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派出的全权代表李鸿章和李经方,在日本马关(今山口县下关市),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清政府之所以会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是因为清政府在甲午战争中,在军事上的失利,导致清朝的上层领导人物,产生了畏惧日本人的心理。
再加上慈禧太后对于国家的荣辱并不在意,她只考虑自己还能不能继续享福。所以在日本人的胁迫下,慈禧太后授意李鸿章和李经方为全权代表,与日本人签订了《马关条约》。
日本人从明治维新之后,就确定了对外侵略的政策。
日本人的侵略政策,是以侵略中国为主,然后征服亚洲,乃至于称霸世界。
而日本人侵略计划的第一步,是侵略中国台湾,然后再吞并朝鲜。
所以日本人有预谋的在1894年,发动了针对清朝的战争,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从1894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爆发开始,日本人为了这场战争,蓄谋已久。
然而在战争爆发后,清朝内部却出现了主战派与主和派两个派别。
主战派以光绪皇帝和户部尚书翁同龢为首,主和派以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为首。
慈禧太后在战争爆发的初期,也是主战的,但是后来有人建议要停止颐和园工程、停办点景,把省出来的钱用作军费。
慈禧太后一听,要把自己过60大寿的钱,拿去发展军队,她立马就不干了,慈禧太后非常生气的说:“今日令吾不欢者,吾亦将令彼终身不欢。”
人家日本人都已经明目张胆的与清朝开战了,慈禧太后竟然还想着自己的60大寿能不能过好。
她宁愿将钱拿去过生日,也不愿意拿去用作军费,有了慈禧太后这样的统治者,清朝在与日本人的战争中,就已经在气势上输了。
因为光绪皇帝主战,光绪皇帝的珍妃的堂哥他塔拉·志锐,也是主战派。
慈禧太后为了打击主战派,还故意找借口廷杖珍妃,将珍妃降为贵人。
慈禧太后为了能早日停止战争,自己好过60大寿,她比日本人还急着要议和。
然后李鸿章为了保存自己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实力,也主张向日本求和。
李鸿章训练的军队不是为了保家卫国的吗?在国家正需要他的军队的时候,李鸿章却想着避战求和,那么李鸿章训练军队的意义是什么?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李鸿章虽然求和,但是北洋水师官兵,在与日寇的战争中,大多数人都表现的非常英勇。
在与日寇的战斗中,北洋水师还出了民族英雄邓世昌。北洋水师覆没的时候,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不愿意受屈辱,更是服毒自尽。
其实当时日本的国力与清朝比起来,根本不如清朝,如果不是慈禧太后等人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急于求和,战争继续打下去,日本人也得不到多少好处。
因为甲午战争让日本的消耗巨大,日本人的负担也急速加重,在日本国内不少地方,还爆发了农民暴动,日本国内已经开始动荡不安。
况且日本人打的是侵略战争,清朝是自卫,在道义上,也比日本有优势。
当时日本人其实也想要早日结束战争,只是因为慈禧太后等人急于求和,再加上军事上的失利,让日本人占了上风,日本人以胜利者的姿态,迫使清朝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李鸿章去日本谈判的时候,被一个日本浪人刺伤。当时日本人还害怕李鸿章因此停止和谈,急忙派了最好的医生给他治疗。
在谈判期间,日本人截获了李鸿章发往北京的电报,将李鸿章的底牌全部的都掌握了。
日本人在知道清政府急于求和的状况下,对清朝进行威胁和讹诈,最后就搞出了一个《马关条约》。
因为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朝鲜和中国台湾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沦为了日本人的殖民地。
清政府给日本人赔偿了两亿两白银,再加上三千万两“赎辽费”等。
清政府赔偿的这些钱,已经是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了。
日本人在获得巨额赔款后,又开始大力发展军事,为后面的侵略战争,提供了更多的资源。
而清朝因为巨额的赔款,加剧了老百姓的负担,也为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埋下了隐患。
当年甲午战争爆发后,还有官员向慈禧太后建议迁都,与日本人打到底,但是慈禧太后,一心想着求和,让主和派占了上风,所以才会有了后面的《马关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