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得民心者得天下,那为什么李自成没成为下一个明太祖朱元璋?

宋安之 2024-09-26 19:09:54

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其中“民心”二字,应该分为两种理解意思,一为真民心。一为假民心。

所谓真民心,自然是大家理解的得到底层百姓的真正支持和认可。

所谓假民心,就比较有意思了,就是指官绅、地主、知识分子等精英阶层,获得精英阶层的支持,也算获得民心。

一般来说,假民心比之真民心更重要,因为在古代老百姓一直在温饱线上挣扎,并没有什么话语权,因此所谓的民心其实是被精英阶层代表了,换句话说并不需要得到真民心,只要得到假民心的支持就可以得到天下。

1644年李自成消灭明朝以后,建立的大顺政权一度占据北方半壁江山,被世人誉为下一个明太祖朱元璋,但却在清军入关以后一蹶不起,最终身死政权灭,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李自成只得到真民心,没有得到假民心,而且还要对假民心“赶尽杀绝”。

李自成在起家过程之中,一直提倡“均田免赋”,所以获得广大被压迫的底层百姓的支持,最终推翻明朝,这是他成功的主要原因。

但是在进入北京以后,李自成没有及时转变为天下之主的身份定位,或者准确说他没有像明太祖朱元璋那般,虽然出身农民,但在得到天下以后便是“背叛”农民阶级,是维护官绅地主等精英阶层的利益,继续如同之前历朝历代那般剥削百姓,所以才得以坐稳天下,李自成则是继续对精英阶层表现出不合作乃至打压的态度,对于前明官员并不重用,并且还进行大规模的“追赃助饷”活动,对于前明官员进行大规模抄家,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自然得不到精英阶层的支持,这也是他进军北京时,一路是顺风顺水,投降和支持者很多,但离开北京之后便屡战屡败的关键原因之一,因为从京城到地方的精英阶层都看清了他的大顺政权不会维护自己的利益,反而要夺取自己的利益,因此都不支持他的大顺政权,甚至还要落井下石,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失去了关键的群众基础。

再反观清朝,虽然靠武力夺取天下,但也是通过一系列手段获得了假民心的支持,在进入北京以后,摄政王多尔衮先是停止李自成的“追赃助饷”政策,并且表现出对前明官员的重用,只要为清廷效力,就可以以原有官职留用,甚至可以加官进爵,虽然实权在八旗贵族手中,但形式上的重用确实拉拢了大部分前明官员,同时还宣布被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夺去的田产也是一律“归还本主”,等于是拉拢了地主士绅,是进一步扩大拉拢精英阶级的范围。

对于前明实力派将领,清朝也是给予很高的地位,在关外清太宗皇太极时期,便是封了三顺王,分别是恭顺王孔有德(后改定南王)、怀顺王耿仲明(后改靖南王)、智顺王尚可喜(后改平南王)。入关以后,又封了吴三桂为平西王,封南明永历政权的秦王孙可望为义王。

更为关键的是,多尔衮可谓是面面俱到,还废除了使得底层百姓苦不堪言的明末三饷,等于连底层老百姓都惠及到了,也一定程度上争取到了真民心,这番操作下来,清朝自然笑到最后。

这方面清朝的“前辈”元朝也是如出一撇,在消灭南宋以后,虽然打压曾经属于南宋疆域的南人,但对于知识分子则是拉拢态度,是比较尊重和重用,也等于一定程度获得假民心,所以才有了98年的国祚,等到元朝亡国以后,有不少知识分子也是拒绝出仕明朝,以元朝“遗老”自居,甚至隐居山林,以此躲避明太祖朱元璋的征召。

所以得民心者得天下,在古代从来不是指得到底层百姓的支持,而是得到精英阶层的支持,这才可以坐稳天下。

当然真民心虽然不足以支持获取者坐稳天下,但却可以支持获取者打破旧的天下,或者即使失败,也可以使得旧的天下元气大伤,最终亡国。像李自成获得真民心支持,最终推翻了明朝。而李自成之前和之后的大规模农民起义,以黄巢起义来说,虽然最终失败,但极大动摇了唐朝的统治,使得唐朝二十多年以后灭亡。明太祖朱元璋也属于农民起义,不过他比较聪明,得到了真民心,又及时转变态度得到了假民心,获得精英阶层的支持,最终坐稳了天下,才有了国祚276年的明朝。洪秀全的太平天国运动,虽然最终失败,但使得清朝地方势力做大,最终清朝勉强维持近五十年以后也是亡国。

以长远统治的角度来看,获得假民心固然重要,但真民心也重要,如果失去真民心认可,那么就会造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使得王朝元气大伤乃至灭亡。

所以可以这么理解,真民心和假民心是相辅相成的,获得假民心才可以坐稳天下,但是也不能失去真民心的认可,如果没有真民心的认可,那么王朝也是长久不了。

因此历朝历代的统治之术,便是皇帝一方面拉拢假民心,以获得精英阶层的支持。一方面又要兼顾真民心,不一定非要得到真民心的支持,但是要获得认可,不至于使得真民心与中央朝廷离心离德,所以有远见的皇帝,会采取轻徭薄赋政策,或者对底层百姓减免赋税,以达到长治久安的效果。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1 阅读:70
评论列表

宋安之

简介: 悠悠九州沧,一朝多少英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