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9月13日这天上午,十分忙碌的毛主席坐在人民大会堂118厅的长沙发上,认真地看着一份报告。
毛泽东
这份报告的递交人不是别人,正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此时,她正在千里之外的江西进行劳动锻炼。而这份报告的内容,是要求父亲批准自己的婚事……
这一年,李讷已经31岁,确实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不过,她的这位如意郎君之前从未有机会见到毛主席,因此,毛主席对对方可谓一无所知……
这些年来,随着女儿年龄的增长,毛主席已经做好了她嫁人组建家庭的心理准备。可当这一天真的到来时,作为父亲的他依然难免百感交集……
李讷在延安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期间。那时的延安不仅环境险恶,生活条件也非常艰苦。然而,这个新生命的出现,还是给毛泽东一家带来了许多欢乐。
那个时候,毛岸英毛岸青兄弟和李敏都在苏联,毛泽东身边只有李讷这一个孩子,他管这个女儿叫大娃娃,李讷管他叫小爸爸。
由于生活条件艰苦,当时延安的居民经常吃不上米和面,主食常常只有黑豆。小李讷虽然正在长身体的阶段,也和大人们一样在大食堂里吃黑豆。她拿着自己的小碗,像其他人那样排着队打饭。
虽然物质方面比较匮乏,但李讷的童年还是充满乐趣。父亲工作累了后,会出来活动活动。这个时候,她和其他小伙伴们就会和这位共产党领导人一起做游戏,大家都玩得很开心。
有时候,毛泽东会带李讷一起散步,还会教她念一些诗,比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这些。年龄尚小的李讷,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教育。
李讷和父母
就这样,李讷一天天长大。1947年初,不到7岁的她跟随大人一起撤出延安。一开始的时候,这个小女孩跟着父亲走,后来过封锁线时不知怎么就睡着了。于是,战士先是背着李讷,之后在马身上弄了个铁架子,用绳子将她捆在上面,就这样一路撤出了延安。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李讷终于进入学校学习,入读北京育英小学。为了让女儿少受影响,毛主席让她填表时在家长一栏填写工作人员王鹤滨的名字。而在籍贯一栏,本应填写湘潭的小李讷写上了延安,她觉得自己在那里出生长大,理应是延安人。
由于育英小学离中南海比较远,李讷从小学就开始住校,一个星期回一次家。一开始的时候,工作人员用小轿车去接送她,后来毛主席知道了,觉得这样是搞特殊化,便改用一辆能载十几、二十几个人的面包车,把家住中南海的孩子们都接回来。
小学毕业后,李讷又进了育英中学。1959年,19岁的她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同之前不同,这里的同学很多都是普通群众的孩子,有工人有农民,干部子弟很少。面对这一全新的环境,李讷触动很大,思想上有了剧烈的变化。
不仅如此,李讷还渐渐发现,自己和身边的很多同学比起来,存在一些弱点和缺点,便决定改变自己,和大家打成一片。当时大学里有汉语课,学习了《庄子》的名篇《秋水》。
《秋水》所讲的,是自高自大的河伯与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在对话中,河伯逐渐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学完后,觉得自己很像河伯。一番思考后,她决定给父亲写信,汇报自己的心得。
毛主席读了女儿的信后,感到很高兴。在回信里,他告诉女儿读书应该由浅入深,还应该和大家打成一片,做个开朗的人。后来,毛主席又先后给李讷写了十几封信,鼓励她完成学业好好做人。当身体不好的李讷生病时,这位父亲也会写信进行激励,告诉她要有意志和毅力,给了女儿很大的力量。
毛泽东和李讷
那几年里,正赶上国内经济严重困难,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面对这样的局面,毛主席忧心忡忡,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很长时间里不吃肉和鸡蛋。只有当李讷放假回家时,他才会让厨房做点好吃的,给女儿打打牙祭。
1965年李讷大学毕业后,由于身体不太好,成为了《解放军报》的一名编辑。此时的她,终于穿上了向往已久的军装。
到了第二年,《解放军报》进行了全面改组,时年26岁的李讷化名肖力(小李),出任总编组组长。1967年,她在父亲身边做联络员,负责了解北京各大专院校的运动情况。
与此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李讷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毛主席曾表示,希望子女不要找高干子弟,对象要在下面选择。于是,十分着急女儿终身大事的江青,便将目光投向了民间。
经过一番物色后,江青看上了浙江美术学院的学生张某某。张某某和李讷同岁,安徽含山人。他不仅长得文质彬彬,还拥有很好的口才和绘画技能。当时的张某某,是浙江美术学院的风云人物。在江青的支持下,他成为了浙江省联总负责人。
1968年,当张某某来到北京进行汇报时,在江青的安排下,李讷和他见了面。由于是同龄人,两人有着共同话题,很快就谈到了一起。
然而,此后因为浙江形势不稳,张某某逐渐退出了舞台,失去了江青的支持。他和李讷的“缘分”,也从此不了了之。
进入1970年后,李讷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提出自己想要去农村进行锻炼。这年6月的一天,毛主席将此事告知机要秘书谢静宜,表示自己很同意女儿的想法,让这位秘书去江西找一个适合的地方。
毛泽东和谢静宜
谢静宜临走的时候,毛主席将一封没有封口的信交给了她。小谢一下就理解了:主席这是表达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当她将信交给李讷后,对方开玩笑地说:爸爸派来了钦差大臣了。
见到李讷后,谢静宜特别问到了她的婚姻大事:“小李子啊,你年龄不小了,考虑过你的婚姻大事没有?”
李讷这样回答道:“我根本不急,我母亲倒是挺急的。我不听她的,我倒是想听听爸爸的意见……”
于是,当谢静宜回去后,将这一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主席这样说道:“你转告她,她的婚姻由她自己作主,爸爸妈妈不能管。你给她说,是工人也行,是农民也行;是党员也行,不是党员也行;比她大也行,比她小也行。只要他们两个愿意,就可以了。”
就在这一年,中央办公厅在井冈山下的江西进贤县办起了五七干校。于是,李讷便前往那里进行劳动锻炼。
由于李讷性格较为内向,再加上她的特殊身份,让很多人对其敬而远之。这样一来,她更多时候只能独来独往,感情的事更加没有着落。
当时五七干校的党委书记是毛主席弟弟毛泽民的女婿曹全夫,他对自己这位亲戚很关心,给李讷介绍过好几个对象,但都没有成功。李讷表示,自己想找一个农民干部,但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
就在此时,一位姓徐的年轻男子出现在了李讷的世界中。他是中央办公厅北戴河管理处内部招待所服务员,当时20多岁,东北人。小徐不仅长得眉清目秀,性格也较为开朗,待人比较热情。他看到李讷整天郁郁寡欢闷闷不乐的样子,便主动邀请她一起聊天、打球和散步等。不仅如此,小徐还会和李讷一起干农活。
毛泽东和李讷
就这样,两人的关系逐渐亲近起来。等领导发现他们有情况后,这对男女已经产生了爱的火花。
1970年8月,李讷和小徐结婚的报告送到了曹全夫那里。这一下,可让五七干校和中央办公厅的领导们大吃一惊,赶紧报告了江青。不仅如此,他们还自请处分,并将小徐“看管”了起来,等上级批示后就立即处理。
很快,江青摸清了小徐的底细。他初中文化,出身工人家庭,父亲是山海关火车站的扳道工,政治上绝对可靠。
然而,作为母亲的江青对这桩亲事坚决反对:女儿无论如何也不能找一个服务员啊!可李讷的态度却十分坚决:自己非小徐不嫁。
1970年8月,在江西庐山参加九届二中全会的江青将李讷叫到了这里。经过一番交谈,这对母子不仅没能达成共识,反而闹得很不愉快。事后江青这样说:“这几天我的头痛病又犯了,头痛得要裂开。李讷和我闹别扭,我们都坚持自己的意见,结果吵了一架,搞得两个人都很烦恼。”
虽然在母亲这里碰了壁,但李讷并没有轻言放弃。她将目光转向了父亲,托人给毛主席带去一份报告,要求批准自己和小徐的婚事。
报告送到毛主席手中的这一天,是1971年9月13日。在人民大会堂118厅里,这位父亲将这份报告看了又看,却还是没能完全弄明白……
由于带信人是8341部队一中队人员,毛主席便将其叫了进来,认真地询问对方男方是什么样的人,在哪个单位,两人的关系究竟怎么样……
毛泽东和李讷
于是,带信人向毛主席简要介绍了小徐的年龄、籍贯等个人信息,还特别说明李讷和对方是一见钟情。虽然男方是一个服务员,也没有上过大学,但他肯学习、爱劳动,两个人的感情基础不错,双方都愿意结婚。
毛主席听完这些后,当场在报告上用铅笔批示了同意,转江青阅。看到毛主席已经同意此事后,江青虽然心有不甘,也只得签字同意。
就这样,李讷和小徐扫清了障碍。不久后的一天,汪东兴找来毛主席办公室做内勤工作的小路,让他代表李讷的娘家人去江西出席结婚典礼。他交给小路一封毛主席的亲笔信以及一个大白包袱,说这是毛主席送给李讷的结婚礼物。后来,当李讷打开包袱后,发现是一套39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李讷和小徐的结婚仪式就在五七干校举行,由曹全夫主持。他进行简单致词和燃放鞭炮后,让这对新人向毛主席像三鞠躬,仪式就这么结束了。而新郎新娘的洞房也很简朴,就是两间普普通通的平房,连个“喜”字都没有贴。当晚的喜宴上一共炒了八个菜,众人喝了几瓶红葡萄酒。
李讷和小徐结婚后,两人继续在干校进行劳动。然而,不久后,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出现了裂痕。李讷接受过高等教育,酷爱读书;而小徐不仅没多少文化,还性格外向静不下来。这对夫妻的学识、志趣、性格、思想,都可谓大相径庭。
于是,在新婚的新鲜感褪去后,两人间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矛盾越来越深,发展到了分居。干校领导为了挽救他们的婚姻,将小徐保送到河北一所大学学习。此时,李讷已经怀有身孕,并在其后生下了一个儿子。
差不多一年之后,这对夫妻还是选择了离婚,孩子归李讷抚养。后来,她带着孩子独自回到了北京。
毛泽东和李讷
1976年10月后,李讷搬到了北京西郊一座小四合院里。她像普通人一样自食其力,努力照顾教育着儿子。
对这一切,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一直看在眼里。后来,在他的介绍下,曾在中央警卫团工作过的王景清结识了小自己十多岁的李讷,两人逐渐产生了感情。
1985年,李讷和王景清决定结婚。他们摆了一桌酒席,请了叶子龙夫妇、李银桥夫妇等中办的老人们。不仅很多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过的同志前来祝贺,中央领导也送来一床大被套和几斤巧克力,并以全家的名义写了贺信。
李讷和王景清
时光荏苒,如今,李讷和王景清已经携手共度了三十多个春秋。他们同很多老夫老妻一样,惯看秋月春风,品尝生活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