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人生多苦难,“但使愿无违”!

江忆北谈过去 2024-04-22 06:00:35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誉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与世无争;他寄情山水田园,隐居世外,留下一首首千古名作。他就是陶渊明。

你可知道?尽管陶渊明有着引以为傲的官宦家世背景,但他自身的生活可谓窘迫至极。命运并未因为他的才气和骨气多眷顾他一分,相反,坏运气总是伴随着他。与其说是他自身的努力成就了他,不如说是痛苦和坎坷成就了他这不朽的一生。

当你觉得人生不如意时,便可多读陶渊明。在他的作品中,你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领悟到有一种境界叫:人生多苦难,“但使愿无违”!

01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在江西九江西南边上,有一个如世外桃源般令人神往的好地方,名为柴桑。原本这里青山环绕,绿水长流,灵性十足,但因处于战乱不断的魏晋时期,陶渊明亲身经历了这个时代大多数人所经历过的水深火热。

眼见家乡的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陶渊明的内心一直都在苦苦挣扎,他多想像自己的曾祖父陶侃一样,在乱世之中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可现实又是如何对待他的呢?

《拟古》其八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20岁时,意气风发的陶渊明终于走出七里山,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游历。然而当他来到王羲之笔下名士汇聚、少长咸集的会稽,看到的却是一群在酒精和女色中忘乎所以的瘾君子。

他试图通过讲述自己的爱国壮志来触动对方,可换来的却是百般的羞辱和嘲笑。他口中收复中原的倡议,居然被认为是痴人说梦。

此时的陶渊明心灰意冷,他可以接受那些名士对他的轻蔑,却无法忍受他们的享乐和偏安,因为这样不仅对不起天下百姓,更对不起那些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战士们。

于是,寻不到同道之士的陶渊明重新回到七里山,带着家人回到世代居住的陶家园,从此,他决定独自面对苦难的人生,更加坚强、乐观地直面命运。

02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可是不出去上班,家里的日子只能越过越穷。为了生活,陶渊明不得不去做一点自己不喜欢的事,不得不去面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人。

29岁那年,陶渊明成为王羲之儿子王凝之身后的江州祭酒,这明明是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每当见到自己上司在道堂里披头散发,装神弄鬼,而将忠君报国、济世安民的为官重任抛之脑后时,陶渊明深感不堪。不久后,他便果断辞职。毕竟,他从来都不是一个愿意和王凝之这种人同流合污的人。

可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的固执和清高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原本,陶渊明也有一位每日操劳家务,帮忙照顾家人的结发妻子,然而,由于他常常借酒浇愁,不愿自拔,又不擅长种地,妻子因为劳累过度,加上长期营养不良,年纪轻轻便离世了。

这个从来没有享受过一天宽裕生活的女人,只陪伴了陶渊明不到十年的时间。而陶渊明,面对心爱之人的离世,纵然有千般不愿,却什么也阻止不了。

50岁时,陶渊明写下《责子》一诗自嘲。

《责子》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

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

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

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

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

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

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

在他笔下,自己的五个孩子都不擅学习,懒惰又愚笨,虽然为此有点发愁,但他却没有半点责备的意思,而是说“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既然天命如此,不如就随他去吧!

待晚年辞官归家,一场火灾烧毁了他们一家人仅有的房屋。那时的陶渊明一定会想:为何我放弃了曾经的追求回归田园,过着如此清苦的生活,却仍坎坷无数?苍天啊,你就不会对我好一点吗?

陶渊明这一生,无论是亲人爱人的离世,或是无比艰辛的生活,总有太过值得叹息的时刻。但在物质生活极度贫乏的情况下,他反而学会了寻找精神生活的满足。

在他的世界里,“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的人生态度,一直提醒着他要淡然处世,唯有如此,他才能最终成为那个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五柳先生”。

03

岂能为五斗米折腰!

陶渊明的诗文和气节闻名于世,但他一生的政绩并不显著。他最后一次做官,只当了80多天的彭泽县令,而让他一次又一次辞官归家的理由,只有一个,那便是他无法忍受政坛的污浊。

一直以来,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总是被人们津津乐道,但他挂印之后匆匆离去,这背后的心酸又有多少人知晓?

《晋书》中记载,公元405年,在陶渊明任职彭泽县令的第81天,负责考核官员政绩的监察官突然到来,想要借机索贿,否则栽赃陷害。

陶渊明于是愤然回答:“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之后,他脱下官服,解下官印,大步迈出县衙。

当他乘舟而去,决定从此再也不入仕途,有谁能看到他眼里饱含的无奈和苦楚?真正让他失望和生厌的,不是趋炎附势的小人,而是那个看不到半点光亮和希望的丑陋世界,那个不值得他为之奋斗的世界!

索性,他在彻底脱离官场之后,终于看透了生活,也看透了自己的心。他明白,如果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来荣华富贵,那大可不必。他最终选择了宁静的田园生活,即使那样的生活艰苦且清贫,却能给予他真正的灵魂的自由啊!

04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在陶渊明的诗中,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其实,他哪里是真的天生想归隐田园呢?只不过是被生活所迫罢了。与其在官场上讨好小人,追名逐利,不如顺从性情,彻底避世。

于是,陶渊明放弃了少年时的理想,过上了纵情山水、耕田饮酒的逍遥日子。走出了樊笼的束缚,那么在这片他向往的世界中,无论荣辱贵贱,即使最后在贫病交加中度过一生中最后的时光,也都是他的追求和坚持。至少,他能沉浸在苦中作乐的悠闲之中,得到精神上无与伦比的放松。

古往今来,无数人羡慕陶渊明,向往那种隐逸的生活。就连一生豁达的苏轼,也特别喜爱陶渊明,还告诉自己弟弟,他“独好渊明之诗”。

唯有陶渊明,他不求赫赫战功,又不慕权贵;固守清贫,却能苦中作乐。在逆境中不忘本真,在人生的大起大落之后,仍坚定地选择顺从本心,这正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

这世上有一种成功,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这一生,“但使愿无违”。如果不去做点自己喜欢的事,即使拥有再多,也无法得到真正的快乐和洒脱。无论现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不要抱怨也不要气馁,因为只要我们还活着,就还有选择,还有无限可能。

0 阅读:4

江忆北谈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