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恬手握30万大军,为何宁愿受冤而死,也不对赵高动手?

泉说历史 2025-02-19 16:48:29

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的确没错,但是在他死之前,已经被囚禁了。当初面对假圣旨,蒙恬表示质疑,并请求核验圣旨。后来,胡亥囚禁了蒙恬,剥夺了他的兵权。最终,在赵高的蛊惑下,胡亥派人将其处死。

之前就说过,秦朝的军中,有蒙氏、王氏两大家族。他们两家,基本就代表了秦朝的军事。而蒙恬,正是出身蒙家。

他祖父蒙骜,父亲蒙武,都是秦国的高官,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虎父无犬子,蒙恬的能力也不差,在秦国也是战功赫赫。

不过,身为将门虎子,蒙恬第一次上史书,却是因为一场败仗。当时,秦始皇派李信、蒙恬领兵,率二十万大军攻楚。结果被楚国反杀,秦军全面溃败。

蒙恬眼看李信兵败,知道自己就算出兵,也抵抗不了楚军。于是,他果断撤军,减少了秦国的损失。

虽然是败仗,但是这场战争的失败,和蒙恬可没多少关系。倒不如说,蒙恬能果断撤退,就说明了他的军事素养。

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派蒙恬、王贲出兵伐齐,俘虏了齐王建,并灭齐国。因为灭齐的功勋,蒙恬被拜为内史。

但是,蒙恬真正发力,还得看秦朝建立之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内部的问题基本解决了,而下一个敌人,就是北方的少数民族了。没错,还是匈奴。

公元前215年,燕人向秦始皇献书,书中说:“亡秦者胡也”。一方面,是对侵扰边境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有些封建迷信。于是,秦始皇下令,让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上讨伐匈奴。

蒙恬出战后,顺利击败了匈奴,收复了河套一带。并为了阻挡匈奴,还在边境驻守十多年。可以说,对整个秦朝,蒙恬不能说是有汗马功劳,但至少也功劳赫赫。

不过,蒙恬的功勋,是靠自己在战场上杀出来的,所以,他看不起赵高这些宠臣。赵高也知道,蒙恬看不起自己,甚至想要除掉自己,所以他如果有机会,肯定会给蒙恬下绊子。

很快,赵高的机会就来了。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逝沙丘。赵高、李斯联手,篡改了秦始皇的遗诏。原本,秦始皇是以扶苏为太子,令其继承大统。但赵高为了利益,选择扶植胡亥,让他登基做秦二世。

但是,处于保险起见,赵高还是决定出手,把扶苏给弄死。于是,赵高派了个使者,手拿假圣旨,来到了扶苏这里。

在这个假圣旨中,赵高伪造秦始皇,以扶苏不忠不孝的罪名,命其自尽。扶苏悲痛欲绝,但还是接受了这个结局,拔剑自刎。

赵高找的这个理由,非常的巧妙。因为扶苏被赶到边疆,就是以为“焚书坑儒”时,扶苏反对秦始皇,想要推行仁政。因此,还被秦始皇训斥了一通。所以,此时命扶苏自尽,虽然有些奇怪,但并非没有缘由。

扶苏自尽这件事情,蒙恬是阻止不了的。但是在蒙恬看来,不管出于什么原因,秦始皇都不可能处死扶苏。但现在,圣旨已经颁布了,那就说明,朝中定有奸人作乱。

然而,因为赵高隐瞒消息,此时整个天下,除了赵高、李斯、胡亥三人,以及身边的宦官外,没人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任蒙恬怎么猜,也猜不到真正的原因,是秦始皇已死,圣旨是伪造的。

当扶苏自尽后,李斯就来到了九原,带着另一份圣旨,前来接替蒙恬的职务。

李斯的到来,让蒙恬更纳闷了。隐隐之中,他也感觉到,事情有些不对劲,而他自己,似乎已经卷入了漩涡之中。

即便察觉到不对劲,蒙恬依旧交出了军权。没办法,秦始皇的权威,没有人敢违抗。就这样,三十万边军的指挥权,就到了李斯手里。

不过,李斯不通军事,而边疆的事情,又不能小打小闹,所以,李斯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王离。但不管交给了谁,总之,蒙恬的军权是没了。

而交出了军权,蒙恬也只是个普通人。于是,李斯将蒙恬抓捕,将其软禁在阳周县。就这样,蒙恬的身份陡然一转,从大将军变成了阶下囚。

说真的,要不是秦始皇突然暴毙,赵高又主导了沙丘之变,蒙恬这位大将军,在秦朝的政治地位,只会越来越高。毕竟,没人会嫌自己领土大,也没人会不想边境安宁。

但是,天意如此,一群野心家主导了秦朝。而在他们的利益面前,扶苏、蒙恬这些人,都成了绊脚石,必须要将其处理掉。要不然,他们这些人,就会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说实话,赵高能主导政变,确实是令人意外。他只是个宦官。身份又很卑微,很多人都看不起他。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成了秦朝的主导者。即便是李斯、胡亥,在一些问题上,也要参考他的意见。

计划执行的如此顺利,赵高自己都没想到。他本来以为,还要经历一番斗争,或者要武力胁迫,最后才能逼杀扶苏。

但没想到,圣旨刚刚到,扶苏就相信了。不费吹灰之力,扶苏就拔剑自刎了。消息传回去的时候,赵高也得纳闷,这是秦始皇的孩子?让他自尽,怀疑都不怀疑的吗?

但不管怎么说,只要计划顺利进行,那就是好事。于是,赵高的目光,又投向了下一个目标,而这个人正是蒙恬。

本来,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即便是赵高、胡亥,面对这位大将军,也得好好琢磨琢磨。但现在好了,蒙恬的军权交给了李斯。没了大军,蒙恬就是待宰的羔羊,毫无威胁。

而关于怎么处理蒙恬,赵高想的很清楚,那就是把他处死。对待赵高,蒙恬可一点都不友善,要是还让他活着,赵高可就难受了。

但毕竟胡亥才是皇帝,所以赵高找到胡亥,询问怎么处理蒙恬。胡亥觉得,蒙恬是个人才,又对大秦有功,所以还是留他一命,甚至想放了蒙恬,重新让他执掌大军。

这样的处理,赵高可不满意。但没办法,谁让胡亥才是皇帝呢。明的不行,那就来阴的。赵高四处散播消息,说蒙毅曾诽谤胡亥。

胡亥听了这个消息,当即火冒三丈。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蒙毅敢这么说,那绝对是得了蒙恬的授意。于是,他让赵高找来使者,派到阳周县,处死蒙恬。

就这样,赵高又仿照秦始皇的口吻,写了一封诏书。在这封诏书中,他编造了一大堆的罪名,痛斥蒙恬,并命其自尽。

蒙恬不知道秦始皇死了,见使者前来,还以为是秦始皇派来的。于是,当他听完诏书后,泪流满面。

他表示:我蒙家世代效忠秦国,为秦国出生入死,从未有过犹豫。边境的那三十万大军,都是我带出来的,现在我虽然被软禁,但仍能掀起叛乱。我今日之死,是为了守义,为了不辱没先人的教导,也是为了陛下的恩情。

蒙恬希望使者能传话,把自己的遗言告知秦始皇。但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陛下。

蒙恬悲痛万分,但不得不面对自己的结局。他仰天长叹,明明自己无罪,却被判处死刑。扶苏也是一样,都是一心为国的,但都被处死。心中充满了绝望、悲凉。

在死之前,蒙恬还感叹道,我这一生没什么问题,如果非要找一个罪名的话,那大概就是修筑长城,让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同时又挖断了地脉,惹怒了上天。如果有罪过的话,这就是他最大的罪过了。

蒙恬的临终遗言,听起来很绝望。他也不想自尽,但这是皇帝的命令,虽然无可奈何,但也只能服毒自尽。

有人问,蒙恬手握三十万大军,为何不选择造反呢?这样一来,也许还能有一条生路。

首先,蒙家三代都是大秦忠臣,蒙恬也是忠于秦朝的。身为忠臣的他,不可能去反叛秦朝,这是对先辈的不忠,也是对大秦的不忠。

同时,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赵高封锁了秦始皇身死的消息。而命扶苏、蒙恬自尽的诏书,都是赵高伪造的。这一举动,别说扶苏、蒙恬了,朝中的那些大臣,也没有一个看出来的。

蒙恬有三十万大军没错,但那又如何呢?在蒙恬看来,下令者是秦始皇,秦始皇命他自尽,即便不甘也只能服从。

若是胡亥登基,昭告天下后,赵高再处死蒙恬,也许蒙恬真就造反了。至少,面对胡亥的话,有赢得希望。至于反抗秦始皇,还是别做梦了,秦朝的那些大臣, 没有这个胆子。

而且,在蒙恬被赐死的时候,他手中的三十万大军,已经被李斯夺走了。虽然蒙恬是将军,但是没有虎符在手,大军也不会听他的。而他又成了阶下囚,被李斯软禁。手无一兵一卒,自然没有反叛的能力。

0 阅读:9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

泉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