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华清离乡82年乡音不改,四弟私事遭拒终身务农

星空巨影 2025-04-14 15:37:32
前言

刘华清在1955年到1988年期间,从少将晋升为上将。他,对中国海军现代化发展那可是作出了谁都不能抹掉的巨大贡献,所以被大家称作“现代海军之父”。

刘华清离开家乡82年,他一直都没忘掉家乡。而且,他都身居高位了,也从来没动过为亲人谋私利的念头。

【乡音无改】

1988年的时候,刘华清被授予了上将军衔,就在这一年,刘华清回到了自己大悟县的老家。

刘华清回来老半天了,黄世鹏才晓得这事儿,心里觉着怪不好意思的,赶忙一路跑到刘华清住的地方去了。

黄世鹏一见到刘华清,赶忙握住刘华清的手说道:“首长,您还是去县里住吧,您这岁数大了,这儿的条件可太差了。”

可是,刘华清立刻就显得不太高兴了,他对县长讲:“这咋就不好了?我在家乡待了十几年,在这个房子里也住了十几年,为啥现在住就成条件不好了?”

刘华清这般坚持,黄世鹏见状,便也不再多言了。

黄世鹏可绝不是在客套,他跟刘华清挺熟的。

他在县里当着县长,可到了北京,这官儿都快排不上号了。不过一想起去北京的事儿,他每次都能被接见。为啥?因为他是家乡来的人。每次他到北京去,只要刘华清在上班,他就去海军司令部或者军委办公室找;要是刘华清休息了,那就直接奔刘华清家里去,每次都能见着。

80年代的时候,大悟县在北京设了个联络处。黄世鹏他们就到北京去了。当时,黄世鹏晓得刘华清将军正在开会,就寻思着别去打扰将军了。

没过多久,刘华清散会之后,立刻就想接见大老远来的乡亲。这次从家乡来了20多个人,刘华清就破了一回例,把所有人都请进来了。

黄世鹏回忆说:“那次将军特别高兴,我们汇报完工作后,将军还讲了好多话。那次接见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那天将军还着重提到大悟是革命老区,希望县里的同志们都能踏踏实实地做事。”

最让老乡们感慨万千的,就是刘华清那一口特别流利的大悟话。

刘华清将军离开家乡好多年。他,平常不管是说话还是开会,都会说大悟话。黄世鹏基本就没怎么离开过大悟,所以,普通话都不咋会说。每次他俩碰面的时候,就用大悟话唠得可热乎了。

黄世鹏还讲道:“将军的老家在农村,他家祖祖辈辈以前都是农民。将军很小就离开家了,可他一辈子都说大悟话,心里也一直记挂着乡亲们。”

刘华清忙得很,很少有机会能回趟家乡。家乡有啥变化,都是黄世鹏到北京的时候说给他听的。

每次黄世鹏说起家乡的故事,刘华清就特别开心,一个劲儿地给黄世鹏加油打气。

要是将军知道家乡的经济发展没跟上趟儿,他也会稍微督促一下黄世鹏,叫他回去好好琢磨琢磨办法。

刘华清是上将,他关心起家乡来,那细致的程度都到一草一木了。

有一回,刘华清回老家,在家歇了会儿后,就跑到革命烈士家庭看望烈士的后代了,还自己掏钱给他们带了些小礼物和钱。

他和县里的干部们跟乡亲们聊了聊,呼吁大家做好计划生育工作,把下一代培养好,同时也要把学校办好。

将军瞧着山上被砍掉了不少树,就直截了当地讲:“眼下,村里的树可比以前少太多。想当年打仗那时候,山上的树可多了,咱们能在山上打游击,吃和住都在山上。你们可得把林业生产发展好,这样还能保护生态平衡。”

打那以后,只要有老家的人到北京来,将军问得最多的,还是老家有啥变化。

后来大家慢慢发觉,刘华清最怕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回家看看”。

将军刘华清在北京工作特别忙,每次老家的人到北京去看望他,要走的时候,他都会拉着老家来人的手关心地问长问短。

中国人向来有个传统习惯,总会说上这么一句:“首长,家乡的人都盼着您能回来瞅瞅。”

可刘华清每回听到这句话,好长一段时间里都会翻来覆去睡不着,心里老是琢磨着找个机会能回家瞅瞅。

将军的岁数越来越大,走动起来不太方便,而且还有一堆事得去处理,所以老是不能得偿所愿。

刘华清的故居是个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青砖瓦房,这么长时间了,他家故居一直都没翻新过。

乡亲们都能体会到将军对家乡浓浓的情谊,不过,面对家人的要求,将军向来分得很明白。

【四弟坚持务农】

1947年的时候,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这可是千里跃进。刘华清借着这个难得的机会,回家吃了顿午饭。

那时候,家里人都围过来了。他们晓得刘华清在部队里有了能耐,就打算跟着他出去干一番大事业。

刘华清在家呆的时间没多少,基本上吃几口饭就得回部队了。

弟弟刘梅清想跟着三哥一块走,但是刘华清没答应。他对四弟说:“咱弟兄四个里,就数你的身体最棒了。我就盼着你能把家里的田种好,留在村里也有活干,这多好!”

农民都特别看重土地,毕竟这是一大家子生存的根本。刘梅清听哥哥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明白过来了,于是就不再想跟哥哥一起去参军了,就留在家里陪着父母,顺带把农耕的事情料理好。

不过,那时候的刘梅清大概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就这么在田地里扎下了根,这一晃,就是一辈子。

并且,刘华清的家人要是打算去北京看望他的话,都会预先打个招呼。刘华清,也会把路费给寄过来,除此之外,就不会多给啥钱了。不管是近亲也好,远亲也罢,只要有人说想找工作、托关系或者要点钱这类事,刘华清一听到就会特别不高兴,而且肯定是不会答应帮忙的。

1993年腊月的时候,刘华清把刘梅清请到北京去过春节。

兄弟俩见面的那个房院特别有特色,刘梅清很少见到这种房子。他一见到哥哥,一点也不觉得生疏,哥俩就来了个大大的拥抱。

刘梅清做了一辈子农民,他老伴就不一样了,挺有知识的。这人能说会道的,六七十年代还在村里当过妇联主任。她瞅着兄弟俩完全把自己晾在一边了,就咳嗽了一声。

刘华清了解弟媳妇是啥样的人,就走过去,打趣地问她:“你来干啥?”

对方就说:“我们老是在电视上瞅见你,可从没见过嫂子和侄娃子,我这就是来看他们的。”

晚饭过后,刘华清把弟弟和弟媳都请到自己的书房里,问了问家乡农业生产还有植树造林的情况。

说到这些事儿,刘梅清忽然记起来,家乡有一家建筑公司,想让他到外地接工程,还特意跑来问他的想法。

刘华清一下子就反应过来了,人家哪里是相中他弟弟了,分明就是想借着他的名头嘛。所以他很严肃地对弟弟讲:“我把你接过来是一起过春节的,可不是让你当说客的。”

刘梅清很快也发觉这事没那么简单,赶忙对三哥讲:“罢了,罢了,就当我没提过。”

刘华清休息的时间特别少,没法天天陪着弟弟。那怎么办?他就让自家孩子轮流陪着四叔,孩子们就带着四叔在北京城好多名胜古迹游玩去了。

这一回,刘梅清跟老伴在北京待了一个多月。眼瞅着春耕的时候快到了,这才跟刘华清说自己想回去了。

刘华清跟弟弟讲:“春是一年的开头,就不留(你)了。”

接着,他满是不舍地把弟弟送上了开往南方的火车。

这么多年都过去了,兄弟俩,一个当上了军委副主席,另一个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但是他俩的感情,从来就没变过。

大悟县那边有人打算给刘梅清安排些别的工作,可全被刘梅清给拒了。他讲:“三哥没应下的事儿,我也不能应,就算应下了,三哥也会给推掉的。”

就这么着,刘梅清一直都在自家务农。

而且,刘梅清住在北京,实际上也不是特别舒坦。他在农村生活惯了,到城市里就有好多不适应的地方。

而刘华清思念的故乡,也总是没什么机会再回去了。

刘华清13岁就离开家乡了,后来干出了一番大事业。他兄弟刘梅清,一直守着老家的老屋。可惜,现在这哥俩都已经去世了。

往刘华清将军的故里走,一到村口就能看到刘华清题写的“大悟县希望小学”,这小学里还有将军亲笔写的“尊师人才出,重教国家兴”这几个大字。

当年刘华清回来的时候,所有人都特别激动。小学生们都在道路两旁欢迎将军回乡,刘华清还带了学习用品和糖果,激励孩子们要好好学习。

临分别之际,刘华清特意送了原校长一支钢笔,还对他讲:“送您一支钢笔,希望您为家乡的教育事业描绘出美好的蓝图。”

刘华清在家乡建设上可是花了不少心思。大悟县档案馆还留存着将军20多年前的亲笔题词。

刘华清82年都没改的乡音,这可是他心里最深的故乡情怀。他拒绝四弟的私事,这就体现了他公平公正的原则。

0 阅读:30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

星空巨影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