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提及衣冠南渡时,通常人们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西晋永嘉之乱那次。然而实际上,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当中,总共出现过三次规模较大的人口往南方迁移的情况,并且这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活动,统统都被称作是衣冠南渡呢。
每当北方出现大规模战乱之际,便会有衣冠南渡的情况发生,且这样的情况一共有三次。而这三次衣冠南渡的背后,实则饱含着无数黎民百姓的辛酸血泪,那是一段段充满苦难与悲戚的历史记忆。
然而,恰恰就是这三次人口向南迁移的情况,极大地刺激了南方的经济发展,为其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使得南方经济得以不断发展,最终实现了对北方经济的超越。
西晋永嘉年间,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衣冠南渡的情况。
西晋那个时期,政治局面可谓是极度混乱且动荡不安呢。而若要谈及西晋这般动荡的状况,实际上这和西晋的开国皇帝司马炎是有着千丝万缕、怎么也撇不清的关系哟。
司马炎的亲生嫡子司马衷,存在极为严重的智力方面的缺陷。即便如此,司马炎却依旧将司马衷册立为太子,而这一举措无疑为日后贾南风肆意乱政以及八王之乱的发生预先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西晋政治陷入混乱,司马炎需担起第二个方面的责任。那便是在平定东吴战事结束以后,他做出了两项举措,其一是取消了郡兵的设置,其二是剥夺了郡守募兵以及统兵的相关权力。
从司马炎所处的立场来考量的话,他的那些行为也并无不妥之处。要知道,中央与地方之间,从一定程度上来分析,存在着一种此消彼长的关联态势呢。
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刘焉向当朝皇帝提出了一个建议,那就是把刺史一职改为州牧。自这一改动实施之后,地方上的长官便开始拥有了军事方面的权力。毫不夸张地讲,恰恰就是刘焉所提出的这一建议,实实在在地开启了东汉末年各地群雄相互割据的局面。
地方所拥有的兵源,其性质颇具两面性,既可能成为朝廷坚实的铠甲,用以拱卫朝廷,亦可能化作刺向朝廷的利刃,构成威胁。鉴于此,在平吴战争结束之后,司马炎果断采取措施,取消了各地郡守自行招募兵员的权力。而司马炎的这一举措,无疑对稳固朝廷的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然而,倘若遭遇外族入侵的情况,那些已被削去募兵权的郡县,它们是否具备抵御外敌的能力呢?要知道,募兵权被削去后,其军事力量势必受到极大影响,在面对外敌来犯时,真的能有效进行抵抗吗?这着实是个令人担忧且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早在西晋尚未开国之际,便有诸多颇具远见之人提议驱逐外族人。然而,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这些虽显激进却也合理的建议始终未被接纳。
当司马炎着手削减地方军事力量之际,外族的军事实力却在暗中悄然发展起来。彼时,匈奴、鲜卑等五个民族先后建立起了属于各自的政权,而这一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作五胡。
外族持续朝内迁徙,致使其居住环境与中原的重合程度日益增高,由此引发的矛盾也越发激烈起来。
公元316年,长安终究还是没能守住,这座曾经的都城最终陷落了。而晋愍帝也选择了投降,至此,西晋王朝在历经诸多风雨之后,终究还是走到了尽头,正式宣告灭亡,一个时代也就此落下帷幕。
翌年,在士族王导倾力相助之下,琅琊王司马睿于江南再度构建起政权。自此,东晋王朝得以建立,开启了一段新的历史篇章,在江南这片土地上续写着属于它的故事与发展轨迹。
五胡乱华之际,长安被攻陷,西晋由此灭亡,北方大半地区都落入了诸多外族的掌控之中。在这样的形势下,彼时众多的衣冠士族纷纷选择前往江南地区避难。
西晋推行占田荫客制的情况下,诸多农民纷纷依附于大地主。如此一来,当那些士族进行迁移之时,便有大量依附于他们的农民也随之一同前往江南地区了。
此次的衣冠南渡,可不单单意味着政治重心往南迁移了,经济重心同样出现了南移的情况。当那些衣冠士族纷纷南渡之时,众多生产技术也随之被带到了南方地区。并且,如此大规模的人口南渡现象,还为南方送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呢。
在古代,那时科技水平较为落后,而人口可是极为重要的生产力要素呢。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次人口大规模向南方迁移的情况,使得南方经济实现了首个重大飞跃,此次人口迁移便是著名的永嘉衣冠南渡。
永嘉之乱过后,唐时又发生了一次衣冠南渡。而此次出现人口大规模南迁的情况,其导火索正是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的爆发,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动荡,使得大量人口不得不向南迁徙,造就了这次唐时的衣冠南渡。
唐玄宗到了执政后期,逐渐呈现出懈怠之态。于外,他对安禄山极为倚重且深信不疑;于内,则对李林甫、杨国忠这类人百般宠信,给予他们极大的权势,而这一系列举措也为后续诸多问题的滋生埋下了隐患。
彼时主要存在着两大矛盾。其一便是由于均田制遭到了破坏,以往人们能够顺利分得属于自己那份土地的情况不复存在了,大家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顺利获取应得的土地。
均田制的瓦解引发了诸多状况,府兵制难以为继便是其中之一。均田制一旦崩坏,相应地就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而府兵制无法继续维持下去这一情况,也随之出现了,它成了均田制崩坏所带来诸多问题里的一项。
当均田制尚未崩坏之际,众人平日里安心种田,到了规定之时便去履行服役或是参加训练的义务。依据均田制相关规定,凡是领到田地之人,都需缴纳租庸调,这其中涵盖了田租、户调,同时还得按要求服徭役才行。
当一个人开始服兵役后,像租庸调这类义务便全都无需再承担了。在均田制能够顺利施行、毫无阻碍之时,政府在兵源方面是根本不存在短缺情况的。毕竟服兵役这件事,不但能够让人免去租庸调的负担,同时还存在着获得赏赐的可能性。
在均田制尚未崩坏之际,民众是颇为乐意服兵役的。然而,等到了唐玄宗那个时期,情况却发生了改变。彼时,朝廷已然没有田地可分发给百姓了。田地没了,百姓也就不存在租庸调之类的义务,如此一来,服兵役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丧失了。
并且,因为兵源数量急剧减少,那些服兵役的人常常在毫无缘由的情况下,服役期限就被无端延长了。如此这般反复之后,府兵制便再也无法为朝廷持续供应充足的兵源了。
朝廷寻思着,这事儿倒也不难办呐。毕竟朝廷没那么多田地可分配,结果就出现了好些流民。巧的是,朝廷这边正愁兵源不足呢。那干脆就花钱招募这些流民来当兵。如此一来,流民的安置问题解决了,兵源短缺的难题也化解了。通过这种以雇代赈的法子,两个难题就都迎刃而解啦。
不过,新的状况随之而来。古人曾言:有恒产者方有恒心。但在募兵制的情形下,那些并无资产的人,他们的心又会倾向于何处呢?这着实成了一个需要深思的问题。
事实上,府兵制并非是毫无瑕疵的完美制度,募兵制同样具备诸多优点。不过呢,府兵制存在一个特性,而这一特性恰恰是府兵制最为突出的优势所在。
府兵制时期,众人皆是靠着自家所拥有的土地来维持生计。倘若能获得赏赐,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事了,可即便得不到赏赐,也并无大碍,毕竟众人并非依靠赏赐过活。因而,在府兵制之下的士兵,皆是朝廷的良民,他们与自己的直接上级之间,并不存在格外亲近的依附关联。
然而,募兵制下的士兵情况则有所不同。他们并未拥有土地,是以当兵作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军人。如此一来,究竟是谁给他们发放军饷,谁便成了他们眼中的恩主。
府兵制转变为募兵制之后,将军与士兵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随之变得紧密起来。而这种紧密的关系,恰恰为造反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并且,唐朝官员的升迁途径颇具特殊性,其秉持着出将入相这一理念。倘若在地方统领军队时表现出色,那么便会拥有进入中央朝廷的契机,进而也就存在出任宰相的可能。
李林甫为防止他人得以出将入相,便想出一个办法。他特意在唐玄宗跟前,屡屡夸赞胡人将领极为靠谱,声称这些胡人将领全是直肠子的性情,满心满脑皆是忠心,特别值得去信赖依靠呢。
日子久了,唐玄宗越发倾向于选用胡人将领来担任边将一职。而安禄山这人极为擅长迎合唐玄宗的喜好,正因如此,安禄山在朝中的地位得以快速攀升,可谓是一日千里,在唐玄宗心中的分量也越来越重了。
李林甫的心思说来并不复杂。要知道皇帝会任用胡人出任边将,可哪能让胡人担任宰相?如此一来,只要皇帝把边将的职位统统安排给胡人,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人能够来竞争宰相之位了。
于是在唐玄宗当政之时,募兵制应运而生,而这一制度恰恰为将军造反提供了可乘之机。并且呢,在这样的情形下,还滋生出了安禄山这般野心极大的胡人边将,为当时的局势埋下了诸多隐患。
可以想象得到,等到时机完全成熟之际,这二者肯定会发生极为激烈的碰撞,从而给唐玄宗送上一份大大的“惊喜”。
事实上,并非没人察觉到这种风险的存在。只是到了唐玄宗晚年的时候,他变得极为自大且懈怠起来,根本不愿意去听取他人的意见,如此一来,也就没有谁能够成功地劝诫得了他。
唐玄宗身旁的亲信宦官高力士,曾向唐玄宗进言劝说道:“倘若边将起兵造反,陛下又该如何去将他们制服?”可唐玄宗压根没把这话放在心上,高力士见此情形,也只能满心惶恐地谢罪,自那之后,便再也不敢多劝半句了。
安史之乱过后,唐朝便再未得安宁。先是黄巢之乱爆发,接着朱温篡夺了唐朝江山,随后又是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中原大地长时间被战乱所扰,于此情形之下,唐朝又一次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往南方迁徙的情况。
两宋之交发生了最后一次衣冠南渡。不得不说,在历史上诸多的衣冠南渡事件里,这一次堪称是最为屈辱的,它承载着那个时代的诸多无奈与伤痛,也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段令人感慨万千的沉重过往。
此次所提到的衣冠南渡,实际上指的就是建炎南渡。
北宋在金国崛起之前,其主要开展外交活动所针对的对象乃是辽国。彼时,辽国掌控着北宋的燕云一带区域,而宋朝出于维持和平局面的考量,每年都得向辽国输送钱财才行。
北宋面对这种不平衡的关系,心中定然满是怨气。无巧不成书,金国这边对辽国同样怀有不满情绪,而且金国的完颜阿骨打曾经还遭受过辽国统治者给予的羞辱呢。
于是,金国与北宋可谓是一拍即合,二者迅速达成了相关契约。契约内容明确,两国要携手将辽国灭掉。待辽国灭亡之后,燕云地区得归还给北宋。并且,北宋原本给予辽国的岁币,往后便要转送给金国了。
北宋寻思着,即便如今仍得花钱送礼,可之前不也一直有花销嘛,反正都是要花钱,给谁花不是个花呢。就这么着来一回,既能痛痛快快出一口恶气,又有望把那燕云十六州给要回来。这么一算,可不亏呢!
然而,北宋却并未察觉到,金国相较于辽国而言,是更加难以对付的存在。辽国已然是个不小的麻烦,可金国却有过之而无不及,北宋在这方面显然缺乏应有的认识。
在宋金双方携手共同将辽国消灭的这一过程当中,金国敏锐地察觉到了北宋军事方面极为孱弱的实力状况。打这以后,北宋便被金国给盯上了,已然列入了金国的猎杀范畴之内。
在公元1126年的时候,金军成功攻克了北宋的首都。于此之际,徽钦二帝也被金军抓获,随着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北宋王朝就此宣告灭亡,曾经的北宋在这一年正式画上了句号。
之后,赵构尽管得以逃脱归来,并建立起了南宋政权,然而中原的广袤区域依旧被金国所掌控着。
那暖融融的风啊,把游人都熏得沉醉其中,竟全然错将杭州当作了汴州。要知道,南宋朝廷一直未能将故土收复回来,北方的广袤土地都处于金国的统治之下呢。在此情形里,大批的人口便随着朝廷一同迁移到南方去了。
此次发生的衣冠南渡事件,使得中原地区遭受了极为严重的破坏与损失。然而,与之相对的是,南方经济却借由这一契机受到了极大的刺激,进而获得发展。自这之后,南方经济便在发展进程中正式实现了对北方经济的超越。
历史上中原地区曾历经三次衣冠南渡,其背后满满皆是中原人民的血泪啊,那是无尽的屈辱与动荡。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般艰难的情形下,人口往南迁的过程也为南方的经济生活增添了诸多活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