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带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读别人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而读书改变了我的思维和意识,经历改变了我的行为与结果。
自打做了家庭教育父母陪跑以来,我看到了太多跟我相似的父母,对孩子各种包办,各种不放心,试图改变孩子的习惯,试图纠正孩子的错误。
总是想把孩子前行路上的坑都避开完,自己能做到的,不能做到的,能想到的,不能想到的,什么都想一股脑教给孩子所谓的“人生经验”。
只有一个目的,不要让孩子耽误太多的宝贵的时间,不要让孩子试错太多,把正确的方法和高效的学习,直接让孩子照搬运用就好。
所以,在指导父母改变思维,改变行为,改变自己的过程中,我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告诉父母:不要干预孩子太多,要放手,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提升自己。
父母也提出了跟我之前一样的想法:我不管的话,孩子不是一错再错,孩子不是耽误了最宝贵的时间,付出了努力也没有用。
的确,父母的方法都是好的,道理也正确的不能在正确,理念也很前卫。
可是只有一个原因是父母忽略的:再多正确的道理,也填不进去孩子的脑子里。
孩子只要“我以为”不要“父母以为”。
再说青春期的孩子追求的是自由和独立,追求的是自我意识,他们不想再像一个小宝宝一样,什么都听父母的,像一键操作一样只用执行指令就好。
孩子大了,父母就要退出孩子的世界。他们需要自己去试错,去经历,去掉坑,去反思,去觉醒,去重建。
父母越是想要改变孩子,越是讲一大通正确的道理,越会引起孩子的抵抗与逆反。
即便父母说的是对的,又怎样?当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被理解时,是听不进去道理的,当孩子没有足够的经历与实践时,听那么多道理,反而腻了,烦了,疲累了。
我在初中的时候,就是给娃讲了太多的道理,有了太多“我以为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才有了孩子一次又一次在大型考试中翻车,才有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心理崩溃。
管得太多了,总是想改变孩子,总是揪着孩子的小问题不放,所以一次次在纠结与斗智斗勇中让彼此都身心俱疲。
初中那会,为了让孩子写好字体,我一遍遍强调写好字的重要性,甚至也联合老师给孩子施压,可是半点用都没有,孩子的字越写越差,越写越狂野。
为了让孩子有整理错题的习惯,我找老师,找孩子谈,想尽一切办法让孩子改变他的学习习惯,可是最终一点也没做,孩子还觉得我可真烦啊!
为了让孩子早起,我一遍遍去喊他起床,还因为起床问题而发生了不少冲突与矛盾。
因为经历过所有的坑,所以上岸后特别清醒。是痛得足够多,痛得足够狠,醒了。
我总想改变孩子,总想让孩子用自己的方式高效去学习,总想告诉他语文很重要,总想套路他练习作文。
可是一切都无济于事,我越用力的想去改变孩子,越想干预孩子,孩子越反叛,越不做,朝着我希望的相反方向越走越远。
我是真的痛醒,才放手了,上岸了,才转型了家庭教育。这有点魔幻,但我之所以从写作课转型到家庭教育,契机就是我自己在家庭教育的路上栽了。
是不是很讽刺?一个学习心理学和育儿多年的妈妈,一个学习和成长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理念的妈妈,在自己娃的教育上翻车很惨烈。
先是中考前的情绪崩溃,再是上岸重高后忽略了孩子的心理脆弱和挫败感,而让孩子陷入情绪内耗,掉头发,失眠、自我否认、摆烂,厌学,甚至萌发退学念头。
我所谓成功的教育,狠狠打了脸。打脸我没关系,可是买单的是我的娃,好心疼啊!
所以,我会一次次告诉父母,不要越界去管娃,不要因为自己无意识的举动投射给孩子那么多的要求,那么高的压力。不要总是自以为是,不要总觉得自己才是教育懂行的人。
有时候,我明明知道作为一个家庭教育陪跑老师,我不能强加给太多建议,不能试图改变家长,但出于好心和好意,还是会一次次忍不住提醒:别拿自己的好过度管控孩子和对孩子过度负责了。
在每一次解决父母的问题时,我也在同步反思自己,也在觉察自己曾经在家庭教育中犯的错误,也告诫自己:同样的错误,不要再犯。多去改变自己,而不是试图改变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