为赐赠牌坊,此乃经皇帝口头应允,虽未颁发正式公文,然由地方官府出资营建。其主要功用在于褒扬两类群体:一为对地方发展建树颇丰之士绅;二乃坚守贞节、孀居达数十年之久的女性。此类牌坊通常会镌刻“旌表”字样,以彰其表彰之意。

在清代历史遗迹中,牌坊留存数量颇为可观。以徽州地区为例,现存牌坊达136座。从整体等级分布而言,该地区清代牌坊多数处于第三等级,御制与恩荣类牌坊仅占较小比例。

毋庸置疑,若将时间回溯至晚清时期,徽州地区牌坊的数量堪称庞大,保守估计亦可达千数之多。

若将考察范围拓展至全国,毋庸置疑,牌坊之数量难以计数。于城镇与乡村间漫步时,每隔数里往往便能得见一座牌坊。此情形足以表明,在明清时期,牌坊并非属于遥不可及的建筑类型。

【几品官才有资格建造牌坊?】

前文所述表明,具备建造牌坊资质者范围广泛,并非仅局限于仕宦群体。诸如士绅、商贾乃至普通民众,只要满足相应条件,均有权提出建造牌坊的申请。

事实上,于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建造规格较高的牌坊者,多为朝廷三品及以上的高级官员,其中尤以一品大员为最。在清代的典章制度下,官员薨逝后,依其品级差异,所享待遇各有不同。例如,官方文献明确规定,各品级官员逝后享有 “祭葬立碑” 之待遇。

祭葬制度体系繁杂,在此仅作简要阐述。依据朝廷典章规制,当一、二品官员辞世,朝廷除拨付葬银(其中祭费为二十五两,葬费达五百两)外,还会委派官员宣读祭文以表致祭之意。然而,对于三品及以下官员,朝廷仅赐予葬银,并不安排祭文宣读之仪。

此处所谓“立碑”,其中“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墓碑,实则指的是牌坊。在当时,立牌坊有着严格的标准规制,朝廷对此设有专门制度。依据该制度,一品官员离世后,按例应当树立牌坊,同时朝廷会拨付立坊费用350两白银。这意味着,树立牌坊乃是一品大员故去后的既定安排,无需另行向皇帝奏请,礼部只需依循既定章程行事即可。

在古代官制礼仪体系中,对于二品以下官员能否立碑,有着明确且严格的界定标准。此标准的核心依据为官员辞世后,朝廷是否赐予谥号。若朝廷赐予谥号,该官员便得以同时享有立碑之待遇。诚如相关文献所记:“二品、三品官如奉特特旨予谥,亦给予立碑。”

另一种情形为,虽官员品级未臻高位,然其于执行公务过程中壮烈牺牲,即所谓“殁于王事者”,依循惯例,亦当赐予谥号并立碑以彰其德。

在清代,官员辞世后,常依制追赠更高品级的官衔,例如,侍郎通常会获赠尚书衔。而在实际操作层面,于立碑之时,需依据所追赠的品衔予以书写。

诸多现存牌坊,其上铭刻着诸如“某部尚书”之字样。然而,经严谨考证可知,相关人物在世时,实际并未真正出任尚书一职,其仕途所达最高官职仅为侍郎。因后人未作深入探究,遂误将其认作尚书,此类情形颇为普遍。对待此类历史遗留现象,需秉持辩证思维,审慎分析。

在封建爵位体系中,公、侯、伯等位列高级爵位者,其身后待遇遵循一品官员之例。具体而言,此类高级爵位获得者,皆享有逝后立碑之礼遇。

根据朝廷定制,针对获封高等级爵位者及一品官员,其逝后所立牌坊,皆镌刻“御制”碑文。因该群体规模有限,故此类牌坊于今留存数量稀少。

晚清之际,朝廷体制遭受多层面冲击。彼时,卖官鬻爵之风盛行,不仅牌坊,乃至象征官员身份的顶戴花翎,皆可通过金钱交易获取。由此,诸多贡监生、秀才牌坊屡见不鲜。然而,此类牌坊所蕴含的价值极为有限,与一、二品大员所对应的规制及社会地位相比,实有天壤之别。

0 阅读:12
碧海蒼山玉宇

碧海蒼山玉宇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