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里长了息肉,上厕所会有3个提示,别等到中晚期了才发现

实和评细致生活 2025-02-11 10:28:50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很多人每天都要上厕所,但并非所有人都会仔细观察自己的排便情况。其实,肠道的健康往往藏在马桶里,尤其是当肠道里长了息肉,身体早已悄悄发出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有察觉。

医生提醒,如果上厕所时出现这3个异常,务必高度警惕,别等到息肉恶变才后悔莫及!

肠息肉到底是什么?它和肠癌有什么关系?

肠息肉是一种肠道内壁异常增生的组织,就像肠道表面长出的“小肉疙瘩”。这种增生看似无害,但其中部分息肉具有恶变的潜力,特别是腺瘤性息肉,可能逐渐发展成肠癌。

数据显示,80%以上的结直肠癌,都是由息肉演变而来,只是这个过程可能持续5~10年,很多人在早期毫无察觉,等到症状明显时,往往已经进入中晚期。

上厕所时的3个提示,警惕肠息肉已经找上门

第一,便血或粪便颜色异常

正常的粪便颜色一般呈黄褐色,但如果经常出现鲜红色、暗红色,甚至黑色便便,就要提高警惕。这可能是息肉破裂出血,或者已经发展成肠癌,导致肠道黏膜受损、血液渗出。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血液附着在粪便表面,颜色鲜红,大概率是直肠或肛门附近的息肉;如果是暗红色甚至黑色,则可能是更深部位的息肉。

当然,痔疮也可能导致便血,但痔疮的血液通常在手纸上或者滴入马桶,而肠道息肉或肠癌的血液往往混在粪便里,伴随大便形状改变,这一点需要仔细辨别。

第二,大便变细,排便习惯发生改变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直径和肠道的通畅程度密切相关。

如果大便突然变细,像铅笔一样,又或者排便次数增加、时而腹泻、时而便秘,都可能是肠息肉增大,影响了肠道的正常蠕动,甚至已经部分堵塞肠腔。

如果息肉继续生长,肠道通道会越来越狭窄,粪便排出困难,久而久之可能导致肠梗阻,甚至剧烈腹痛、呕吐。

如果近期排便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务必尽早就医检查,切勿等到症状加重才重视。

第三,排便不净感,腹胀不适

健康的排便应该是通畅、顺滑的,但如果总感觉排便不干净,甚至排便后仍有腹胀、下腹部隐痛,这可能是息肉刺激肠道,导致肠道蠕动异常,让人产生持续的便意感,但却排不干净。

特别是反复腹胀、总有排便的冲动,但每次排出的量很少,或者有持续的下腹部隐痛、腹部闷胀感,吃完饭后更明显,这些都可能是肠道息肉增生的信号,甚至已经影响了消化功能。

哪些人容易长息肉?这几类人要特别小心

1.年龄超过45岁的人:研究显示,45岁以上的人群,肠息肉的发生率显著上升,特别是有家族史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2.长期高脂、高蛋白、低纤维饮食者:经常吃红肉、烧烤、腌制食品,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人,肠道环境更易紊乱,息肉发生率更高。

3.长期便秘或腹泻者:肠道蠕动异常,容易导致肠壁长期受刺激,增加息肉风险。

4.有肠癌或息肉家族史的人: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患过肠癌或息肉,建议提前筛查,风险比普通人更高。

5.长期熬夜、饮酒、吸烟者: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息肉甚至癌变的几率。

如何预防息肉,避免癌变?医生的5条建议

1.定期做肠镜检查,特别是40岁以上人群研究表明,定期肠镜检查可以降低60%以上的肠癌发生率。如果没有特殊风险,建议50岁开始筛查;如果家族有息肉或肠癌史,最好提前到40岁。

2.多吃膳食纤维,保持肠道通畅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有害物质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降低息肉形成的风险。

3.减少红肉、加工肉类摄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加工肉类(如香肠、培根)列为致癌物,长期大量摄入会增加肠癌风险。建议多吃鱼肉、禽肉,减少红肉摄入,避免过度加工食品。

4.保持良好作息,减少压力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会影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息肉发生率。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有助于维持肠道健康。

5.戒烟限酒,降低肠道刺激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肠道黏膜,酒精则会增加肠道炎症,长期饮酒吸烟的人,息肉和肠癌的风险都明显上升。

总结:肠道息肉不可忽视,发现异常尽早检查

许多人认为息肉只是“小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80%以上的肠癌都是从息肉发展而来,而早期的息肉往往没有明显症状,等到肠癌出现,已经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如果上厕所时发现便血、大便变细、排便习惯异常,或者长期有腹胀、腹痛等症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做肠镜检查,确保肠道健康无恙。

健康的身体从肠道开始,不要等到息肉恶变才后悔,提前预防,远离肠癌威胁!

参考资料:

《中国结直肠癌筛查指南》(中华医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报告》(WHO)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肠息肉演变为肠癌的临床研究

美国癌症协会(ACS):肠镜筛查的重要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肠道息肉的防治指南》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西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0 阅读:0
实和评细致生活

实和评细致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