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类风湿的4大治疗误区,别等关节变形才后悔!

赵剑养护说 2024-07-03 18:23:07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慢性、主要危害关节的疾病,典型特征是关节慢性滑膜炎,主要危害是关节致残,未经规范治疗的长病程患者,多伴随关节畸形、功能丧失,是一种危害非常严重的关节病。尽管现代医学对类风湿关节炎的理解和治疗方法有了显著进步,但在现实中,还是存在一些治疗误区。这些治疗误区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下面,老赵就介绍4个常见的类风湿误区,看看该怎么避免!

类风湿关节炎可破坏关节导致关节畸形、残疾

(一)类风湿治疗误区①——延误诊断和治疗

当你出现手指关节痛时,第一反应是看医生,还是观望?

在现实中,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出现关节症状的第一时间,并没有就医,而是误认为是普通的关节疼痛或劳损,从而延误了诊断和治疗。甚至有一些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首次就诊风湿免疫科时,关节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这样的患者多是为了生计,认为关节痛是小病,吃点止痛药不痛又继续干活。

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症状是关节晨僵、肿胀、疼痛、变形

我曾多次强调,类风湿关节炎不同于骨关节炎等退化性疾病,其破坏关节的速度之快超乎想象。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关节破坏一旦发生基本不可逆,如果不及时治疗,3年致残率可达70%。50%~75%的患者,关节破坏发生在出现症状的前2年内。25%~40%的患者,影像学可见骨侵蚀发生在症状出现的前6个月内。

不夸张地说,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不控制一定会致残的疾病,其关节破坏难以逆转,因此,病情控制得越早越好。如果在早期通过规范的治疗控制住关节破坏的发展,可以降低关节畸形的概率或推迟关节畸形的时间,让患者生活得更好!

规范治疗地越晚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越高

但在现实生活中,类风湿关节炎的误诊误治是十分常见的。根据《中国类风湿关节炎发展报告2020》: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首诊科室中,以骨科(32%)和内科(24.9%)最常见,风湿免疫科仅占23.2%;我国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从出现症状到确诊的中位时间间隔为24个月;而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窗口期”为起病的前1年,越延迟治疗越降低疾病缓解率、增加关节破坏和致残率;

所以,提高民众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认知,减少延误治疗,是降低类风湿关节炎致残率必须要重视的一项工作,任重道远!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严重关节病变者占比非常高

【预防措施】

早期识别症状——类风湿关节炎的典型症状为累及四肢小关节的关节晨僵、肿胀、疼痛,尤其是对称性受累的情况,要高度怀疑类风湿关节炎,早就医。及时就医——当出现疑似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时,第一时间到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接受专业的风湿病学评估,如确诊要立即接受规范的治疗。定期检查——对于有家族遗传史或高风险人群,可定期进行类风湿因子(RF)和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检测,尤其是存在不明原因全身不适或关节不适等情况。(二)类风湿治疗误区②——自行停药或减药

经常有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在关节症状缓解后,误认为病情已经痊愈,自行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结果导致病情复发,甚至引起更严重的急性发作,推进关节破坏的进程。

老赵经常强调,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痛和关节破坏不是同一个信号通路,关节不肿不痛不等于关节内的炎症已经消失,炎性破坏可能还在“悄悄”进行。当关节肿痛缓解后,我们可以减停抗炎镇痛药,但不能盲目减停抗风湿药!

关节肿痛得到控制不等于类风湿发展得到控制

01 / 抗炎止痛药是“治标”药,症状缓解后立即减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药物,第一类是抗炎止痛药,代表为非甾体抗炎药和糖皮质激素,这两种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前列腺素的生成,从而减轻或消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肿痛症状,但无法阻止滑膜炎症对关节的破坏,因此称为“治标”药。无论非甾体抗炎药还是糖皮质激素,基于其不良反应较多,且无法阻止病情发展,都不宜长期使用,对于类风湿患者,应在关节症状较重时使用,一旦症状缓解,就应减少剂量,然后逐步停药。

02 / 抗风湿药是“治本”药,症状缓解也不能随意减停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抗风湿药主要分为三类:传统合成抗风湿药,代表为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等;生物制剂,代表为依那西普、阿达木单抗、托珠单抗等;靶向合成抗风湿药,代表为托法替布、巴瑞替尼等。这三种药各自的原理不同,但都具有缓解滑膜炎症和阻止关节破坏的作用,因此称为“治本”药。抗风湿药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主力军”,一经确诊就要使用,且要根据病情的改变不断调整方案长期使用,直到病情得到控制。

类风湿抗风湿药的分类

抗风湿药不能随意减停,前文已讲,类风湿关节炎造成的关节破坏基本上不可逆转,一旦盲目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复发,甚至造成更严重的炎症破坏,不仅让前期的治疗功亏一篑,还可能让病情跳跃式发展,关节畸形和残疾发生地更快!

【预防措施】

遵医嘱用药——不同的类风湿患者,病情不同、个体情况不同,药物反应和药物禁忌也不同,因此,用药不能“照猫画虎”,自行滥用,一定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使用。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自行调整剂量,盲目减少剂量可能导致病情失去控制,盲目增加剂量则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定期复诊——在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期间,一定要定期复诊,一是评估治疗效果,如果效果不佳,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病情发展始终处于控制之中,二是评估药物不良反应,通常类风湿药的不良反应较多,规范使用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但为防万一,应该定期监测不良反应,确保用药安全。了解药物作用——患者自身,也要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常用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注意事项有所了解,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用药,提高治疗依从性。怀疑治疗效果不好,或者怀疑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也能更准确的和医生沟通,及时解决问题。(三)类风湿治疗误区③——过分依赖单一治疗方法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没有“一药管终生”的说法,在治病过程中,随着病情的改变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类风湿患者要随时做好调整治疗方案的准备。

甲氨蝶呤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锚定药”,然而在临床上,超过1/3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甲氨蝶呤治疗无效,10%~37%的患者因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而且,类风湿关节炎不局限于单一药物治疗。对于起病时病情较轻的患者,可以先采用抗风湿药单药治疗,一开始单药治疗也许能控制住病情发展,但随着病程延长,耐药性增加,单药治疗无效时,则要考虑联合用药。

类风湿关节炎的疾病诊治质控标准及用药规范

实际上,药物治疗类风湿的核心策略是“联合用药、全线出击”!对于单药治疗无效或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的患者,可采用以下三种联合用药策略:

①传统合成抗风湿药的二联或三联使用,如: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甲氨蝶呤+羟氯喹+柳氮磺吡啶;②一种传统合成抗风湿药联用一种生物制剂,如:甲氨蝶呤+依那西普;③一种传统合成抗风湿药联用一种靶向合成抗风湿药,如:甲氨蝶呤+托法替布。

此外,类风湿关节炎还要坚持综合治疗,药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治疗手段,应结合药物治疗、物理治疗、饮食治疗、心理治疗、运动治疗、辅助治疗、行为方式改变等多个方面来进行综合治疗,才能更好地缓解疾病发展,某一方面没做好,可能影响整体的效果,很多患者明明一直用药,但病情始终控制不住,就要考虑这方面的原因。

治疗类风湿应根据病情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治疗

【预防措施】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要认识到,类风湿不是单一治疗、单一药物就能简单控制住的,对单一治疗和单一药物,不要报过高指望,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受控→不受控→受控的反复过程,期间不要惊慌失措,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即可。要与医生保持充分的沟通,讨论多种治疗方案组合的可能,多方面出击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治疗的过程中,一定要科学评估各种治疗方法,千万不要轻易尝试一些非正规的治疗手段,尤其是偏方和所谓的“秘方”,谨防上当受骗,还导致病情加重和引发严重的不良反应。(四)类风湿治疗误区④——忽视生活方式的调整

很多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过度依赖药物治疗,忽视了饮食、运动、心理调节等生活方式调整的重要性,当疾病治疗效果不好时,就觉得是药不够好,想着要去换药,却不知道问题可能出在日常行为习惯上。

调整生活方式,在直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上效果有限,但它好比是“后勤主管”,如果做不好,会给药物治疗等“主力军”拖后腿,可能加重病情或增加药物的副作用,让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崩盘”。

生活管理不好会给类风湿治疗拖后腿,加重病情

【预防措施】

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的生活方式调整,主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远离危险因素——吸烟、维生素D缺乏、关节受凉、化学品污染、感染等是类风湿关节炎发病或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在生活中要远离这些因素。做好关节保护——患病关节不宜做高强度运动,日常要避免剧烈运动、久站、久坐、久蹲、爬楼等易造成关节损伤和加速退变的行为和姿势,还要避免关节受凉。坚持适当运动——进行适度的有氧运动有助于提高关节稳定性、改善全身代谢、增强抵抗力,坚持做关节操等关节伸展运动,有助于预防关节挛缩和关节畸形。注重心理健康——焦虑和抑郁等不良情绪可影响患者的睡眠以及诱使病情发作,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对疾病有正确的认知,对治疗有信心,积极应对压力。
0 阅读:81
赵剑养护说

赵剑养护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