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五缘文化征文大赛作品评审工作已经结束。本届征文大赛共有42篇作品进入了六个赛道的终评阶段,其中学术论文16篇,含博士研究生组1篇、硕士研究生组6篇、本科生组9篇;社会调查报告6篇;口述历史访谈录3篇;历史剧7篇;家史3篇;影像志7篇,其中研究生组1篇,本科生组6篇。最终有40篇作品分别获得一、二、三等奖,2篇作品获得优秀奖。现将各类作品评审得分及最终获奖情况公示如下。同时附上部分评审意见,以供参考。公示日期为2024年6月8日-6月15日。
一、学术论文(研究生组)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得分
终评意见
01111
五缘文化促进闽台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82
82
86
82
83
二等奖
89
三等奖
01112
割不断的神缘:闽台民间信仰发挥精神纽带作用的现实挑战与对策研究
89
79
84
81
83.25
一等奖(并列)
92
一等奖
01113
地缘文化视角下闽台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研究
84
78
79
78
79.75
三等奖
87
三等奖
01114
信仰·仪式·神缘:浦南古傩的现实交融性与文化探究
82
80
81
85
82
三等奖
88
三等奖
01115
建筑之镜映亲缘——以文庙为例,探寻闽台建筑的情感纽带
78
79
80
79
79.25
三等奖
91
二等奖
01116
五缘文化视域下浦西黄氏家族文化的研究
80
91
82
80
83.25
一等奖(并列)
90
二等奖
01121(博士生)
闽台歌仔戏的传承发展与“海丝”非遗传播路径新探——基于“结构-功能”的视角
96
91
89
84
90
一等奖(博士生组)
93
一等奖(博士生组)
二、学术论文(本科生组)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意见
01201
五缘文化融入福建高校教学路径研究
83
91
90
92
89
二等奖
同意
复评
意见
01202
略论清代闽台郊商的两岸商缘
85
85
85
83
84.5
三等奖
01203
蚶鹿对渡的历史记忆与文化传承
88
82
80
82
83
三等奖
01204
五缘文化视角下的社会互动与认同构建
80
80
78
83
80.25
三等奖
01205
试探五缘文化在编程教育的教学应用研究
89
90
88
85
88
二等奖
01206
莆田地区宗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交融
70
70
72
70
70.5
优秀奖
01207
论五缘中的神缘——以漳州的关帝信仰为例
70
75
75
70
72.5
优秀奖
01208
试述20世纪50年代台湾土地改革
82
85
85
87
84.75
三等奖
01209
台湾地区福州同乡会的集体记忆书写与认同构建
95
93
95
90
93.25
一等奖
三、社会调查报告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得分
终评意见
0201
农村经营形态的调研报告
90
93
75
70
82
三等奖
92
二等奖
0202
探究闽台文化现状与发展的调查报告
94
91
90
75
87.5
二等奖
93
一等奖
0203
两岸融合发展背景下的闽台“阵头”比较研究
88
94
93
80
88.75
一等奖
90
三等奖
0204
长乐猴屿乡侨情调查
83
92
82
80
84.25
三等奖
86
三等奖
0205
五缘文化视野下的宫庙调查报告
80
89
80
71
80
三等奖
82
三等奖
0206
一口道尽千古事,十指操弄百万兵
88
90
90
79
86.75
二等奖
91
二等奖
四、口述历史访谈录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意见
0301
侨心永相随
89
83
75
86
83.25
三等奖
同意
复评
意见
0302
延铸求学路,镌刻两岸情
95
93
85
92
91.25
一等奖
0303
三立七维 “池雄商学”创立之路
93
95
80
90
89.5
二等奖
五、历史剧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意见
0401
吾有所爱,其名华夏
91
90
92
91
二等奖
同意
复评
意见
0402
三王开闽
86
92
90
89.33
二等奖
0403
沈葆桢御日建台
88
95
78
87
三等奖
0404
春源北绕
93
94
95
94
一等奖
0405
两岸农缘
81
93
85
86.33
三等奖
0406
山海已留侠客魂
86
87
90
87.67
三等奖
0407
1937——1987
85
89
88
87.33
三等奖
六、影像志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意见5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意见
05011
振臂有声·香店拳(研究生)
88
96
92
93
89
91.6
一等奖(研究生组)
同意
复评
意见
05021
闽安记忆:碑刻中的华侨
90
90
88
89
88
89
二等奖
05022
百年歌仔戏,绝妙两岸音
89
88
82
92
75
85.2
二等奖(并列)
05023
西禅古寺与南洋的情缘
95
93
90
87
90
91
一等奖
05024
榕台“齐天缘”
91
86
80
91
78
85.2
二等奖(并列)
05025
临水之缘,千年传承
86
70
75
88
70
77.8
三等奖
05026
临水文化
87
85
80
86
83
84.2
三等奖
七、家史
作品编号
作品标题
复评意见1
复评意见2
复评意见3
复评意见4
复评平均得分
复评建议奖项
终评意见
0601
百年步履——记社内庄氏371号的百年家史
90
80
84
88
85.5
三等奖
同意
复评
意见
0602
我的家史
95
93
82
90
90
一等奖
0603
厦门市集美区杏林社区周氏家族史
88
85
80
92
86.25
二等奖
附:部分评委评审意见
学术论文(研究生组)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111
82
通过宏观的视角探讨五缘文化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路径。题目有现实意义,整体格式符合研究规范,但题目过大,不易聚焦,加上缺乏研究方法,导致论据缺乏支撑,易产生入自说自话之虞,且“文化产业”作文论述的焦点,不能仅论“文化”交流,还需思考“产业”综效。
01112
79
研究对象的选择精确,但整体篇幅一半以上集中在选题背景与前人研究上。且既为闽台,闽台两地神缘未能产生纽带作用问题便不能仅论福建,而不论台湾。且或许,台湾当局的意识形态才是真正影响问题所在。此外,总复制率为25.1%,作为研究生程度论文,复制率稍高。
01113
78
论文选择的主题恰当,小题大做得以避免泛泛而谈,学术符合规范,论点虽不新颖,但文献支撑足够。整体思路连贯,中规中矩。可惜,总复制率为35.3%,作为研究生程度论文,复制率太高。
01114
80
该文以“浦南古傩的现实交融性与文化探究”为题,但多聚焦于“浦南古傩”,其“交融性为何”?未能明确述及。第四部份的闽台应是重点,但并未作深入分析即切进对认同构建起到的作用,过于简单,且对于能够构建认同的理论基础也付之阙如。此外,论文总复制率为28.3%,作为研究生程度论文,复制率稍高。
01115
79
该文选题策略得体,亮点在于台南孔庙的选址与建筑,但整体论述缺乏一致性,从文庙的建筑突然跳到旅游开发与文化遗址保护,中间缺乏连贯性。另外,总复制率为24.3%,作为研究生程度论文,复制率稍高。
01116
91
论述聚焦,选题得当,文字洗练,内容与题目丝丝入扣。
01121(博士生)
91
采用“结构-功能论”理论开展讨论,是众多文章中唯一有理论架构的。但关于闽台歌仔戏当前面临的困境为何?并未叙述,便直接从非遗保护与传播视角将“文化遗产”作为解决方案,其合理性欠缺?又该文将歌仔戏与“海丝”的讨论相挂钩而成为“海丝非遗”,其论证基础过于单薄。整体框架恢宏,但漏洞颇多,有失严谨。
学术论文(研究生组)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111
82
从五缘文化视角透视闽台文化产业,选题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文章结构完整,思路清晰,符合学术规范。但是,一篇小论文谈两岸文化产业,许多问题难以深入,呈现的论述较为宏观,具体路径也尚乏新意。
01112
81
闽台神缘确实是连接和厚实两岸民众精神层面的纽带,特别是福建地区祖庙的地位,其无形中彰显两岸“同根同源”以及“源”与“流”的关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章从整个民间信仰来谈,选题偏大,文章结构在“研究回顾”上篇幅过于冗长。
01113
78
茶叶是闽台两地引以为傲的“物”,其从品种、种植技术、加工技艺,再到深层次的茶文化,都存在渊源,探讨两岸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具有意义。但是综观全文,对该核心内容缺乏细致讨论,未能看到两岸茶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过程。
01114
85
文章以浦南古傩切入,探讨两岸神缘,应该说选题合适,也十分聚焦。文章讨论了浦南古傩的源流与标识性特色,以及其在台湾的传播。全文结构清晰合理。文章在讨论闽台古傩的连接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研究,逻辑可以更紧密,其彰显两岸的纽带作用,可以在论文题目中凸显出来。
01115
79
两岸的古建筑蕴藏着两岸文化的连接,以文庙做为个案探讨,选题合适。但是文章绝大多数都是在阐述台湾文庙的建筑风格特色,以此来体现其深受福建建筑的影响,缺乏对福建文庙建筑风格的阐述,以及“谁先谁后”“福建文庙如何影响台湾文庙风格”的深入探究,逻辑上不够严谨。
01116
80
文章探讨浦西黄氏家族波迁过程中的五缘连接纽带,选题具有一定特色。但是文章缺乏对浦西黄氏家族的扩散规模做出描述,使读者不易于理解为何选择该家族的典型性。同时,“五缘文化”更侧重于海外层面,在这个方面文章论述比较薄弱。
01121(博士生)
84
文章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应用较为鲜明,文字较为凝练,结构合理。但是,大量的理论与术语的应用,还要注意文章要让读者读起来清晰易懂一些,不然容易陷于晦涩。
学术论文(研究生组)评审意见三: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111
86
选题立意 18/20(问题意识突出,题目同时出现主语、谓语、宾语成分,表述不够精炼)
研究方法 17/20(涉及经济学,缺乏丰富的数据统计分析)
学术规范 18/20(有研究回顾,论文重复率较低,个别引文没有注明出处)
论点论据 17/20(观点明确,略显平淡,不够犀利,论证较充分)
结构文字16/20(层次逻辑不够严密)
01112
84
选题立意 17/20(问题意识清晰,有现实关怀,略显空泛)
研究方法 17/20(文献征引不充分)
学术规范 16/20(有研究回顾,部分资料没有注明出处,论文重复率偏高)
论点论据 17/20(观点较空泛,论证较充分)
结构文字 17/20(条理清楚,研究回顾所占篇幅太长)
01113
79
选题立意 19/20(问题意识突出,表述精炼)
研究方法 18/20(文献分析较充分)
学术规范 10/20(缺乏研究回顾,论文重复率较高)
论点论据 16/20(个别观点表述不清晰,论证犹可)
结构文字 16/20(主次不够分明,文字不够清通)
01114
81
选题立意 16/20(有问题意识,题目表述不当)
研究方法 18/20(文献分析较充分)
学术规范 12/20(缺乏研究回顾,论文重复率较高)
论点论据 17/20(论点清晰,述多论少)
结构文字 18/20(结构合理,文字较好)
01115
80
选题立意 17/20(论题较新颖,表述冗赘)
研究方法 16/20(缺乏充分的比较研究)
学术规范 15/20(缺乏研究回顾,论文重复率偏高)
论点论据 16/20(问题意识不够突出,论证不够充分)
结构文字 16/20(条理清楚,主次不够分明,述多论少)
01116
82
选题立意 17/20(角度较好,略显空泛,问题意识不够突出)
研究方法 17/20(文献征引不充分,没能参照相关内容的正史记载等)
学术规范 16/20(缺乏研究回顾,缺乏批评性思维)
论点论据 16/20(论点较清晰,论证较片面)
结构文字 16/20(略有生搬硬套,理论基础不扎实)
01121(博士生)
89
选题立意 18/20(问题意识突出,题目表述清晰,略显冗赘)
研究方法 18/20(运用新的理论方法)
学术规范 17/20(缺乏研究回顾)
论点论据 18/20(论点清晰,论证较充分)
结构文字 18/20(结构较合理)
学术论文(本科生组)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21
91
作品通过系统梳理五缘文化学说的提出与发展历程,对五缘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教育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述评,在此基础上,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对五缘文化进入高校课堂的学生接受度、课程执行力等进行了实证研究,并进而分析了其挑战性与应对策略。作品结构清晰,逻辑顺畅,研究方法和图表制作都符合学术规范,行文流畅,可读性强,对于五缘文化进入高校课堂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0122
85
作品以鹿港许志湖家族在两岸的商贸活动为例,对清代闽台两岸的商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作品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史论结合,符合学术研究规范,相关论点对于两岸融合发展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不过,作品在史料分析的起承转合方面不够圆融,略显生涩;文内个别用词的表达值得商榷,如说闽台两岸商业往来是“进出口贸易”显然不妥。同时,“商缘”是《若干意见》中的表达,而林其锬先生的五缘文化学说使用的是“物缘”概念。
0123
82
作品从历史发展和现代政策建议两个方面,对蚶鹿对渡的历史演进历程和对渡文化的内涵进行了分析,总体上结构清晰,史论结合,符合学术规范。作品还通过网络问卷调查的方式,针对当前泉州石狮民众对对渡文化的了解承担进行了调查分析,其实证研究精神值得肯定。不过,作品未能针对该选题进行必要的学术史回顾,文中个别地方的行文也有少量瑕疵。如文中提到的《清初莆变小乘》事实上是清代初年莆田人陈鸿写的《莆变小乘》。又如对于“对渡文化”和“文化对渡”两个概念的内涵没有进行具体说明。
0124
80
作品主要从五缘文化与社会关系(亲缘、地缘)、五缘文化与信息共享(文缘、商缘)、五缘文化与集体认同(神缘)三个方面,探讨了五缘文化在两岸交流过程中的相关理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与展望。作品总体上结构层次清晰,行文逻辑流畅,具有一定的可读性。不过,作品主要停留在理论论述,缺少必要的实证分析;在引文注释方面也欠缺必要的学术规范性。
0125
90
作品在对编程教育与五缘文化的研究热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首先对五缘文化在编程教育方面的应用价值进行了分析,并进而设计了五缘文化进入小学五六年级编程教育课程的合理化建议。作品总体上逻辑结构清晰,思路顺畅,行文通俗易懂,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推动五缘文化学说进入小学课堂,具有很好的参考与借鉴价值。不过,作品未能用图、表的形式展示五缘文化的编程实例,五缘文化编程软件的研发仍待完善。
0126
70
作品主要以莆田广化寺为例,探讨了莆田宗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关系。作品形式上结构层次较好,但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未能理顺。同时,该作品未能涉及闽台、华侨等相关内容,与征文大赛的主旨相关性较低。作品的重复率太高,学术规范有失严谨。
0127
75
作品以关帝信仰为例,论述了五缘文化中的神缘的重要意义。作品形式上结构层次分明,行文典雅流畅,可读性较强。不过,作品在学术规范的执行方面有较大缺失,不仅缺乏必要的研究综述,而且重复率过高。
0128
85
作品从原因、实践、特征、影响四个方面,系统分析了台湾土地改革的基本进程与历史影响,总体上结构层次分明,史料考证翔实,行文逻辑流畅,观点颇具说服力。不过,该选题已经有了相对较为丰富的研究论著发表,作品虽然没有抄袭现象,但并不具备太多的创新性。
0129
93
作品以榕籍台胞在岛内编纂的《罗星塔月刊》为个案,分析了榕台两地同胞的集体记忆与书写认同的具体实践过程。作品结构层次分明,具有较强的学理高度,相关分析史论结合,对历史档案文献的解读很具启发性,对当前两岸融合发展的实际工作也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论文的篇幅虽然不长,但是从主题词编码与数据分析所处理的任务来看,作品写作的总体时间则颇费心血,值得充分加以肯定。
学术论文(本科生组)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21
92
选题与正文大赛主题具有密切相关性,研究方法得当,写作规范,表述流畅,视角新颖,结构文字能体现作品的逻辑性与可读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能体现作者具有较为扎实的研究基础与研究能力,建议进一步以学科融合的方法进行论述。
0122
83
选题与征文大赛具有密切相关性,论文结构完整,逻辑合理,总体上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建议在引述相关文献之后,进一步结合相关理论进行深入论述,加深论文主题与当代文化之间的衔接论述。
0123
82
选题能体现与征文大赛主旨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论据充实,论文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逻辑性,但论文呈现述多于论的现象,建议在引述之后进一步综合论述,提高研究的学理性意义。
0124
83
选题与征文大赛主旨具有相关性,论文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与现实意义,但论文选题较大,篇幅较小,建议进一步深入展开并详细论述。
0125
85
选题与征文大赛主旨相符,研究方法合理,论文结构完整,能运用市政研究展开论述,论点论据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论文多呈现于介绍性的阐述,建议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进行更为深入周全的论述。
0126
70
选题于征文大赛主旨具有一定的联系性,能体现作者对前人研究的把握程度,论点论据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文章主要对宗庙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整体性介绍,对于二者之间如何交融互动,尚未明显地呈现与深入论述。
0127
70
选题与征文大赛主旨具有较明显的联系性,论文结构基本完整,语言表述较为通畅,选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但支撑论点的新鲜论据较为薄弱,建议进一步与当代社会文化相结合,寻找更具有新鲜行与说服力的论据支撑论点,并深入论述。
0128
87
选题与征文大赛主旨具有一定的联系性,研究方法能体现一定的思考深度,写作学术规范,论据具体翔实,能体现史论结合的研究方法,建议对文章主旨进一步总结提炼,从而体现更为鲜明的五缘文化特性。
0129
90
选题与征文大赛具有一定的联系性,写作规范,论文结构完整,能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文章进行较为深入的论述,研究视角较为新颖,表述具有逻辑性与可读性,但篇幅较为有限,建议对每一论点继续展开较为充分翔实的论述,并提炼主题观点。
学术论文(本科生组)评审意见三: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121
83
文章选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对于当代高校特别是福建高校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作者在文中的论证过于宽泛,面面俱到,但每一面都不深入,而且文章对于将五缘文化置于高校教学的论证略显牵强,文章所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没有显示出较强的说服力。(好像去年有一篇类似的文章)
0122
85
文章以许志湖家族为个案、以商缘为视角探讨清代闽台郊商的商缘关系,选题较好,史料较充分,有一定的学术意义。但文章逻辑关系较为混乱,史料也未得到很好的利用。
0123
88
文章选题由历史而现实,对当前两岸关系有一定的推动促进作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文章条理较为清晰,史料较为充分。蚶鹿对渡,文中只提到蚶到鹿,没有提到鹿到蚶,与所称“对渡”有一定偏差。
0124
80
文章没有一个注释,内容也多为理论论证,应该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论文。
0125
89
文章没有摘要和关键词。文章是一篇应用性较强的论文,特别是将五缘文化融入编程课程,对五缘文化的宣传、传承有促进作用,同时也可扩展编程课程的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创新价值和现实借鉴。
0126
70
文章从题目到内容似与五缘文化关联不大。
0127
70
文章格式不统一。所论述内容也与神缘关联不大。
0128
82
文章选题没有新意,文章所论内容学术界多有论述。
0129
95
文章以《罗星塔月刊》这一期刊杂志为载体,以台湾地区福州同乡会为对象运用扎根理论论证了两岸一家,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现实境况,都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意义。文章唯一不足是摘要不符合学术规范。
社会调查报告类作品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201
93
当前我国步入新时代,农村经营形态也将面临新时代提出的任务和要求.本篇报告具有写实性、针对性、逻辑性,反映的问题集中而有深度。
0202
91
青年是闽台文化深度交流交融的主力军,报告紧密贴合五缘主题,体现了中华文化在历史衍化中融合伸展、一体多元的重要特征,也印证了台湾地区与福建地区乃至祖国大陆在文化上存在无比深刻的内在关系。
0203
94
本篇报告主要是选取漳州“圣王巡安”与新营“竹马阵”为个例,研究问题明确,研究设计合理。数据分析准确,结论也很有启示。
0204
92
报告调查方法可靠,数据收集和分析方式得当。报告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易于理解。结论准确明晰,与调查目的相一致。
0205
89
该同学认真有目的地完成了调查报告,养成了勤于思考、勇于动手的好习惯,精神意志得到良好锻炼。
0206
90
该生的调查报告结构合理,逻辑清晰,论据充分,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口述历史访谈录作品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301
89
文章对马来西亚青年林语欣的口述访谈,介绍其家庭的部分迁移情况、马来西亚华人的境况等,选题较好,但主题不够鲜明,也没有做到图文结合。个人感想部分几乎全部照抄自区缵、温承聪的《马来西亚客家移民的家庭流动策略与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2022年第5期)
0302
95
本访谈以龙岩市新罗区适中育英基金会董事长林雷、常务副理事长林锦坤为访谈对象,对适中育英基金会的创办缘起、具体运作以及社会反响等进行介绍,文章结构合理,表述清楚,尤其可贵的是,这个基金会与台湾之间还存在密切的联系,由此与征文主题五缘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由此也体现了参赛小组在选题方面的用心。
0303
93
本文以方池雄先生为访谈对象,以208页、14.1万多字的篇幅作为参赛文章,系统介绍了方池雄的求学、创业等经历以及他对“闽商”精神的探索、实践与诠释。从某种意义上说,本文可以算是方池雄先生的一部传记了。全文除了部分段落表述错误之外,行文流畅、结构清楚。但是,本文跟“五缘文化”征文大赛主旨的关联在哪?
口述历史访谈录作品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301
83
作品通过在线方式,对马来西亚华裔女大学生林语欣进行了口述历史访谈,重点反映了其在马来西亚所接受的华人文化教育的基本情况,同时也侧面反映了当前马来西亚华人的生存状况,体现了“侨心永相随”的主题。该作品总体上符合口述历史访谈的基本规范,按照一问一答的格式对访谈录音进行整理,结构清晰,行文流畅,文笔典雅,可读性强。不过,作品未能添加任何照片或图片,削弱了作品的存史价值。《创意概述》未能针对本次访谈的利弊得失进行相应地分析。
0302
93
作品通过小组配合、现场访谈的方式,对“适中育英林氏基金会”的董事长林雷、副理事长林锦坤进行了访谈。与往年的教育公益基金会的研究作品不同,该作品采取了口述访谈的形式记录该基金会的诞生、发展、管理、奖助等各方面的情况,方法新颖独特,记录真实可信,行文流畅可读。该文附录了较多的图片,图文结合,增强了行文的可信度与可读性。不过,该作品将有关基金会奖学的相关信息也拍成照片进行展示,从图表制作方面来说不够规范。作品开始部分对受访人的介绍过于简略,尤其是对第二位受访人的介绍只有不到50字,显然不符合人之常情。
0303
95
该作品篇幅巨大,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排版规范,较为全面的概括了方池雄先生“池雄商学”创立的过程与基本内容。作品图表使用规范,内容丰富多彩,对方池雄先生创立池雄商学的历程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全面分析。
口述历史访谈录作品评审意见三: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301
75
被采访者年龄虽不大,阅历也不深,但从海外年轻华人的角度看,还是颇具典型性的。因距离太远,采用远程访问方式进行访谈,方法可行。结构比较合理。
主要存在三点不足:一是采访这点提问多缺少延展性和深度;二是应清楚口述史以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为目的,并非有述必录,而是应对口述内容表达不完整或不正确处采用夹注等方法加以补充或进行纠正;三是应有采访人照片,以增加本次采访的真实度。
0302
85
采访者对问题的把握比较好,涉及基金会的缘起、基金会的建制、资金来源、运作模式等基金会发展的全过程,很有深度。
文稿图文并茂,对涉及的历史人物有注释,文中附有一手材料,这些都增加了口述访谈内容的分量。
主要不足:照片插入位置应以美观、省版面为标准;排版、标点使用不符合规范;文中有的照片并非采访者所拍(林世宗祠照片);个别用词不当处有之(P4“在他和另外一些进步人士的倡导下,还有一批热心企业家的资助下”此处的“进步人士”何谓?)
0303
80
访谈内容的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难度自然也大一些。从结构上看,前半部分更符合访谈的规范要求,后半部分多是被访问者的自述或第三方的报道等材料,而几乎不见有访谈者的提问。
图片方面,【图2】人物位置标注错误,【图5】【图11】句子中间应有标点;“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做万般事 遇万种人”这“四个万”成为我一生矢志不渝的信念,”该用有标点的地方却无标点;
历史剧作品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401
91
作品虽然时间与场地空间跨度大,然而选题切入点小且具体,从人物的行动轨迹展开剧情,并辐射政治、学潮、商业等领域,场景设计较为合理,不过第九幕(台湾与内地两岸关系缓和的国际与国内局势,但是有点跳脱出原本的主线人物行动轨迹)的两岸关系进展下关键政治任务的场次设置不大合理,应该通过剧中主线人物转述方式交代更为合理。
人物刻画相对到位,尤其在人物对话中不仅可以交代出人物性格与理想,同时也能引导此后的矛盾与剧情走向。
创意亦是可贵,是部不错的剧作。
0402
86
作品选题创意佳,且历史史实考究到位,但是场景设计过于分散,场次变动多。剧本情节多依托于氛围人物辅助,或许是收到音乐剧的影响较多,人物本身的性格与剧情矛盾进展的着力渲染较少。语言文字尚佳。
0403
88
选题宏大,场景设计剧情略显短促,如应该思考的是第一幕如何把两个重要的人物串连在同一个场景里,围绕同个问题展开的对话与行动,如此更为集中而不分散,且不显得短促。剧本情节线性推进,人物刻画可更丰富点,尤其内心活动的复杂可加强。语文文字功底不错,创意佳。
0404
93
选题聚焦于汪春源之一历史人物相关的“公车上书”事件,具有历史意义与教育意义。结构清晰,通过不同的幕展现了主要人物一生的重要阶段。语言具有历史色彩,人物的举止言谈反映时代氛围;其他人物也有个性体现,且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交织,情节与情感逻辑到位。整体上,作品能够激发观众的爱国之情,增进对历史人物的了解。
0405
81
作品选题聚焦于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社会价值。场景设计上有体现历史的变迁,但是场景转换过于频繁,不利于情节的连贯性,人物角色深度不够,不够在史料探究上表现出了专业度。
0406
86
作品选题创意佳,且历史史实考究到位,但是场景设计过于分散,场次变动多。剧本情节多依托于氛围人物辅助,或许是收到音乐剧的影响较多,人物本身的性格与剧情矛盾进展的着力渲染较少。语言文字尚佳。
0407
85
写的是抗日与两岸关系局势下的主人公一家经历,尤以主人公为主。场次安排有合理之处,但在每个场次的停顿都太短暂,且人物内心的变化与挣扎过于突然,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仅仅因为一个女孩子的生日愿望与言论便转变,人物的情感与矛盾的化解过于简单,应该针对此处情感的转变以及此后在几十年的流转中,增加更多的阴差阳错,剧本会更精彩。
创意值得肯定。
人物的言行的说明应该放置在文中,而不是人物名称后。
历史剧作品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401
92
作品以台湾爱国青年翁泽生的故事为创作依据,通过10幕31场3万余字的长篇舞台剧,对其成长、抗争、地下党等一系列的故事,展示了其可贵的爱国主义情怀。作品结构完整,情节设计流畅,语言对白富有激情,舞台布置、人物加注等相关设计符合规范。不过,作品各幕所包含的分场差别较大,有时一幕分为6场,有的幕却没有分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品的形式之美。剧中个别细节也值得推敲,如第一幕第3场翁泽生与叶绿云首次相见,便相互以名字称呼对方,显得过于亲昵。第三幕第二场的旁白写“顾正红一把拉过工人丙”,显得不太合理。工人丙是方便舞台演出时的演员相互区分方式,通过旁白的方式告诉观众,会产生穿帮的笑场效果。另外,创意概述未能进行分段处理,层次感和逻辑性有所欠缺。
0402
90
作品以王潮、王审知、王审邦兄弟为躲避广州刺史秦宗权的暴政而跟随王绪率军入闽,最终脱离王绪的错误领导,在闽地建立割据政权闽国的历史为创作根据,通过4幕23场约2万字的舞台剧,对王氏兄弟、王绪等人物进行了刻画,肯定了王氏兄弟不畏强权、机智勇敢的拼搏精神,以及其顺应民心、保境安民、发展生产、推动文教的进步活动。作品总体上结构层次清晰明了,剧情发展一气呵成,人物对白文白结合难以适中,编纂技巧符合规范。作品的创意概述全面分析了三王入闽的历史背景,阐述了剧本创作的目的与过程,介绍了创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并呼应了三王入闽事件对于闽台区域社会的重要影响,行文流畅,思路清晰,表述准确。作品的缺陷在于,第四幕的剧情设计主要围绕王审知死后的历史评价,其中第21、23场内容较为单薄,故事性相对欠缺,可能容易导致表演冷场。
0403
78
作品以沈葆桢抗日保台为题,编纂了一部四幕剧,总体来看,作品结构层次感强,人物对白通俗易懂,富有激情,爱国主义教育作用颇为明显。不过,尽管作品的创意概述中谈到作品的创作参考了众多史料,但是该剧的最大缺点也正在于未能充分考订史料,做到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其中如沈葆桢赴台的原因与过程,是为了处理牡丹社事件而受左宗棠保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入台,其官职并非水师提督;又如对台湾地理名词的称谓,作品直接用“台湾岛城市”“台湾岛山脉”等极为笼统的名字,显然不够;再如作品中的人物安排,人物简介里只有沈葆桢、李鸿章、林普晴3人,而林普晴在剧本中仅出现了一次,并无更多着墨。剧中其他人物全部以ABCD的形式出现,显然过于单调,显示出作者对于沈葆桢入台的历史真实的考订存在极大的欠缺。
0404
95
作品以台湾最后一个进士汪春源为创作主题,围绕其海东求学、五人上书、游宦江西、隐居鼓浪屿四个主要人生历史阶段,在考证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合理的剧本想象。作品总体上结构合理,文辞典雅,行文流畅,人物对白朗朗上口,人物形象刻画鲜明,是一篇颇具文学性与思想性的历史剧作品。不过,剧本中的部分过场加注在考虑舞台剧演出的可行性方面需要加强;四幕剧的分场也值得进一步推敲。
0405
85
作品以历代闽台移民和当代闽台农业交流为背景进行了剧本创作了一部五幕剧,总体上结构较为完整,想象力相当丰富,遵循了“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历史剧创作原则。作品在编纂排版格式方面不够规范,部分应该以旁白呈现的内容,未能添加相应的表述。
0406
90
作品以日据早期发生的噍吧哖抗日斗争为创作主题,创作了一部五幕剧。作品总体上结构清晰,格式规范,对白流畅,富有激情,歌颂了余清芳等抗日志士大无畏的抗争精神,抨击了日据台湾殖民当局迫害台湾人民的丑恶嘴脸。作品的创意概述完整介绍了剧本考订史料和编撰剧本额过程,内容详尽,文笔流畅,感情饱满有感染力。不过,作品中幕内分场数量较多,每场篇幅很短,人物对白过少,难以形象地展示人物个性。
0407
88
作品以闽台两岸同胞骨肉分离的历史为背景,结合自身家族历史,虚构了在抗日战争中林嘉敏与其家人从不幸分离到1987年两岸恢复探亲交往后的剧情,创作了一部四幕剧。作品结构清晰,对白朴实,格式规范。对人物的刻画较为细致。不过,剧本里的部分情节不太适合舞台表演呈现,如林氏兄妹登船时被大量人流挤散。剧本的时间跨度相对较长,其中从1939年到1980年跳跃较大,中国台湾光复的阶段则被轻易放弃,有些不合情理。
影像志作品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5011
96
作品以福建省级非遗香店拳为叙述对象,通过近距离采访和拍摄该非遗传承人王华南先生,并结合对香店拳日常教学活动的视频、图片、资料等,对该非遗的历史起源、当代发展、海外传承情况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叙述。作品画面清晰,剪辑柔和,信息丰富,配乐和谐。内容场景变化较多,图文结合自然流畅,体现了作者对该作品的用心与投入。作品对于香店拳的海外传播情况也进行了图文并茂的叙述,完美糅合了五缘文化征文大赛的基本要求。作品的创意概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对该非遗的学术研究背景和社会现实意义进行了恰如其分地阐述。
05021
90
作品以闽安村的碑刻记载为线索,结合视频拍摄与图文资料,反映了海外华侨对闽安村的多方面贡献。作品总体上结构层次清晰,视频、图片剪辑流畅,空镜运用较为自然,并能够切入无人机拍摄视频。尤其能够通过自己朗读解说词控制解说与视频、图片的结合,显得颇为用心。作品的背景音乐柔和雅致。作品创意概述列出了66种参考文献,尽管并非全部与作品内容契合,但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用心之勤。当然,作品的视频与解说词在个别节点略感脱节,尤其是杨成和先生的几次出镜,其讲话内容与作品内容并不相符。另外,作品的镜头虽然多次扫过碑刻,但是对于碑刻上的文字则未能突出显示并围绕其组织视频与解说词,点题不够到位。
05022
88
作品以闽台歌仔戏为题,通过现场拍摄、网络视频、图片资料等方式,对歌仔戏的历史起源、典型曲目、当代发展、存在问题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讲述。作品总体上结构层次清晰,内容信息丰富,分析颇具学术深度。同时能够坚持对解说词进行自主朗读配音。作品的创意概述从四个方面阐述了作品的创作目的、主体结构、资料来源和制作过程,总体上结构层次感强,交待清楚。不过,作品的解说词与视频的契合度存在一定的问题,解说词的语速也快慢不一,说明图文结合有待加强。作品借用的资料数量与时长比例较大,个别视频资料未能与标题吻合,如《伍子胥》的作品名对应的视频资料是一个女性角色,而非伍子胥。此外,创意概述中未能列出参考文献。
05023
93
作品通过视频拍摄、文献图片等方式,对西禅寺与南洋的五缘文化联系进行了讲述。作品视频虚实结合,远近交融,视频、图片剪辑流畅,切换自然,解说语速平稳,富于情感,其中用了较多的篇幅逐一展示西禅寺中华侨撰写的对联,点题到位。作品创意概述层次分明,对作品的创作过程进行了详尽的叙述。不过,作品对于引用的资料尤其是网络视频资料未能加以标明,未能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作者在视频中出镜讲述,但并未保留说话的声音,而是与解说词“对口型”,显得有点牵强或多余。
05024
86
作品以闽台齐天大圣信仰为选题,通过视频、图片、古籍等图文、视频资料,对闽台齐天大圣信仰进行了讲述。作品内容信息丰富,剪辑朴素,视频与解说词的结合较为和谐统一。作品的创意概述层次分明,逻辑清晰,对作品的创意目的和创作过程等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说明。不过,作品的语速较快,个别镜头之间的衔接较为仓促。作品没有添加背景音乐。解说词由AI配音,缺乏情感联系。创意概述中未能列出参考文献,却在视频结尾列出参考文献的截图,在规范方面略感不足。
05025
70
作品以陈靖姑信仰为题,通过作者在陈靖姑庙宇前出镜解说的方式,拍摄了作品朗读解说词的过程。作品未能通过更多的陈靖姑的视频拍摄和图文资料,采取陈靖姑视频与解说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叙述,虽然是一部影像作品,但其中几乎没有出现陈靖姑的镜头,这显然与一般意义上的“影像志”的定义相去甚远。
05026
85
作品以陈靖姑信仰为题,通过现场拍摄、资料借用等方式,对临水文化进行了叙述。作品用小标题的形式清楚划分视频的结构,视频剪辑较为自然,解说语速平稳,与女性神祗的民俗信仰特质较为吻合。作品创意概述行文朴实、流畅,对作品完成的过程和自身的心得体会做了实事求是的说明。不过,作品中较多借用了网络视频资料,自己拍摄的视频、图片、书影、庙宇、神像等所占比重有所不足。视频内容与解说词的结合应该更加和谐一些。
影像志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501
89
通过香店拳展示出其海外传播,与主题契合,引用资料规范,具有原创性,文字流畅,声音清晰。
0502
88
通过闽安的海外华侨展现五缘文化,与主题贴合紧密,通过实地调查,利用了大量的碑刻体现华侨贡献,画面具有影像特色。声音质量略显不够。
0503
75
歌仔戏是闽台地区,甚至在海外都具有影像的戏剧,契合本主题。该影像实际调查不多,截取应用了大量视频资料,画质不佳。
0504
90
西禅寺与南洋的联系,符合主题,引入富有情境,主题凸显,文字优美,应用了一定的拍摄方法。对各楹联拍摄速度过快,镜头大量集中在西禅寺,略显单调。
0505
78
主题符合五缘文化,引用大量视频资料,自己拍摄较少,语速太快,缺少影像方法的融入。
0506
70
符合主题。画质太差,都是作者讲述画面,无影像的相关特色。
0507
83
契合主题,主题凸显,结构分明,语言较为优美。引用大量视频资料,画质不佳,自己拍摄成分较少。引用一些动漫画面与现实祭拜面面承接略显突兀。
家史作品评审意见一: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601
90
文章从先祖的故事讲起,讲述了自太祖父母到“我”这一辈的家史,选取“稀饭”“电话”“方言”这三个典型话题介绍了代际之间的变迁及其时代背景。文章可读性较强,但在表述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有点零碎的感觉;二是有些表述还有待完整,例如第一章的倒数第三段第一句话、 “我的父亲”部分,为什么介绍了父亲和二伯,却不介绍大伯?
0602
95
文章通过曾祖父、祖父到父亲三代人的不同经历,以小见大,让人管窥到了三代人身后的时代和社会变迁和家族传承情况,同时通过介绍随军入台的曾叔公,很好地呼应了征文大赛的主旨。对家史饱含感情,且表述流畅,可读性强。
0603
88
本文介绍家史,但占全文一半以上篇幅的二、三、四部分看起来更像是族谱的内容和写法,对家族中三代人的故事的介绍似乎也偏简单些,跟征文大赛的主旨亦无多少关联。
家史作品评审意见二: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601
80
作品用文学性颇强的笔调,叙述了家族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叙述太祖父母、祖父母、父母的故事时,饱含深情,令人动容。作品第三章关于家族发展历程所经历的社会事件的隐性描述,也颇能让读者找到共鸣。总体来说,该作品结构清晰,层次感强,以点带面,叙事完整,语言生动而有文采,是一篇感染力颇强的作品。不过,该作品有一个极大的硬伤,就是对于所叙述的重要人物的姓名全部隐去,这使得该作品无法满足“史学叙事”人、地、物、事的基本要求。另外,该作品未能设法呈现“五缘文化”的特质。
0602
93
作品从曾祖父、祖父、父亲三代人的故事,讲述了家族发展的历程。其中既有对家族成员之间的琐细小事的描述,也有对抗战、内战、两岸亲缘等宏大历史叙事的呼应,以小见大,体现了一定的史学观念和书写能力。同时,作品既有对曾祖父阵前起义投诚、祖父50年光荣在党等崇高主题的细致叙述,也有对父亲、母亲年少轻狂、对子女不负责任的斥责,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不为尊者讳、秉笔直书的书写风格。另外,作品图文并茂,个别图片极具历史文物价值,人物关系、事件发展交待清晰,语言通俗易懂,情感真挚,是一篇颇具感染力的家史作品。
0603
85
作品以杏林周氏大家族为书写对象,参照小家谱的编纂体例,对周氏历史源流、本家族发展历程、家族重要人物、家族谱系世表、小家族人物大传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简要叙述。作品图文并茂,跨时较长,行文朴实无华,叙事避免情感渲染,导致作品的可读性略有欠缺,但真实性则相对较高。作品在叙述建国前后家族发展历程时,通过对海外周氏同宗对杏林私塾、杏林小学的捐资助学,呼应了五缘文化征文大赛的主题。
家史作品评审意见三:
作品编号
得分
点评
0601
84
整体上看,这部家史结构上比较完整,其逻辑顺序是先梳理家族发展脉络,然后载人、记事。看得出,作者对家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其祖父母以后的部分,尤其如此。
需要改进的主要是:校对和精炼文字方面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注释应放在页下或文后;第二章中“一、我的太祖父母”“二、我的祖父母1.我的祖父母”“2.祖母断指”“3.祖母的女儿”等,在结构上略显繁琐;排版还应再细致一些。
0602
82
该家史是以人带动对家史的叙述,图文并茂,内容真实,叙述和评价都比较客观。
这种结构的家史,纵向脉络虽十分清晰,但在横向拓展上会有些受限,更像是家庭成员的小传。从质量上说,相比较而言,前、后两部分以小见大,其中不仅有反思,而且文字也更出彩。
需要改进的主要是:个别图片的排版不够美观,对图片的说明文字(复员军人登记表与证明书)也不够提炼;标点使用尚有些小瑕疵。
0603
80
该家史在结构上很用心思,力求大而全,并使用了家族史常用的谱系世表,这些都很值得肯定。但作者要写的不过是从曾祖到作者本人这四代人的小传而已(“我将记录从我爷爷的爷爷到我这一代人的小传”)因此无需花费大量笔墨不厌其详地书写中国周氏起源及其学界关于该问题的五种不同说法,理应仅用寥寥几笔便可带过,或是用简笔直书“杏林村周氏溯源”“家族人物”,并由此过渡到作者的曾祖父这一代。从这点上看,说明该家史的作者在内容的详略处理技巧上尚有提升的空间。此外,在文字校对、照片拍摄(图3照片拍摄角度不妥)等方面,也应精益求精。
文中反复提“本次作业”,这样的文字最好在文中删除。
第三届福建省大学生五缘文化征文大赛评审组
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
2024年6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