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花龟是地龟科拟水龟属的半水生爬行动物,学名为Mauremys sinensis,原产于中国南部及越南北部,因头颈部布满黄色纵纹、幼体腹甲具珍珠状黑斑而被称为 “花龟” 或 “珍珠龟”。其背甲呈长椭圆形,成体甲长约 18-24 厘米,颜色从橄榄棕至黑褐色,中央有明显嵴棱,腹甲黄色并缀有墨渍状斑块,四肢及尾部分布黄色细纹,指趾间满蹼,适合在淡水环境中生活。
这种龟类喜栖息于低海拔缓流的河流、池塘及沼泽,野生时以水生植物、昆虫、鱼虾为食,人工饲养可投喂龟粮、瘦肉、蔬菜及水果。其活动受温度影响显著,水温 20℃以上开始摄食,25-30℃时食欲旺盛,低于 15℃进入冬眠,冬眠期需将环境温度控制在 5-10℃以保证安全。繁殖期为每年 3-5 月,雌龟在岸边沙地产卵,每窝产卵 7-17 枚,孵化期约 60 天,幼龟出壳后即可独立生存。
人工饲养时,环境设置需注意水体、陆地与晒台的搭配。成龟水位应刚过腹甲,幼龟水位以淹没腿部为宜,使用暴晒或静置后的自来水,配备过滤系统并定期换水,同时设置露出水面的晒台供其晒背休息,晒背时间每日 1-2 小时,夏季避免正午强光。中华花龟性情温和但有领地意识,建议单养或与体型相近的温顺龟种混养,避免与巴西龟等攻击性强的龟类共处。
在饲料与营养方面,幼龟(1-3 龄)需以高蛋白食物为主,如小鱼、小虾、面包虫,搭配少量龟粮及蔬菜泥,每日投喂 1 次;成龟可增加植物性食物比例,每周投喂 2-3 次,繁殖期种龟需补充维生素及钙磷添加剂。健康管理上,需定期检查龟甲及皮肤,预防腐皮、腐甲,注意控制温差以防肺炎,冬眠前 2 周停食排空肠道,冬眠期保持环境湿润并监控温度。
野生中华花龟因栖息地破坏、过度捕捞及宠物贸易,被 IUCN 列为极危(CR)物种,中国将其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仅限野外种群)。自 2010 年起,中国开展人工繁殖及野化放归项目,截至 2023 年海南等地已放归数万只人工个体。人工养殖需办理相关许可证,合法来源的个体可作宠物饲养,但禁止随意放生以免造成生态入侵。在文化层面,中华花龟龟甲曾用于甲骨文刻写,如今因外形秀丽、易于饲养成为受欢迎的观赏龟种,也是生态教育与科研的重要对象,通过科学保护正逐步恢复种群数量,体现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