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解读玉器加工的十二道工艺》五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经精心设计的历程之后,玉器的加工终于迈入了至关重要的第五道关键环节,那便是细坯。
此环节对于雕琢的要求极高,需要进行极其精准且严格把控的操作。
砣具工痕带有一定的特征性:起刀(砣)重、收刀轻,两端尖浅中间宽深。这样的特征,与刻刮具、片具等其他工具的痕迹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而且我们在商代的玉器上经常可以看到此类加工痕迹,但是在红山、良渚文化的玉器上没有见到这样的加工痕迹。那么这就与史书中记载的南北朝时才出现的水凳存在着矛盾。
因为玉器的发展已经从新石器时期的磋磨痕和拉丝痕演变出明显的砣痕,并且,这一环节对于砣机的操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崭新要求。在这里,存在着水凳究竟是在何时开始现身于历史舞台的疑问?

在明代牛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这部巨著当中,已经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极为完整且详尽的水凳画面。
这一画面清晰地表明,古人在运用此种工具来加工玉器方面,已然达到了极为娴熟的境界。
与此同时,依据战汉时期玉器独特的加工工艺特质,我们能够合理地推测得出,在那个时期,水凳的雏形已然出现,并且已经成为了玉器行业中专门用于加工的重要器具。
换一种说法,砣轮研磨的方式早在商代玉器的制作中就已经能够隐约窥见其加工的痕迹。早期的砣具需要双人操作。然而,一直到了南北朝时期,水凳才完成了最终的定型和设计,工匠们那令人钦佩的聪慧才智才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展现和传承。

他们巧妙地运用单人“骑马式”脚踏砣机,充分凭借手脚之间的协同配合,极为灵活地运用砣轮。包括开大料、扎锅、冲锅、磨锅、掏膛、镂空、上花、钻孔和抛光等。整个玉器的加工过程需要反复成型、碾陀上花,并利用桯钻进行精确钻孔,以及搜弓镂花和皮陀抛光,最终才能完成一件精美的玉器。

借助砣轮所产生的压力,将石英砂稳稳地压制在玉器的表面。通过砣轮的转速所带来的压力,促使石英砂交错滚动。
其中,大的颗粒会被向上挤压,而小的砂粒则会在压力的作用下被挤压,从而在玉石的表面划出清晰的切痕。切痕便会显现出上宽下窄的切割痕迹,这应该是典型的片切割琢磨出来的效果。

配合玉石的琢制,砣具出现以后,整个砣轮持续不断地反复运作,精心模拟着刀轨的痕迹,对玉石进行精心的修磨和完美的塑型。
而我们同样能够通过砣片厚度与线刻精度之间的微妙关系(比如 0.2mm 砣片能够对应产生 0.15mm 线宽),进一步还原当时那个时期玉器琢磨的经典技法。

我们能够在商代的精美玉器上十分明晰地看到双勾挤阳的工艺,例如那独具特色的“臣”字眼雕刻,这正是极为显著的砣轮琢磨所造就的成果。
与红山文化时期那充满魅力的涡纹有所不同,在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的玉器当中,众多玉器的加工痕迹呈现出细密且狭长的研磨痕。

据推测,应当是先将玉器进行切片处理之后,再将石英砂均匀地覆盖在所需加工的玉器之上,然后使用木棍或者石片进行压制,经过反复不断地磋磨,最终才形成了这样的效果。
砣轮或许最初就是在工匠手中不停变换方向的石片,经过长时间的打磨最终形成了圆形的石轮。

有学者主张,良渚、凌家滩或许存在类似于车床的原始加工机械。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著名玉器专家杨伯达先生曾指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以及凌家滩文化玉器上繁杂的花样纹饰,皆由原始的石砣机所制。
然而,亦有学者通过对良渚玉器表面痕迹加以分析,对砣具的存在予以否定。

在查海遗址(距今 9000—7000 年)总计出土六件起初被称作“石钻”的石器,这昭示着,在七八千年前,木石构造的辘轳机械已然存在,更为成熟、更为复杂的制玉技术已然出现。
史前中国的辘轳机械具,于甘肃大地湾遗址及浙江皆有发掘,黄河、长江流域或许早在 7000 年前便已运用辘轳机械。
6000 年前,辘轳机械或许已被应用至玉器制作当中,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遗址,发现了玉珏胎件以及一件辘轳轴承器。

可以断言,早在七八千年前,中国史前轮轴机械技术于世界范围内已然遥遥领先,运用轮轴技术生产的玉珏礼器,开启了史前东方独有的玉文化。
而将这种圆形的砣轮进一步演变为能够自如旋转,并且带有精准中心定位的砣具,必定是在青铜出现之后才得以实现。
一方面,青铜的硬度比起石头要更高,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易破损。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能够利用青铜磨制出更为尖锐和细密的线条,同时也可以制成大片的砣轮,将其用作玉器材料的切割,这种方式相较于绳索解析的方法要更为高效和精准。
为了能够更加出色地使用砣片,工匠们才会在砣片的轴杆上巧妙地增添皮带,通过脚踏的方式使其反复旋转。
在这个时候,如果工匠手持玉器,借助石英砂和砣具之间的接触,进而顺利地达成研磨的目的。其工作效率相较于新石器时期单纯的手蹉方式提升了非常之多。

这种精妙的工艺一直传承延续下来,一直到了明代,其加工工艺和各种各样的砣具已然发展得极为成熟。
工匠们运用这种先进的水凳对玉器进行细节上的精心加工已然达到了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境界。
这一点,我们在汉代那令人赞叹不已的游丝毛雕工艺中,从能够展现出 0.2mm 阴刻线的痕迹之上便能够得到确切的确认。

鉴于战国时期铁质砣片的强势介入,玉器的制作和加工迎来了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质的飞跃。
其中的主要缘由就在于工具的显著进步,唯有灵活且熟练地使用和掌控此类先进的玉器加工工具,才能够制作出令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的精美玉器作品。
尽管现代科技日新月异,但顶级玉雕作品依然离不开手工匠人的精雕细琢。正如那句古训所言:“慢工出细活”,手工雕刻与打磨是打造真正精品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