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死后留一本册子,李世民读后勃然大怒,下旨:推倒他的墓碑

陶陶读历史 2025-01-05 23:52:20

郑文贞公魏征寝疾,上遣使者问讯,赐以药饵,相望于道。又遣中郎将李安俨宿其第,动静以闻。上复与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其子叔玉。戊辰,征薨,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丧,给羽葆鼓吹,陪葬昭陵。其妻裴氏曰:“征平生俭素,今葬以一品羽仪,非亡者之志。”悉辞不受,以布车载柩而葬。上登苑西楼,望哭尽哀。上自制碑文,并为书石。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上面这段文字出自于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十二》。公元643年,贞观名臣魏征不幸去世,而唐太宗李世民为他操办了一场盛大的葬礼。他不仅亲自为他写了一段墓志铭,还准备将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嫁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

然而讽刺的是,魏征葬礼后不久,李世民泪痕还未干,魏征的墓却被李世民亲自下令推倒。魏征和李世民,一直是史学家推崇的君臣关系的典范。那么,李世民为何要亲自推倒魏征的墓呢?而这,就要从李世民和魏征的实质关系来说起了。

魏征,字玄成,河北巨鹿人。他幼时家贫,但心有大志,因此刻苦读书,通贯书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魏征将自己装扮成道士,加盟了瓦岗军,并以出色的文笔得到李密的赏识。然而,李密对魏征的欣赏,也仅限于他的文采。

魏征多次向李密献计,却言不听、计不从。最终,李密在洛阳惨败于王世充,瓦岗军损失殆尽。李密失败后,带着魏征投靠了李渊。但在此时,魏征仍未受重用。

之后,魏征与李绩驻守于黎阳。但不久后,黎阳却被夏王窦建德攻陷,魏征不幸被俘。无奈之下,魏征只好暂时投降了窦建德。

公元621年,窦建德惨败于虎牢关,而魏征趁此机会脱离了夏国阵营,重回大唐,并为太子李建成所收留,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当时,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劳太大,因此屡次劝李建成早做打算,诛杀李世民。然而,优柔寡断的李建成并未听从。

可以说,魏征的前半生,都是在“言不听,计不从,谋不用”中度过的。然而玄武门之变后,魏征的命运却迎来转机。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被杀,魏征被秦王府士兵押到李世民面前。于是,李世民傲慢地审问魏征:

“你为何要离间我的兄弟,你找死吗?”

换做旁人,听了李世民的话,恐怕就要跪地求饶了。谁知魏征却不卑不亢地说:

“太子早听我的话,哪会有今天的祸患呢?”

魏征的回答,很合李世民的胃口。李世民最喜欢的,就是这种直性子。于是李世民当场原谅了魏征,还将之委以重任。对于魏征,李世民别有用途。

李世民踩着兄弟的血登上皇位,名不正言不顺。为了不断强化自己的合法性,李世民就必须不断克制自己的欲望和脾气,隐藏自己的爱憎,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千古未有的明君。而为了做到这一点,留下魏征是大有好处的。

首先,魏征曾是自己的敌人。重用自己曾经的敌人,可以打消自己曾经反对者的疑虑之心,防止他们狗急跳墙;其次,魏征性格耿直、天不怕地不怕,勇于纳谏。如果能容纳这种人,就能证明自己虚怀若谷、勇于纳谏,从而建立自己圣君的形象。

而魏征呢?果然不负李世民所望,完全成了古今谏臣的表率。李世民只要有过失,魏征就会毫不留情地指出,丝毫不顾忌李世民情面。例如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出于思念,专门建造了一座望楼,好时刻供他远眺发妻的陵墓。

就当李世民向群臣“炫耀”自己夫妻情深之时,魏征却毫不犹豫地泼了一盆冷水:“我还以为你想念父亲,远眺唐高祖的陵墓呢?原来是为了看一个妇人。”

魏征的话,把李世民羞得面红耳赤。众所周知,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强迫父亲李渊退位。李渊虽然名曰太上皇,但实际却受李世民严密监控,形同囚犯。李渊死后,李世民也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思念。而魏征呢?则大喇喇地将李世民的不孝暴露于众人面前,甚至记录入史册,让后人看见。类似于这样的挖苦和讽刺,史书中可谓数不胜数。

而魏征呢?也以撩虎须、将君王耍得团团转为乐。有一次,李世民曾找魏征套近乎,夸他是忠臣。然而魏征却冷冷地说:“我不想做忠臣,我想做社稷之臣。”这是啥意思呢?魏征想做的,并非是长孙无忌那样的心腹近臣,他希望与李世民拉开距离,建立较为平等的君臣关系。

李世民也是普通人,也喜欢听奉承的话,因此喜欢说奉承话的长孙无忌、宇文士及、封德彝也能受重用。对于经常说刺耳忠言的魏征,李世民也多次发怒,甚至还想杀掉他。

但是凭借他出色的情绪管理,最终还是将自己的怒火压了下来。在他看来,魏征确实有用,确实能指出自己的得失。甚至可以说,魏征是李世民最重要的助手,贞观之治的总设计师。另外,李世民还想将魏征树立为贞观之治的标杆人物,从侧面显示自己的虚怀若谷。

虽然李世民多次夸赞魏征,但从内心来说,李世民并不喜欢他,两人做不了朋友。因此,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与他的关系就破裂了。而起因,是魏征死后留下的一本小册子。原来,魏征将自己进谏的言行,全部收录在一个小册子里。在去世前,魏征将小册子交给褚遂良,让他录入历史,好让自己千古扬名。

李世民知道此事后,竟狂怒不止。魏征口口声声说要做社稷之臣,把自己塑造成不畏权势、一心为公的样子。但实际上,魏征之所以勇于纳谏,完全是为了让自己出名。对此,李世民深深感到自己受到了欺骗。于是李世民当即下令,扒了魏征的坟。

当然,李世民没有真的将魏征挫骨扬灰。他还是选择了克制,将自己亲笔写给魏征的墓碑给推倒了。而魏叔玉与衡山公主的婚事,自然也黄了。因此魏征刚刚去世,郑国公家族便衰败了。

《资治通鉴》写得是历史,同时写得也是人性。我读李世民与魏征的故事,可以看出李世民在以最大的克制,限制自己的喜怒哀乐。好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形而上的君主,而非拥有七情六欲的凡人。但是李世民再圣明,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最终,他还是没能克制自己,让自己勇于纳谏的人设毁于一旦。

1 阅读:122
陶陶读历史

陶陶读历史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