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华:《中国传统玉器加工工艺方法》讲座提纲系列(十五)

玉见沈华文评 2025-04-22 19:57:01

《详细解读玉器加工的十二道工艺》四

玉器,向来被誉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璀璨瑰宝,其从质朴无华的原石逐步蜕变成为令人叹为观止的精美绝伦之成器,整个过程犹如一场奇妙的艺术之旅,其间需要历经“十二道核心工艺流程”。

就在今日,让我们满怀敬意与好奇,深入而详尽地叙述这当中的第四道工序——《设计》。

设计,毋庸置疑乃是玉器制作进程中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恰似为玉器注入鲜活灵魂的决定性一步。

它所不懈追求的,是那至高无上、超凡脱俗的天人合一之境界,旨在将自然的雄浑壮丽之美与人类的巧夺天工之智慧和无限创造力精妙绝伦地融合在一起。

传统方式里的墨线勾稿,应该起源于玉器的制作,后来在木匠的加工流程中被传承下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能够追溯到久远的战国时期。

在那个风云变幻、充满传奇色彩的年代,工匠们在精心雕琢玉璧谷纹时,根据玉料的尺寸和需要的图形,用木炭勾勒出大致的雏形,而对于平面和需要细致分布的纹饰,则巧妙地运用墨线勾稿这一技法来实现精准无误的网格定位,他们所展现出的技艺令人拍案叫绝,那份耐心更是令人钦佩至极。

每一条墨线,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线条,而是承载着工匠们对于美的独到领悟和执着追求。

他们通过细腻入微且精确无误的勾勒,为后续的精雕细琢打下了坚如磐石的基础。

举例来说,在一件堪称典范的战国玉璧的制作过程中,我们现在所呈现的是星罗棋布的谷纹密密麻麻的分布其中,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谷纹的排序和位置都是在制作前精心设计安排的。

工匠们不辞辛劳地通过反复多次的墨线勾稿,小心翼翼地确保谷纹的排列规整有序,疏密程度恰到好处,进而营造出一种和谐融洽且富有动人韵律的美感,让人观之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与岁月的沉淀。

在战国时期出土的一块玉璧上,还能看到已经琢制的纹饰和尚未加工的玉璧平面,侧面斜视,玉璧上隐隐约约的有过划线的样稿,只不过几千年的岁月时光,已经黯淡了早期的设计痕迹,但是,玉器一半未加工与一半已见雏形的纹饰相对,让我们更加直观的看到整体的加工状态和工艺流程。

早期的设计画稿一直被延续下来,直到清代中期,随着国力的昌盛,加上乾隆帝对玉器制作的精益要求,造办处的官员一改传统在玉器上设计的习惯,而是将一块同样的蜡模做出所要雕琢的形状,呈皇帝审阅批示后再开始雕琢,而乾隆对玉器的制作要求非常苛刻,有时一件玉器在制作的过程中,尽然收到几十道谕旨进行修改和完善。

蜡模塑形这一技法,则在清代宫廷玉作的档案中有着详实而清晰的记载。

清代宫廷玉器一直以来都以其登峰造极的精湛工艺和雍容华贵的华丽风格名震天下,而蜡模塑形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容小觑。

工匠们首先依据精心构思的设计方案制作出惟妙惟肖的蜡模,随后便以这蜡模作为蓝本展开玉器的精心雕琢。

这种独特的方法不但能够更加直观生动地呈现出玉器的形态轮廓和细微之处,而且为后续的一系列加工操作提供了精准无误、毫厘不差的重要参考。

比如说,在精心制作一件宫廷玉佩之时,蜡模的精细塑形使得玉佩上的龙凤图案活灵活现、呼之欲出,线条流畅自然得犹如行云流水,淋漓尽致地彰显出皇家的尊贵威严与奢华大气。

总而言之,不论是墨线勾稿也好,还是蜡模塑形也罢,这两种传承久远的传统设计方式都凝聚着历朝历代工匠们的聪明才智和呕心沥血,为每一件玉器的惊艳诞生描绘出一幅天人合一的宏伟壮丽蓝图,成为中华玉器文化中熠熠生辉的璀璨篇章。

0 阅读:0
玉见沈华文评

玉见沈华文评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