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中的女性,如何安放青春与爱情?—《女政委》长篇小说分享会

楠熙看文学 2024-11-25 03:50:45

关注作家出版社,发现更多文学好书

*本文转自纯真年代书吧

10月20日晚,一场以“战争中的女性如何安放青春与爱情”为主题的《女政委》长篇小说分享会在纯真年代书吧举行。

在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陈曼冬的主持下,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哲贵,评论家、北京作家协会理事兴安,作家、文艺评论家郑晓林,与本书作者纪风共同分享浙江省文艺基金、余杭区文艺基金扶持项目——长篇小说《女政委》的红色故事,其创作缘起、历程、心路,想象,追溯九十年前革命战争的风云激荡。

《女政委》 纪 风 著 作家出版社

《女政委》是作家纪风历时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主人公司琴从一名戏班名角成长为红军女政委的传奇故事。在战火淬炼、人性炙烤和情感磨砺中,司琴始终保持着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和对理想的坚定信念。她的故事不仅是一部个人的成长史,更是那个时代无数女性命运的真实写照。战火灼烧与情感磨砺,始终无法减损她身上的人性光芒和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书吧女主人朱锦绣致欢迎辞

朱老师:欢迎大家来到纯真年代书吧“与作家面对面文化沙龙”,很多年前认识纪风老师,我们叫他纪厅,一直不知道他在繁忙的公务之暇,还有时间写这么一部长篇小说《女政委》。这个名字我觉得很性感,暴露下年龄,我是55年的,当时看了一部电影,阿尔巴尼亚的女游击队长的《宁死不屈》,这部电影五分钱看一次,当时是很大的开支,很少有机会看一部电影。我四个哥哥,三哥的一个朋友看这个电影看了五次,就是为了看女游击队长换伤口的手,胸带露出来。《女政委》小说我都没有看过,非常有好奇心,相信今天也很多人好奇,政委不稀奇,女政委稀奇,请他们给我们分享吧。

现场对谈

陈曼冬

谢谢朱老师,欢迎晚上到山上来的各位书友、台上的嘉宾。我是今天的活动主持人,来自杭州市作家协会的陈曼冬,首先允许我介绍嘉宾,本书作者纪风老师,新四军研究会浙西分会会员。嘉宾哲贵,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江南》杂志副主编;兴安,北京作家协会理事、作家出版社编审,郑晓林,文艺评论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与会嘉宾

方卫英,原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编委、浙江在线副总编、总经理;

赵庆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骆烨,浙江晟喜华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工作室总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杨忠贵,中国作协会员。

今天这本小说叫《女政委》,盛厦邀请我做主持的时候,我很忐忑,我本人不写小说,对小说的有关活动感到敬畏,惶恐,后来我想到了两点还是适合参加这个活动的,第一我是个女性,第二,小说终归是献给读者,我起码是个读者的身份。壮着胆子来了。看这本小说是渐入佳境的,看完也有很多问题问纪风老师,您介绍一下创作的缘起?

作者纪风就创作缘起、历程、心得等与读者分享

纪 风

非常感谢哲贵、兴安、晓林、曼东、卫英、庆胜、骆烨、忠贵老师和各位读者朋友来参加我的作品分享会。

首先,我向各位汇报创作长篇小说《女政委》的缘起和经过。早在20多年前,在省民政厅的时候,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有机会接触到了一群特殊的老人-—-红军和新四军老战士。我经常到省里几个干休所的这些老同志家里进行访谈,大概有七、八年时间吧,我和这些老同志成了忘年交。

在与他们的接触过程当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战争年代进步青年投身革命洪流的热血激情和奉献精神。更深一步理解、明白了中国革命发生的必然性、中国社会改天换地的正义性以及战争的残酷性,近一步了解了当时年轻革命者在革命和战争中所付出的极其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他们不但经受着身体损伤和生命牺牲的巨大考验,也经受着人性和情感等精神方面的巨大考验。我对革命、战争、人性、情感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尤其在于一些女性老战士的接触中,她们的革命事迹和生命历程给我带来更多的震撼。

曾经在有一段时间,我专门和女性老战士聊。几十年后,战火硝烟虽然已经散去,但她们平静叙述的背后,难以掩饰的是她们在革命和战争开始时激情的澎湃、挫折后的痛苦、失败后的绝望、绝境中的奋起、胜利后的安详以及对牺牲战友和亲人的无尽怀念。在这些叙述的背后,她们都不约而同地展现出了革命者伟大的人性和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热烈渴望。使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我情不自禁地产生了通过文学方式把这一切表现出来的愿望,这就是我写《女政委》的初衷。

这个念头产生之后,然后就是10多年的情感的持续冲激和不断的理性思索,至于为什么化了这么长的时间,是因为她们每一个人的经历,都可以成就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但如何表现出来,我委实难以下笔。

我在不断地寻找适应我的创作突破口。经过10多年的寻找,我最终决定还是从她们最能打动我的人性与情感的角度去表现女性革命者在革命和战争过程当中的令我感动的东西。表现女性革命者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在革命和战争的环境下,是如何对待情感与人性的,她们的战火青春是如何近乎完美地呈现了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当然,在写作过程当中,我并没有从理性角度去诠释这个问题,我只是作为忠实的记录者,在成千上万的素材当中,通过人性和情感这条线,把相关的素材串联起来,进行了最朴素的表达。

小说当中这些素材可以说都是有真实的原型依据的,不脱离生活真实细节的表达,文学才有质感。我叙述了一位乡村戏班的女演员司琴走上革命的过程。作为女性,她是如何在战争中安放她的青春和爱和情感的?我想把她的这一切展现给读者看。通过司琴的革命历程,我想表达的是,中国革命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它对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重新解构,重塑民族精神,在这一场革命中,时代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置之度外。具体到司琴来说,革命不会让每一个有觉悟的女性置身度外,战争不会让每一个有激情的女性走开。这些女性革命者也撑起了中国革命战争的半边天。但是女性革命者在经历残酷的战争带来的生死考验之外,作为女性,她还要接受更残酷的人性和情感的考验。

我的文学起步可以说很早,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中学的时候就开始发表作品。以后战争题材的小说和影视剧也挺多。这类文学样式的创作,基本要求还是以写实为主的。所以我遵循的是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更多的是客观的叙事。同时我受前苏联时期的战争文学的影响很深,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了其中的文学思想和美学的影响,尽量地把自己的情绪隐藏在文字后面。

最后,我想说的是,随着革命战争硝烟的散去,女政委们渐行渐远,走入历史的深处,但她们的精神和人性光辉,依旧光芒四射,薪火相传,激励着新时代女性循着先辈的脚步,赓续百年大党的炽热初心,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继续前进。

这部小说的创作,得到了省、市有关部门特别是作家协会的关注和支持,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文艺基金”和“杭州市余杭区文艺基金”共持项目,小说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作家出版社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感谢!

陈曼冬

谢谢纪风老师,准备得特别认真。打印的稿子拿出来的时候就想到了小说里面领导跟司琴谈话的场景,怪不得领导和女政委谈话就是纪风老师这个感觉,看台下今天来的女性读者朋友还是蛮多的,强烈安利这本书。大多数女性对战争小说一开始没啥兴趣的,我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人物关系看得有点乱,看到后来渐入佳境。青春跟爱情这两个字眼打动了我,对我们女性来说,青春跟爱情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即便和平年代女性的青春爱情冲突也蛮大的。讲到新四军历史,著名文学评论家郑晓林老师还有个身份,您是浙江省新四军研究会会长,您的父母也是新四军,可以用多重身份解读一下这本《女政委》。

郑晓林

本来还想躲在后面发言,听听哲贵老师、兴安老师发言,后面可以及时调整说法,现在呢抛砖引玉,我是一块砖,抛出去我的任务也完成了。在我看来,纪风新作长篇小说《女政委》有三个切入点。

一是准确铺陈的红色画卷。这部长篇小说是以红军挺进师为历史背景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是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突围部队为基础,于1935年在赣东北组建的,师长粟裕,政委刘英,挺进师在闽浙一带特别是浙西南战斗,策应中央红军北上长征,成为中国革命在南方的战略支点之一。在南方三年斗争中,挺进师第一纵队曾经推进浙东,经过20多个县;经过在浙江平阳的“山门整顿”之后,挺进师正式番号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三营”,粟裕任二支队副司令,刘英任浙江省委书记。

这段红色的历史,在作品中有着直接正面地叙述。当然,作品更多的是在此背景下,通过一支红军队伍坚持三年的游击斗争,以小见大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矢志不渝的斗争精神。小说在史实的叙事中,是经得起历史考证的;在场景的描绘中,不是杨靖宇抗日义勇军所处的雪山黑水、林海雪原,也不是琼崖游击队穿行的椰林遍地、五指山脉,而是武夷大山、括苍山麓的闽浙深部,这里有葛根、有团鱼、有钼矿,当然还有戏班袅袅的歌声与琴弦,从这样场景构成历史真实升华上来的艺术真实,是将严谨简要的历史表达,转化为了可视、可听、可感、多面立体的形象语言,使得红色教育更加直观感人、直抵人心。

二是恰到好处的经典链接。从个人的体验而言,最初的阅读总是让我想到了《红色娘子军》,吴清华和司琴有着共同的遭遇,都是不愿意做地主老财的小老婆;有着共同的敌人,南霸天和陈德贵;有着相似的指路人,洪常青和洪仙姑;有着相似的经历,都是苦大仇深的小女子在党代表牺牲之后,在战斗中茁壮成长,成为了坚定的红军战士、指挥员。此外,以福建佬为首的红军伤病员群体,也让我不时想到了《沙家浜》里的郭建光,和他那些战斗在阳澄湖芦苇荡里的十八棵青松。

这样一种阅读链接的好处是,让我们知道了中国革命就是一座伟大的熔炉,不一样的原料、不一样的路径,却都能在百炼成钢中,成为一个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并且,作者对司琴、福建佬等人的成长还有更多的描写,简直成为吴清华、郭建光的后传,丰富并丰满了经典文学人物长廊的形象,让我们既对文学人物有了更多的想象,又对革命历史有了深度的解读。

三是高潮迭起的影视IP。作者纪风曾经创作长篇小说《风中的白果树》,后在2010年改编成电视连续剧《美丽的鲜花在开放》,由高希希导演,许晴主演。此外,他还有电视剧《最后一枪》(2012年)《春风又绿江南岸》(2022年)等作品。

对于这样一位小说、电视剧跨界的作者,我相信他绝不会在平静的水面上滑行。果然,红军挺进师的三年斗争结束后,作者在历史背景的陈述、人物关系的梳理和故事线索的铺垫也完成了准备,于是在国共合作、抗击日寇、深入虎穴、回乡剿匪等等的故事叙述中,高潮迭起,悬念密布,不仅情节推动紧张有序,人物关系也变得错综复杂,不断出现反转再反转的艺术效果,这种反转一直持续到作品的最后一行。有的时候,读者也许会感到些许的不甚合理,比如报信的“狼烟”一事,但因为作者巧妙设置的悬念和细节,随着情节发展,就会发现,“狼烟”虽然死了朱大龙,但也冤了司琴,恨了陈泽,不仅情节有了推动力,人物关系的矛盾也有了尖锐性,这恰恰就是电视剧故事发展所必须的,等到矛盾化解,就会有“恍然大悟”之感,进而会有“拍手叫好”的冲动。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的巧妙,文笔的老辣。

陈曼冬

如果郑老师给我做过这样的辅导,再看这部小说,我可能会轻松理解更多。不知道作者有这么辉煌的影视剧经历,但看的时候会觉得为什么如此有画面感。隐约看到笔触中的江南特色。

郑晓林

历史题材进入的时候总是有一个背景的,看都市剧一下进入了,就是因为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看三国演义影视剧,你看过小说,就具备了这个背景知识了。这个小说前面背景之下的叙事,包括闪回的手法,一开始和金虎缠绵的故事,然后不讲了,后面爸爸让她假结婚逃出劫难的时候,她答应了,所以才有金虎这个任务,这种在影视表现太喜欢这个细节了,叫闪回,都是有功底在的。

陈曼冬

解了我很多惑,郑老师对小说历史背景写作特色等做了个很好的导读。和纪老师聊,说这个小说能算类型小说吗?哲贵老师是著名小说家,《江南》杂志的副主编,能不能从小说创作的笔法、架构聊聊?

哲 贵

刚才纪风老师把自己写小说的出发点、写作的过程都做了一番介绍,晓林老师说了这个小说的历史背景,包括小说的优点、无限的可能性。听他们两个人分享,我就想,他们把小说已经全部说完了,我说什么?兴安老师没有问题,他是这本书的责任编辑,再不行可以说说编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好像他们都讲完了,我是多余坐在这里。

谢谢曼冬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途径,让我有了自己的一个角度。我当然可以分析一下小说的人物,无论从写作者的角度,还是编辑角度都可以聊聊。在这里,我想先问大家两个小问题:第一,在座谁是新四军的后代?还有个小问题,谁看过这本书?那好,看过的人不多,我不做具体的人物分析,就说说大家日常生活能够感受得到的部分吧。

这本书的题目《女政委》,其实主人公从头到尾没有当上政委,但这个书里面是有个政委洪仙姑,这个洪仙姑在小说五分之二处就牺牲了,洪仙姑着笔不多,却是这部小说的灵魂,无论是主人公司琴,还是最后跟司琴结婚的陈泽,所有人好像都是为了洪仙姑活着的。分析司琴这个人物,从18岁-36岁之间18年的历程,从一个少女变成一个坚定的革命者,其实也就是写一个女人的成长。

我看这部小说的过程中,就隐隐约约跳出一个词“心疼”,小说主人公司琴为了自己可能的未来,把十八岁的身体交出去,一开始就很残忍。而且这个过程中,第一个跟他有生命关系的男人金虎,是在她眼皮底下被枪杀的,第二个男人是她自己枪杀的。被枪杀的第二个男人,是个医生,司琴让他把她的子宫拿掉,此生不能生育。小说的结尾,司琴跟谁结婚了?是跟第一个要娶她做小老婆的陈德贵的儿子陈泽结婚。18年时间,一个女人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从一个完全懵懂的只有身体意识的女孩子,到最后慢慢变成了一个有集体意识的战士。我想说的是,无论战争年代还是现在这个时代,一个女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无非战争对人的伤害会更激烈、更见血肉一些,我们现在这个时代要受伤更多是精神上的创伤,很少像司琴这种精神和身体绑在一块的受伤,所以第一个感觉,心疼。

其实心疼的也不仅仅是司琴这一个人,这部小说写得特别好的是女性,从写女性可以看出来,纪风老师肯定是个对爱人特别温柔体贴的男人,是个暖男。从他写的女性里,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个创作者,是站在女性角度看待这个世界的,小说中的女性塑造比男性要成功。

第二个心疼,除了司琴之外,还有男人。这部小说里面的男人也让我心疼。举个例子,这部小说简单说可用两句话概括:司琴和九个男人的故事,以及,司琴和三个女人的故事。九个男人中大概三个男人和她有身体关系,六个有情感关系,其中一个钟鸣,是个团长,对司琴一见钟情,一直到小说结尾,最后都要领结婚证了,却又无疾而终。为什么说纪风老师心比较狠,对于钟鸣的感情结果,纪老师在小说后面没有任何交代,就把钟鸣这个人孤零零挂在那里了。从我的角度看,纪风老师平时在社会生活中对待男同志应该是比较严厉的。小说里面还有好多男人都很让人心疼,譬如金虎,譬如福建佬。

第三个心疼,小说看下来,对纪风老师也产生了心疼的感觉。一个写作者,要在那个特殊年代,或者说不是那个特殊年代,即使写现在的题材,要让那么多男人女人爱而不得、恨又不能、千回百转,随着命运波涛不知道飘向哪里,但是,小说里面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很坚韧的追求。所以,纪风老师在写这个小说的时候,把那些人物放在不能自主、却又奋力地向着光奔去,这种挣扎和撕裂,无论对于小说中的人物来讲,还是对于作者来说,都是很残忍的。从这个角度说,我很心疼这本书的作者纪风老师,写作的过程,可能也是他内心煎熬的过程。而我也觉得,《女政委》是一部让人心疼的小说。

陈曼冬

“心疼”两字拎出来之后,确实有这个感受,甚至每个男人也让我心疼,看到细田仔牺牲的时候让我特别难受,其实是很小的角色让人特别有这个感受。哲贵老师你在讲上次参加分享会是海飞的《大世界》,也讲了三点,我还蛮感激的,其实女性看女性角度不一样,男性看女性也不一样,战争让女人走开,不说战争,即便现在当代时候,也会说什么爱情不爱情?什么青春不青春?这本书为我们打了一个标签,作为女性挺感激你们的,大概青春和爱情的向往才让女性更加坚强,是女性生活中的明灯。兴安老师是这本书的责编,蛮好奇,什么样的契机您成为责编?有没有有意思的事情分享一下?

兴 安

刚才郑晓林老师、哲贵把这本书谈得很透,郑晓林老师从历史背景、细节、作者一些关系谈得特别好,真正把小说高度价值都完全体现出来了。哲贵用“心疼”俩字把大家全吸引住了,对人物从人性角度分析,对作者作家的心疼,真的不容易,你要建造一个世界,有漏洞都不行。这本书又是历史题材的,女性题材,纪风老师能够达到这种完成度,受到好评非常不容易,也需要读者心疼他们作家。关于这本书,一直感觉是一个独特的小说,最早是浙江青年评论家夏烈推荐给我的,知道纪风老师90年代出过长篇,后来又投身影视界,当时我有个疑虑,很多作家投身影视以后,再重回小说时,会有很大的问题。90年代,相当一批红极一时的作家投身影视界,改变了生活,获得了一些小说的名声更让百姓知道,但确实影视真的毁了一批作家,因为电视剧的叙事和小说叙事有时候是相悖的,小说写得好,不一定电视剧写得好,电视剧写得好不一定小说写得好。影视是镜头化的,动作化的,需要导演演员和资本,把它视觉化献给观众,小说更多是想象抽象语言,如何转化给人物形象故事,需要读者用想象去阅读小说更真的更打动人心的东西。我看了很多作家回归的时候的作品不忍卒读,完全语感丧失,对事物观察力的丧失,完全依赖于导演转回来,作品才能体现出来打动读者。当然也有转回之后能够恢复甚至超越以前创作的,比如我原来的同事,作家刘恒,《秋菊打官司》《菊豆》的作者,我当过他三篇小说的编辑。他曾给了我一篇《天知地知》,我在阅读中能感觉到一个作家想从影视拧回来的那种挣扎痛苦,后来中间一下就恢复状态了。后来聊前半部分稍微收拾了一下,中篇就得了首届鲁迅文学奖。包括后面《贫嘴张大民》等等,一个作家得有这种天才和回归的勇气。谈到纪风先生,有从小说影视回归创作,能够特别将一部长篇达到一种很高的完成度,故事的讲述,语感的把握,让我很惊讶,确实不同。包括对题材的把握和控制,让我觉得,这确实是值得推荐给大家的一部长篇小说。

而且另一方面,我发现他从影视回归之后,还利用了影视创作的一些优势,能够特别好的运用到了小说创作中,包括戏剧冲突、对白、故事推演节奏、悬念,能有机地恰当地用在创作中,使得小说整个文学质量、叙事都特别有意思,这确实说明了一个作家对文学的执着、热爱,无论从事了什么,哪怕有些人经商多年,最后还要回到文学当中,在文学中重新绽放。所以说,我特别有信心对这部长篇的出版,特别感谢纪风把这本书交给作家出版社出版。

第二,这部作品在中国近些年长篇小说中是稀缺的,这个时代,差不多是第二次中国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大的历史当中描写小的人物,如何一步步成长。那些历史对我来说比较陌生,只从历史书、党史、革命史当中看到,我们那个年代是红色娘子军,闪闪红星那个年代,对当代来说不近也不远,90年了,不过百年,是需要很多作家对他的把握,不像对远古古代的历史,资料可以发挥想象编造戏说,革命史需要真诚地对待。刚才纪风介绍说对新四军老战士采访聊天,获得经验,使他一定要特别忠实的准确的表达这段历史,同时还要带有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描述,这点对于作家来说,难度特别大。这点也要向纪风先生表示敬意。关于小说故事细节,刚才说了很多,我感觉就是中国被侮辱与迫害的女性如何成长为一个革命者这么一个特别曲折的故事,人物关系特别复杂,值得细致厘清,这大概也是他这么多年影视剧的好处,影视剧就是人物关系,人物关系理清了,戏就活了,特别好。司琴和陈泽的复杂的关系,一开始仇人成了夫妻,包括小阳光,一开始觉得是一个理想团圆的实现,在那个年代,丢失或遗弃孩子特别难找,纪风在结尾时候把小阳光找到了,小阳光就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一颗种子,有这种心机想法在里面。

陈曼冬

刚才几位老师给我们很好的导读,具体细节勾勒了一下,大家可以具体去看书,下面请几位嘉宾发表见解。

方卫英

(原浙江日报报业编委,浙江在线副总编,总经理)

小说我好久就拿到了,纪风是我同学、同事、邻居,一直没打开看,一个原因是工作比较忙,第二个原因,主持人说女性平时不太喜欢看战争类的题材,前段时间说参加这个活动,结果一打开就放不下,一口气看完,很兴奋,久久不能平静,没有从情境中跳出来。很期待电视剧拍出来,一定很精彩的。看下来有两个体会感受,一个感受是好看、有意思,小说里面让我有好多想不到,三个想不到,一个是小阳光的结局,以为他没有了,后来又有了,很有希望。第二个陈泽男主的安排,从纨绔子弟到坚定的共产党员。第三司琴没有跟钟司令结婚,跟了陈泽,既过瘾又不过瘾,我很心疼钟司令,那么优秀的一个人,很多想不到。晓林老师说高潮迭起、悬念丛生、故事曲折、生动好看,有意思。

第二感觉,生动有意义。小说里面每个人物不管男主、女主,不管正面反面,主角还是配角,有些名字都没有的如独眼龙等都非常生动鲜活,描写正面人物不是高大上红的很红,反面人物不是黑的很黑,人性、人物都很生动很有意义,大背景上来写,不是写一线战争,表现的意义还是很感动人的,现在的安静生活多么宝贵啊,战争多么残酷啊。特别女同事,女主为了革命子宫都拿掉了,不是人的生活。所以现在的平安生活非常可贵,非常有意义,特别书扉页的一句话“生命总是不可阻挡的冲破苦难和灾难”,一个有信仰有信念的生命,一定可以冲破苦难和灾难的,过去如此,今天如此,未来也会如此。

赵庆胜

(中国作家协会会)

这本书我确实从头到尾看完了,台上几位老师重新带我走近了《女政委》,我本身当兵出身,这本书吸引我的第一亮点就是这个书名,政委,本身是一个职务,政委负责做思想政治工作,把握党性方向的。这本书从起名、到小说整个架构、结尾,都是一个方向,红色题材方向把握的精确精准精到。

第二小说切入点是女性,刚才曼冬说战争让女人走开,实际上战争从来不会让每个人走开,事关每个人,以女性加政委切入红色题材,更加让人共情,让人看到战火纷飞的年代,白色恐怖的时代,女性用她柔弱的肩膀怎么样参与到这场本应该让女性走开的战争。女主从一个无知的少女懵懂的走进部队,最后在革命道路上经过了风风雨,战火淬炼,最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政委。其实政委的隐含意思是革命信念永远向前,革命是无往而不胜的。看完之后,我的理解,纪风老师是我老同事、老大哥,拿到这本书一口气看完了,之所以以女政委为题,是一种信念,我们不忘过去牺牲的父辈的信念。第二个我感觉明暗结合的手法特别好,一开始没看懂,到后面高潮迭起、螺旋上升,越看越引人入胜,豁然开朗,代入进去了。纪风老师是写电视剧本的编剧,里面很多画面,小说叙事是非常简洁的,放得开,收得拢,举得起放得下。小说17万字,一般可说可以写得更长点,没交代的交代,伏笔再揭示。小说没有,而是明暗结合,看了开头我笑了,纪风老师思想非常开放,人性的本性,在那个年代追求幸福是每个人应该有的权利,开头开得好,打破了以往红色题材,让人崩着弦去看那种。

第二小说男主陈泽的包袱抖掉,看到了地主老财家走出来的公子,我们看到桀骜不驯,不务正业,其实他是掩护自己,为了红军做一些后勤保障,筹措医药钱款,其实革命中很多这样的人,我们只看到流血牺牲的那些人,背后也要看到他这些人,纪念碑上不一定有他的名字,所以既要看到女政委,也要看到书中的小人物。

第三个,写作手法非常特殊,第一个,干净,人物的出场和落幕非常干净,有的戛然而止就不讲了,这个人没了就没了,事情紧紧围绕主线展开,中心思想抱得很牢。第二细节的冲突,陈泽的事情就体现这点,螺旋上升不断抖包袱。第三个,真诚,两个方面第一叙事语言的真诚,第二让我们看到活生生的人立在面前。方总讲到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本书的主题,让生命怒放。

骆 烨(编剧)

影视小说两手转换,我跟纪风老师认识很多年,当时小说给我时还没出版,电子版给我第一眼看,当时就觉得就是大女主的戏,今年拍刘诗诗主演的剧也是大女主的戏,女政委历史背景很宏大。从影视改编这方面,背景从红军时期到抗战时期再到解放战争,看这个小说,一个女性从18岁开始三十年的故事,非常适合做影视剧。现在我们也积极推进中,希望早日在荧屏上看到《女政委》。

陈曼冬

现在很多影视作品都往这个大女主方面走,女性对自己的期许也是要做大女主,心理上坚定,同时也需要爱情,珍惜青春。

杨忠贵

领导都讲三点,我讲一点。我跟纪风是老同学,互相非常了解,今天最真切感受,红色的力量真伟大。为什么冒出这样的感觉?就小说里面内容来看,一出版还是去年底大雪纷飞,送点春节礼物给我送一本书,对我这个同学还是关注的。他的第一部小说《风中白果树》发表我还写过书评,开始写六七万字发给我,问我这样的小说按照这个写法行不行?我说行啊。促使他写下去,有价值。行政做今天做了明天就忘记,唯独小说文学艺术创作才是人生命的延续,艺术的爆发,留下痕迹的东西。我一口气读完的。第一感觉,红色的力量为什么强大, 一个是洪仙姑政委职务是叫叫的,她其实在另外地方当过政委,在山区游击队怎么有政委的?但这个女政委的精神力量就是苏区红军的传递,红色力量的根脉,就像一颗种子放在地上慢慢生根,她身上看到这个红色的力量。女主受洪政委的影响,一个戏子出身,一进入这个队伍就悟到革命的要义精神在哪里,人家读书举一反三,她是吃透了这个,后来面对洪仙姑去世,很快转换角色,原来被领导后来成为领导人,蛮果断的,有些找粮食养活,伤员撤退找山洞等,果断的真正的女政委的做派,红色力量在革命生根发芽的强大。我读的时候想司琴跟钟司令蛮搭配的,天仙配,怎么跟陈泽?读完春节前第一次读的时候,我都觉得不过瘾,中间缺了一个陈泽在司琴心目中,怎么从一个纨绔子弟到革命地下工作者,搞情报的头目,谍战一样,一个疑点,中间过渡缺少一些篇章,能够让陈泽在司琴面前更合理。实际上我现在悟到红色力量,对洪仙姑偶像那么尊崇,到后来小阳光一开口叫她妈妈,这个就是一种传承,对小阳光感情那么深。一开始陈泽也没有说自己就是洪仙姑的先生,而是就让她确信小阳光让她揪心的小角色,特征一说,让她知道陈泽就是跟红仙姑有密切关系的人,这样一来思想意识上就有一个转折,到了最后大家都觉得应该跟钟司令,但跟陈泽来结婚,就是红色力量。没有必要交代怎么改变自己印象了,而是司琴从从洪仙姑身上找到,感情纽带就是小阳光,小阳光死了以后有几次又点到了他,牵挂着小阳光,一个孩子为了掩护战友,就把他用被子闷死了,是不是会起死回生?果真见到了一个长大了的小阳光,就是红色根脉的延续,这才是红色力量。

第三纪风我很了解,他就是红二代,革命的力量伟大就在这里,革命的力量把革命的后代培养出来,写革命题材,这才是红色力量。第二代第三代红到底。红色题材很难写,我是农民的儿子,感情上共鸣点找不到,读这本书,佩服红二代写红色力量,就符合当下中国文艺创作上以红色题材有所创新突破,建造高峰,革命的力量真伟大,红色力量真伟大。

陈曼冬

我有个疑问,您怎么样转换职业身份,小说家编剧的身份?

纪 风

很多人有疑问,你作为一个领导干部不务正业搞这个东西?其实对我来说不存在转换问题,我从年轻时就是一个文学青年,后来《东海》杂志兼职编辑,行政工作之余,创作没怎么断过,刚搞小说,后来影视剧,回过头来又搞小说,对我来说就是时间精力关系处理问题。什么时候写作啊?其实写小说的体力劳动还不如剧本,文学创作对我来说,花时间在构思上,十多年前我就找到了一个方法,从来不用笔去写,我用讯飞语音输入,很多作家写一集电视剧要一个星期,我一天写两三集,讯飞会适应你的语音,但这你不等于我写作就比人家快,在构思花的精力很多,转化为文字非常快,晚上没事情就构思。我平时应酬不多,大量时间用于文学创作的酝酿方面,我讯飞的运用程度非常快,准确率非常高,写作比较快的。余华说,重要的先完成,而不是完美,任何一个东西一口气先写出来再改,不会写一章几章地改,而是全部写完再改。这样使我时间的处理上完全可以做到,电视剧的产量还是比较高的。一个人全部身心投入,坚持,找到解决问题的技巧,就可以解决的时间与精力的矛盾。

读 者

纪老师介绍特殊的写作方式,这部作品的创作起源,十几年前就有这个机缘构思这样一部作品,实际写这部作品花了多少时间?

纪 风

我酝酿的时间很长,起草时文字和各种符号的草稿纸加起来一大叠的纸,如果写电视剧一集就需要就上百张,然后正式写稿时用讯飞。这部小说构思用了十多年,正式写的时间也就两个月不到,在后来出版过程中又有些修改。这部小说是从27万字删掉8万字,余华小说也很概括,巴别尔也很概括,我就尝试用概括的故事写细节,删掉了将近三分之一字,尝试怎么把长篇小说写短。

陈曼冬

今天的主题,是女性如何在战争中安放青春与爱情?这本书的引言,“生命总是不可阻挡地冲破苦难和灾难”,就是最好的安放的方式。

更多精彩瞬间

0 阅读:0

楠熙看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