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于 1943 年出生在一个俄罗斯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毕业于莫斯科国立大学遗传学专业。1992 年,她发表了第一部中篇小说《索尼奇卡》,正式登上俄罗斯文坛。
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以女性人物为中心,聚焦家庭生活,呈现了 20 世纪不同时代俄罗斯女性的生活样貌以及她们探寻自我、实现自我的历程。她的小说充满了对现实生活的关切,对人在时代潮流中命运的关注,以及对被主流文学所忽视的社会边缘人物的同情。
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不仅在俄罗斯国内备受赞誉,也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她多次获得俄罗斯国内外文学奖项,如法国美第奇文学奖、意大利彭内文学奖、俄罗斯布克奖、俄罗斯大书奖等。近年来,她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之一。
乌利茨卡娅的作品被翻译成至少 25 种语言,并不断被再版。她的作品不仅在文学价值上得到了高度评价,也在跨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她的小说《翻译丹尼尔・斯坦因》尝试调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彼此间的矛盾,展现了政治关系对普通人生活的巨大影响。
乌利茨卡娅算不上高产作家,但每出版一部作品却都能引起读者和批评界的热议。她一步步构建自己的独特风格,跻身当代俄罗斯文学最具影响力作家行列。湖南文艺出版社推出的一套她的作品集,精选了她 30 年创作历程中各阶段的代表性作品,汇聚了强大的译者阵容,将她细腻深邃的文学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
二、独特的文学风格(一)现实主义传统的重拾乌利茨卡娅重拾俄罗斯经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她深刻地关切现实生活,将目光聚焦于普通人在时代潮流中的命运起伏。在她的笔下,苏联时期的俄罗斯普通人的生活被生动地纳入俄罗斯 20 世纪历史进程。家庭生活成为了她叙事的核心,通过对家庭生活的细腻描绘,折射出充满动荡的社会历史。那些普通人被时代潮流所裹挟,他们的苦痛、追寻与幸福在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中一一展现。20 世纪俄罗斯主流文学倡导宏大叙事,塑造了众多活跃在公领域的女性形象,而家庭生活的私领域却逐渐被削弱甚至消失在主流文学视野中。乌利茨卡娅则反其道而行之,以家庭生活为切入点,让读者看到了被忽视的平凡人生的价值。
(二)家庭诗学的构建乌利茨卡娅把家庭生活作为叙事对象,极大地彰显了家庭这一概念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她曾说:“家庭是生活中一个重要的部分。我现在还是很珍视这种价值。我觉得,家庭的作用在苏维埃时期曾经特别大。正是在家庭中能够找到真正的价值”,“塑造人的是家庭,而非社会”。在她的小说中,家庭充满着平和与爱意,即使在动荡不安的艰难时世中,也是一个安宁稳固的角落。这个角落看似由脆弱的女性构筑,但丈夫从未缺席。在家庭中,两性之间不存在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父亲为女儿提供物质和精神支撑,夫妇共同承担家庭职责,教养子女、自我发展。女性操持家务的辛劳和智慧被重新看见,价值得到揭示和称扬。同时,乌利茨卡娅重新定义了女性气质和男性品性,将被贬斥的女性气质赋予正面意义,强调男性身上的善良和同情心。
(三)与欧美女权主义的分歧乌利茨卡娅与欧美女权主义文学家有着根本的分歧。她的小说中描摹的家庭及其生活带有田园诗色彩。她不否认 20 世纪俄罗斯女性生存困境的真实性,但她认为把女性等同于男性是对女性权利的另一种剥夺。乌利茨卡娅在小说中构筑理想的家庭生活、谐调的两性关系,为女性摆脱困境提出了一条可能的路径。她的作品体现了迥异的家庭观、性别观与女性角色认同,在充满后现代主义末世感和女性主义绝望与愤怒的文学世界里,她构建了一个平和美好、富有诗意的文学时空。
三、作品的影响力与价值乌利茨卡娅的作品被翻译成至少 25 种语言,这一惊人的数据充分彰显了她在国际文学舞台上的卓越地位。她的作品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被再版,吸引着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其作品的广泛传播,为俄罗斯当代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她的作品对俄罗斯当代文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俄罗斯文学的历史长河中,乌利茨卡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风格,为当代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她重拾现实主义传统,关注家庭生活和社会边缘人物,为俄罗斯文学开辟了新的叙事领域。同时,她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和女性气质的重新定义,也为俄罗斯当代文学中的女性主题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在跨文化交流传播方面,乌利茨卡娅的作品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翻译丹尼尔・斯坦因》尝试调和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之间的矛盾,展现了不同文化和宗教之间的碰撞与融合。这种跨文化的主题不仅拓宽了读者的视野,也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乌利茨卡娅的作品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她通过对家庭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和普通人的命运。她的作品让读者看到了家庭在动荡世界中的重要性,以及男性和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和价值。同时,她对女性困境的关注和思考,也引发了人们对性别平等和女性权利的深入探讨。
总之,柳德米拉・乌利茨卡娅的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独特的风格和广泛的影响力,成为了俄罗斯当代文学的瑰宝,对俄罗斯当代文学以及跨文化交流传播都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