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哭”------规范丧礼程序篇(第三十一)

芸芸评文化 2024-08-27 18:15:14

与“虞祭”一样,“卒哭”也是古法丧礼的法定程序,规定动作,必须实施。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一直如此,从来没有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饱受西方列强欺凌。“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甲午战争”等等,一败涂地。技不如人,器不如人,啥啥都不行。特别是败于日本,痛彻心底。国人不断反思,最终的结果是中国文化不行。所以从“新文化运动”开始,不管在知识界理论界还是官方,我们全面否定传统文化,特别是丧礼文化,方块汉字差一点也被废除。

新中国成立后,主流意识形态尊奉马列主义,“四书五经”等传统文化被视为封建迷信。丧礼在行为上是被禁止的,在思想上是被鞭笞的。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所学到的东西,都是按西方科学架构所设置的知识体系。丧礼文化已经退出我们的知识范围。

现实生活中,知道什么是“卒哭”的人不多。由于“卒哭”是下葬之后的居丧事项,而按一般习俗,丧事操作到下葬圆坟就结束了,没有居丧礼仪要求,所以,“卒哭”在生活中逐步被人漠视,作为礼仪操作事项,已经没了。

那么,“卒哭”到底是啥意思?传承上有没有意义?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丧事事项与卒哭有关联?我们以规范礼仪典籍和各朝代朝廷诏令的礼仪制度为依据,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卒哭”的丧礼设置和丧事意义

关于卒哭,丧礼要点如下:

(1)卒哭不是哭,而是不哭

“卒”字在甲骨文中就有,从衣,本义是衣服缝好了,引申为终结、终了的意思。丧礼上卒哭的意思是哭到头了,哭完了,不必时时再哭了。

(2)卒哭后应当易服减服

服即丧服,现在讲孝服或孝。易服即更换丧服,减服即减轻丧服。

需要知道的是,古法丧服是以重量为标准的。这在《仪礼---丧服》中是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的。丧服用料越粗糙,就越重;用料越精细,就越轻。比如子为父丧服叫“斩衰”,就是以原麻为材料制成的,即用原麻的麻匹编攀成前后两片,然后用带子连上的。所谓重服(现在讲重孝)就是从这来的。

卒哭之后,减服,即用相对精细材质的丧服更换麻质丧服。宋元之后,棉布出现成为人们的主要服饰材料。丧服改为素服,所谓素服,即棉质白色丧服。

(3)卒哭之后慰谢宾客

宾客即吊丧宾客。自己父母过世,人家前来吊丧,应当感谢人家,这就是谢客的缘由。

古法丧礼规定,应当在卒哭之后谢客。亲戚邻里,直接上门拜谢。路远的,可以书信方式谢客。

现实生活中,一般习俗操纵,在下葬当天的最后一顿正席的宴席场所谢客。比较讲究古典礼仪的,丧事事后打电话或以其他通信方式对吊人宾客予以感谢。

(4)卒哭之后剃头洗澡

《礼记---丧服四制》有:“三日而食,三月而沐,期而练,毁不灭性,不以死伤生也。”沐即沐浴,沐是洗头发,浴是洗身体,现在口语就是剃头洗澡。

这里的三月,是指三月之后。古法丧礼规定,士是三月而葬,虞祭卒哭之后,沐。

(5)卒哭在虞祭之后的一个刚日举行

古代天干纪日法,10天干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其中甲丙戊庚壬日为刚日,刚日为奇数日,即单日;乙丁己辛癸日为柔日,柔日为偶数日,即双日。第三次虞祭是刚日,再隔一日就可以举行卒哭,也是刚日,即单数日。

2、“卒哭”的现实生活传承

大体上讲,后世民间的“百日祭”就是“卒哭”。

从逝者咽气之日算,卒哭在100天上下,不是确定性的日子。按《仪礼》的规定,具体算法是这样的:士三月而葬,就是停殡三个月后择日下葬。下葬后的柔日举行第一次虞祭,之后柔日第二次虞祭,之后刚日第三次虞祭,再之后刚日卒哭。

后世民间为操作上的便利,取整数,100天。举行百日祭,实质就是卒哭。

《钦定大清通礼》规定:“凡丧三年者,百日剃发。仕者解任。士子辍考。在丧不饮酒,不食肉,不处内,小入公门,不与吉事。”所谓丧三年,就是斩衰三年,即子女居丧父母三年。这里的百日剃发,就是卒哭之后。

现实生活中,在北方的许多地区,还有百日剃发的礼仪讲究。即父母过世,作为孝子,百日后理发剃须。这就是“卒哭”的传承。

0 阅读:2

芸芸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