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罗舜初叮嘱到国防科委上班的李敏:千万不要被人利用

史典籍说 2025-04-24 11:12:20

【前言】

在红军时期,罗舜初担任红军总司令部的作战参谋。那时候环境非常艰苦,通讯和指挥技术都很落后,许多作战文件和命令需要作战参谋通过口头方式传达。

在军事会议和日常事务中,罗舜初频繁与各部队的指挥官交流。他出色的能力和干练的作风让众多将领对他刮目相看。

30年过去后,毛主席依然清晰记得罗舜初最初担任参谋的经历。罗舜初出色的工作能力,为他后来成为聂帅的副手奠定了基础。

【聂帅:来做我的副手吧】

1965年3月的一天,罗舜初刚踏入办公室,赵尔陆上将便快步走了进来。这位国防工办的常务副主任操着一口山西腔,开门见山地说道:“老罗,你的职务要调整了。组织上考虑让你兼任国防科委副主任。”

罗舜初听完后,心里一惊。他觉得这事有点悬,自己刚到工办才两个月,连情况都没摸清楚,现在又要接手科委的工作,是不是太快了?所以,他直接拒绝了,表示自己搞不定。

赵尔陆表示,这一安排是周恩来总理的指示。总理在决策前专门征询了他的看法,他认为罗舜初具备晋升的资格。此外,让罗舜初同时担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一职,有利于促进科委与工办之间的协作配合。

在权衡了利弊得失之后,罗舜初表示愿意尝试。

赵尔陆提到,有一架专机即将飞往广州接朱总司令前往四川,可以顺便搭乘。聂帅目前在从化等候,表示有重要事务需要与朱总司令商讨。

罗舜初快速处理完手头的事务,向秘书简要说明了在家办公的安排,随后独自返回住所整理行李,驾车直奔机场。

登机后不久,罗舜初随手从口袋里摸出一根烟,悠闲地抽了起来。坐在飞机上,他心里琢磨着聂帅这次找他会聊些什么。

罗舜初与聂荣臻的交往始于红军时期。当时罗舜初担任作战参谋,聂荣臻是红1军团政委,两人在工作中频繁互动,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新中国成立后,罗舜初负责海军装备和科研事务,并于1955年晋升为海军中将。在此期间,他与聂荣臻的接触更加密切,关系进一步深化。

庐山会议结束后,罗舜初被安排到政治学院进修。1961年临近毕业之际,聂荣臻元帅提议他加入刚刚组建的国防部第十研究院。这个研究院隶属于国防科委,核心任务是进行电子工业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在军委办公会上宣布这一人事决定时,部分与会者立即表达了异议。他们指出,罗舜初在培训期间对关键议题始终未明确表态,因此不适合担任核心部门领导职务。

聂荣臻元帅对罗舜初的能力十分认可,他坚定地支持罗舜初进入第十研究院任职。

飞机一落地,罗舜初立刻前往拜会聂帅。当时聂帅已经66岁,但依然思维敏捷,精力充沛。由于长期军旅生涯的影响,聂帅与人交谈时习惯开门见山,从不拖泥带水。他待人接物的风格直接了当,说话办事干脆利索,这种作风在他多年的军事生涯中早已成为常态。

聂帅向对方强调,国防科委自成立之初就肩负着重大使命。他们不仅要负责原子弹、氢弹和洲际导弹的研发,还要承担核潜艇和人造卫星的研制工作。毛主席曾明确指示:"我们也要发射自己的人造卫星",并坚定表示:"核潜艇项目,哪怕花上一万年也要完成"。如果不能达成这些目标,将辜负毛主席的殷切期望。

聂帅提到,当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得力的人手。陈赓去世较早,刘亚楼因肝癌病情严重,可能时日无多。此外,一些老同志的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周总理提议让罗舜初加入,聂帅觉得这个建议非常合适。

罗舜初在海军期间主要负责装备和科研工作,还曾担任核潜艇研制小组的负责人。此后,他在十院的表现同样令人印象深刻。鉴于这些经历,聂帅对他非常信任,直接邀请他担任自己的副手。

在随后的48小时里,聂荣臻与罗舜初进行了深入交流。两人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共同展望国防科委的发展前景。他们详细讨论了未来的工作规划,对机构的发展方向达成了共识。此次谈话不仅增进了双方的了解,也为后续的工作奠定了良好基础。两位领导人都对国防科委的未来充满信心,期待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防科技事业贡献力量。

罗舜初应声后,立刻返回岗位,迅速进入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很快,他的任职通知正式发布。值得一提的是,这份具有挑战性的工作,罗舜初坚持了整整十年。

【罗舜初对毛主席的女儿李敏谈话】

罗舜初履新后,立即就卫星项目召开专项会议,邀请了张劲夫、钱学森等核心成员参与研讨。经过深入交流,会议明确了分工:中科院将承担项目的主体工作,而国防科委则负责整体协调与资源调配。

1965年8月,中央政府批准了关于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计划,目标定在1970年前后实现这一目标。

经过一年多的攻关,人造卫星的研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突破。然而,由于特殊历史时期的干扰,项目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

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陈伯达,不仅没有履行本职工作,还与江青联手,导致中科院下属的多个研究所陷入瘫痪状态。面对这一重大工程可能被迫中断的危机,周总理派遣的驻中科院联络员刘西尧提出了一项关键建议:将人造卫星项目转由国防科委直接负责管理。这一调整有效避开了中科院当前的混乱局面,确保了项目的顺利推进。

国防科委立即召开会议,商讨谁能承担这一重要任务。在会上,多位副主任一致推荐了罗舜初。

有人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勇于担当。另一些人评价他思维缜密,处理问题稳妥可靠。也有观点指出,他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毋庸置疑。

罗舜初当时已经被免去了职务。

尽管罗舜初遭遇了困难,但他并未被遗忘。聂荣臻元帅特别看重这位得力助手,给予了坚定的支持。在聂帅果断向中央反映情况后,罗舜初很快恢复了原职。

1965年12月,罗舜初负责审核并确认了人造卫星的整体设计及各个子系统的规划。在此期间,这颗卫星正式获得了“东方红一号”的命名。

在解决卫星问题之后,科研团队立即将工作重心转向了氢弹的研发。

1967年5月,中央专委办公室的办公地点调整至国防科委。聂荣臻元帅作出明确指示,罗舜初被任命为办公室日常事务的主管。此后,所有提交给专委的文件必须经过罗舜初的审核,之后才能呈递给周恩来总理审阅。

罗舜初的责任变得更加重大。在红军时期,他就已经在周总理身边任职。他非常清楚周总理对工作的严谨态度,因此,所有呈交给周总理的文件,他都会仔细检查,确保每一个字和标点都准确无误。

六月,氢弹空中爆炸测试的日子临近。周恩来总理决定亲自负责,指派罗舜初管理试验场外的安全事务。

周总理对罗舜初说:“舜初,咱们是老战友了。”他接着说:“从中央苏区到长征,我们一直并肩作战,同吃同住。我对你的工作能力一直很信任。”

在周总理的激励下,罗舜初感到精力充沛,干劲十足。

国防科委办公楼里,电话铃声此起彼伏。罗舜初正有条不紊地协调各个部门,争分夺秒落实周总理布置的工作。他高效指挥,确保每个环节都紧密衔接,任务推进得迅速而顺畅。整个办公区域显得格外忙碌,所有人都专注于手头的工作,为完成这项重要任务全力以赴。

临近下班,罗舜初终于有空,马上让秘书通知毛主席的女儿李敏来他办公室一趟。

1936年10月,李敏在延安降生。孩子出生后不久,曾经一同经历长征的女战士们纷纷前来探望贺子珍。毛泽东欣喜地告诉她们,孩子出生了,是个“大鸡蛋”。

邓颖超初次见到身材瘦小的李敏时,脱口而出称呼她为“小娇娇”。这个昵称很快在李敏周围传开,成为大家对她常用的称呼。

1947年,李敏从苏联回到中国后,毛泽东为她取名为李敏。在此之前,她并没有正式的中文名字。

李敏刚出生时,罗舜初正担任中革军委二局的副局长。因为工作需要,他经常到毛主席的窑洞去汇报工作。每次去,他总能看到贺子珍抱着李敏在院子里晒太阳。

罗舜初启程前往抗日前线时,专程到毛主席那里辞行。那时,李敏已经开始咿咿地学说话了。

新中国成立后,罗舜初与李敏见面的机会比在延安时期少了很多。

李敏从北京师范大学完成学业后,选择了参军入伍。部分领导干部对此感到顾虑,认为作为毛泽东的女儿,她在部队可能难以适应,担心管理上出现疏漏,无法向主席妥善汇报情况。

聂帅对此并不放在心上。他告诉罗舜初,娇娇从小跟着母亲在苏联长大,经历了不少艰辛。把她安排到国防科委工作,我们一定要好好照顾她,让主席和贺大姐都安心。

罗舜初热情接待了李敏。考虑到李敏健康状况不佳,他特意叮嘱她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罗舜初对李敏提出了明确的告诫。他提醒李敏,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被他人操纵,成为他人手中的工具。罗舜初特别强调了国防科委在这一时期的态度,希望李敏能够理解并小心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局面。他敦促李敏,无论如何都要坚守自己的立场,不被外界势力所左右,确保自己的行动始终符合正确的方向。

李敏离开后,罗舜初又投入到了工作中,完全没有意识到时间已经过了下班点。直到秘书进来提醒他,他才放下手中的笔。

罗舜初为这次氢弹空中爆炸试验的成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他全身心投入到这项任务中,不遗余力地确保每一个环节都万无一失。从前期准备到最终执行,罗舜初始终亲力亲为,展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他的辛勤工作为这次试验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罗舜初向司机王景阳道歉】

1967年夏天,罗舜初被周恩来总理召见谈话。谈话结束后,夜色已深。在返程途中,罗舜初注意到司机王景阳一反常态,沉默寡言,没有了平日的谈笑风生。

罗舜初瞥了眼时间,意识到王景阳还没吃晚餐。现在机关食堂已经关门了,他该去哪儿解决这顿饭?

王景阳从十院开始就跟随罗舜初工作,如今已接近30岁。至今单身的他,心里难免有些焦虑。每当有人给他介绍对象,对方一听说他是为首长开红旗车的司机,通常都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然而,随着相处时间增加,对方却逐渐变得疏远客气。

王景阳的主要问题在于工作过于繁重,导致他无法抽出时间陪伴所谓的“女友”享受浪漫时光。

罗舜初回到家,将炊事员准备的饭菜摆上桌,包括一小盘菜、一碗汤和两个小馒头,并让罗舜初全部吃完。

王景阳泪流满面。

罗舜初表示,让你跟着我,真是让你受了不少苦。你还年轻,正是需要好好补充营养的时候,而我年纪大了,偶尔少吃一顿也无所谓。再说了,我这儿还备着几块饼干。

罗舜初话一结束,便立即返回办公室继续处理工作。

【罗舜初被称为“938首长”】

1970年4月,中国首颗人造卫星的发射准备进入尾声。作为该项目的总负责人,罗舜初内心充满期待。

为确保1970年卫星发射任务顺利完成,罗舜初多年来全力以赴,投入大量精力。部分同事私下称呼他为“938首长”。

“938”这个代号,原本是国防科委的对外编号,但用在罗舜初身上,却成了他工作强度的象征。他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满满当当:早上9点开会,下午3点继续开会,到了晚上8点,他还得接着处理公务。可以说,他的工作量远超常人。

在卫星发射前夕,周总理多次致电罗舜初,强调这次任务的重要性。他特别指出,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忽视,必须进行彻底检查,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也要确保万无一失。这次发射关乎重大,任何疏忽都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在发射前的关键几天里,火箭进行了全面检测。周总理下达了明确的指示,简洁有力地提出了四个要求:确保安全无虞,精确进入轨道,及时提供预报。罗舜初随即安排将这些指示制作成标语,并挂在发射架上,作为对所有参与人员的提醒和激励。

在火箭发射的前一天,所有测试工作都已结束。罗舜初接到任务,需要签署相关文件。他认真审阅了报告内容,甚至细致到每个标点符号的检查。确认无误后,他郑重地在文件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任务完成后,罗舜初指示道:“马上打印出来,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

周总理此前已多次明确指示,此事必须严格保密,不得向任何人透露,包括家人和子女。

罗舜初提交报告后,文件经过周总理审阅,最终呈递给毛主席。当晚,罗舜初守在电话旁,期待周总理的回复。

罗舜初回忆,五年前他刚负责卫星项目时,聂荣臻曾向他提起毛主席与卫星的一段往事。这段经历让罗舜初感触颇深,他清楚地记得聂帅当时讲述的细节。

1958年,毛主席在一次重要会议上明确提出中国要发展人造卫星。话音刚落,国家科委和中科院便迅速投入行动。他们不仅制定了详尽的实施方案,还精心制作了卫星和火箭的模型,为后续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基础。

在一次科技展览中,毛主席得知展出的科研成就后,满怀喜悦地亲临现场。他站在卫星模型前,好奇地用指尖轻敲模型表面,触发了内部装置,使得内置的金色小狗模型发出“汪!汪!”的叫声。

毛主席并未生气,反而兴致勃勃地用手捏住鼻子,像孩子般学了几声狗叫,对着卫星也发出“汪!汪!”的声音。

随后,毛泽东同志不禁放声大笑。

4月24日深夜,周总理向毛主席递交了一份报告,内容是关于当晚进行发射的请示。毛主席审阅后,在报告上批示了"同意"两个字。

罗舜初迅速将毛主席的指示传达给了在发射现场的钱学森等专家。距离预定发射时间仅剩35分钟,即晚上8点25分,罗舜初接到基地司令员的紧急电话,称在最后检查过程中,发现卫星的应答机无法接收地面发出的触发信号。

面对突发状况,罗舜初立即向周总理汇报,提出将发射时间延后30分钟。周总理同意后,罗舜初迅速组织人员排查问题。经过仔细检查,工作人员在21点16分发现了故障源头——地面设备的一个连接部位出现松动。

21点34分,随着"一分钟准备"指令的下达,搭载"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运载火箭开始缓缓升空。所有发射前的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完成,火箭按计划准时启动。

火箭顺利升空后,罗舜初立即向周恩来作了详细报告。周恩来随即向毛泽东传达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毛泽东听完后兴奋地表示:"干得漂亮,非常出色。总理,立即着手筹备庆祝活动,我们要好好庆祝一番!"

罗舜初回到家后,直接躺到床上,很快就睡着了,还打起了呼噜。据家人反映,他已经很长时间没有睡得这么踏实了。

0 阅读:1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

史典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