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三野名将,却一生不服粟裕,直到晚年都对上级有意见

历史在现 2024-10-21 14:25:15

1984年,北京的风轻抚着历史的尘埃,一代名将粟裕将军安详离世。在那庄重的追悼会上,一位沧桑的老者,泪水滑过脸庞,无声地诉说着无尽的哀思与痛惜。

宋时轮在解放战争中有过失,几近被毛主席撤职。粟裕对其格外宽容,重任委以,使其率第九兵团赴朝。然而,他始终心存芥蒂,晚年更是对粟裕挑剔指责,于困境中更显冷漠。

【一、部署失误,降级使用】

1947年初,粟裕将军率领华中野战军英勇北进,与山东野战军汇流成一股磅礴之力,两军融合后华丽转身,共同铸就了华东野战军的辉煌篇章。    

在毛主席的指导下,军事决策多由粟裕主导,陈毅以博大的胸怀放手让粟裕负责,而宋时轮则调整角色,转至前线执掌10纵司令员之职,虽非主力,但对其而言,更像是一次战场的挑战与锤炼。

在粟裕到来之前,宋时轮作为山东野战军参谋长,辅佐陈毅统领军事。粟裕突然空降,独掌大权,宋时轮地位变化,内心或有不平。然而,此时他们并无直接交流,矛盾尚未显露,只是内心波动。

宋时轮,黄埔五期杰出之士,他的起步远超粟裕,凭一己之力,独立领军,英勇踏上井冈之巅,书写了辉煌的篇章。    

毛主席幽默地评价道:“宋时轮可谓是一方之霸。”

井冈山地位显赫的领袖众多,如朱老总、陈毅、彭老总等人,他们带领队伍勇攀高峰,为革命事业立下赫赫战功。

八路军英勇东征,宋时轮身兼冀热辽军区司令重任。抗战胜利后,他又担任山东野战军参谋长,与陈毅并肩作战,为军事指挥贡献智慧与力量。

在1946年7月的末尾,陈毅将军与宋时轮率领着山东野战军开赴淮北地区,与刘邓部队携手作战,共同抵御敌人。    

宋时轮深思熟虑,决定先歼灭灵璧与泗县的桂系两团,随后果断发动迅猛攻势,直击津浦线,旨在截断敌军的生命线——交通运输,以确保战略胜利。

在战略抉择上,邓子恢、张鼎丞、张震等将领力主专攻蒋系,而非桂系。军委亦两度电令,强调稳中求胜,避免仓促交战,待敌军调动之际,于运动中歼灭其有生力量。

陈毅毅然采纳了少数智者的策略,他集结了山东的精锐8师、华中的骁勇9纵、山野的迅猛1纵以及谭希圣的勇猛7师,共同发起了对泗县的强力攻势。    

战局逆转,我军虽英勇奋战,却仍难敌白崇禧精锐之师。一失足成千古恨,五战皆墨,两淮失守,华中野战军被围困于重重困境之中,形势岌岌可危。

毛主席严词电令,拟调徐向前赴山东执掌大局,宋时轮降级纵队司令亦属公道。粟裕资历尚浅,宋时轮在华野作战会议上多次对其部署提出质疑,源于心中落差。

尽管与宋时轮有争执,粟裕始终保持谦逊和冷静,他从未将宋时轮的不敬放在心上,反而每次都以平和的心态,耐心地为宋时轮解答疑惑,彰显大将风范。    

几番交锋,粟裕的战术布局犹如鬼斧神工,令宋时轮不得不折服。正当他心中的疑虑逐渐消散,对粟裕的敬意日增时,却又意外掀起一阵波澜,令局势再添变数。

【二、粟裕初任华野】

战火硝烟中,宋时轮敏锐地捕捉到战局的微妙变化。随着战事的深入,他越发察觉到其中隐藏的动向,每一丝风吹草动都牵动着他的神经,预示着一场更大变革的来临。

粟裕偏好麾下老将如叶飞、陶勇、王必成,视他们为攻坚之利刃,置于要地。对于山东野战军则稍显疏离,至于他统率的10纵,则多被委以阻击、阵地之重任。

粟裕初至山东,面临的是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责任重大,不容有失。他深知每一步都需谨慎,稍有不慎,便可能功亏一篑,全局尽失。然而,这并非他之过,而是形势所迫。    

他毅然决定,用那支他深谙且绝对忠诚的老部队,来担当此重任。他们如同他的手足,默契无间,必将为他披荆斩棘,完成使命。

粟裕经数战深刻体会,山东军队将领,战场之上敢于挑战权威。华中野战军,脱胎于新四军,溯其源,为南方八省游击队之延续。而山东野战军,血脉纯正,源自八路军115师,乃我军精锐之精锐,嫡系中的佼佼者。

新四军于敌后长年坚守,浴血奋战于艰苦环境中,英勇无畏。他们的足迹遍布战场,历经风雨洗礼,始终坚守信念,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生存之道在于勇往直前,山东野战军因此敢于直面挑战,尽显英勇之姿。而我军嫡系主力,如正规军般稳健,不容有失,游击队或许敢于一试,但正规军必须慎之又慎。

粟裕指挥风格独具一格,常行险中求胜之道,如虎口拔牙般果敢。然而,其独特的指挥策略和作战方案在山东将领间并未获得广泛认同与支持。

山东野战军将领,风采各异,独具一格。他们个性鲜明,各领风骚,如同繁星点点,在军事舞台上熠熠生辉,共同谱写着英勇无畏的传奇篇章。    

陈士渠、王建安、许世友、张爱萍、韦国清,皆功勋赫赫、声望远播的宿将,个个性格刚毅,独树一帜,鲜少屈于人下,尽显英雄本色。

粟裕虽资历尚浅,长期游击于南方,红军时期虽为军团参谋长,但兵力常仅千余。直至抗战尾声,他才崭露头角。令长期游击将领统领正规主力,山东野战军将领们心中难免有所疑虑。    

粟裕虽新至,战功为凭,方能令猛将信服。面对陌生将领与部队,他深知战事非儿戏,故以信赖的老部队为依,确保万无一失,稳扎稳打以定乾坤。

【三、宋时轮耿耿于怀的四个原因】

对于宋时轮而言,粟裕的做法一直让他心存芥蒂。其症结在于,粟裕频繁地安排10纵执行阻击任务,这一选择实际上受到了陈毅的深远影响,使宋时轮对此颇感不解。    

阻击之战卓越无双,华野军中无出其右者。尽管伤亡惨重,大功难立,但宋时轮独具慧眼,深知攻坚部队日渐强大,而阻击则耗损兵力。他深感自己才华横溢,却屈于阻击之职,未能尽显其军事才华。

在1947年7月,当华野部队分兵外出,意图掩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际,宋时轮对粟裕的决策心存疑虑,误以为这是要他承受非议与风险,这也成为了他心中难以释怀的第二个原因。    

宋时轮肩负重任,需诱敌第5军与整编84师至梁山以北,确保刘邓大军南下无忧。然,临危之际,第5军巧施声东击西,宋时轮不慎中计。陈士渠急令,北渡黄河,破围而出,以保大军安危。

   

在渡河之际,十纵部队不幸遭遇敌军飞机的猛烈轰炸,造成了惨重的损失,其中包括1500余名英勇的官兵、4000名辛勤的随军民工,以及500多匹忠诚的骡马。

毛主席对于此次巨大损失深感痛心,他在电文中严肃指出,宋时轮因误判北渡而蒙受责难,直接受到主席点名批评,实为极大羞辱。原本遵循陈士渠的口头指令行动,却被误解为擅自行动,令人痛心疾首。

在模糊的叙述中,宋时轮误以为指令源自粟裕,自此,这段误解如刺在喉,使他无法释怀,疑虑在心头久久徘徊。

宋时轮在济南战役前夕,因粟裕的军事安排心生不满,当面顶撞,愤然离场。此事引起了毛主席的关注,他严厉指出宋时轮的行为严重失当,险些因此受到撤职查办的处罚。    

面对撤职的严令,幸得粟裕仗义执言,为他争取到了一线生机。然而,转为主攻的任务落到宋时轮肩头,他却心存疑虑,认为这不过是粟裕的权宜之计,意在削弱其锐气。

长津湖之战失误惨重,九兵团受严寒侵袭,伤亡惨重,司令宋时轮难辞其咎。战后,他仅获高级步兵学校校长之职,地位甚至不及诸多中将,这无疑是对其失误的严厉惩戒。

   

在权势显赫的粟裕总参谋长面前,宋时轮深感自身沉沦,昔日的老首长未能为他发声,亦无力扭转乾坤。这份失落与无奈,让他再次在心头为粟裕添上了一笔沉甸甸的账目。

粟裕,作为华野军事的核心,虽手握惩处宋时轮之权,却选择宽宏大量。淮海战役之际,他毅然将重任托付于宋时轮,让其指挥三纵队,承担徐东阻击的重任,展现了非凡的用人之道。

淮海战役后,宋时轮被提升为9兵团司令员,这背后离不开粟裕的推荐与帮助。

【四、不念恩情,落井下石】

1958年,粟裕因故离岗,周总理与叶剑英元帅力保,转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然而,宋时轮早到一年担任第一副院长,两人合作间,宋时轮对粟裕多有刁难,令粟裕处境艰难。

宋时轮身处风波之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些声音喧嚣着要求罢免他,企图将他的职位推翻。然而,即便面临重压,他仍坚韧不屈,坚守岗位。    

昔日战友宋时轮受质疑,粟裕不惧风险,果断扣留举报材料,力挺其清白。他坚信宋时轮无罪,并联络旧日同袍,共谋守护之策,展现深厚情谊与坚定信念。

尽管粟裕有所行动,但宋时轮并未被其打动。于是在1972年10月,宋时轮得以升任院长一职。

宋时轮倡导廉政,反对亲属涉政。然而,身体欠佳的粟裕却请妻子楚青协助撰写回忆录。此举引发宋时轮的不满,他即刻严令,杜绝干部亲属进入科学院,以维护公平与公正。    

他们之间的隔阂,终于在粟裕辞世之际得以化解。宋时轮在粟裕的追悼会上,深感遗憾与懊悔,那些过去的纠葛仿佛被时光洗涤,留下了深深的思念与哀痛。

深情地缅怀:“粟司令,一位胸怀似海的长者,他的恩情深重。每当我身处困境,他总是三次挺身而出,护我周全。这份恩情,我将铭记于心,永怀感激。”

铭记老首长的遗愿,宋时轮不懈奔走,只为粟裕平反。1987年,他坚定发声,在军委会议上力主恢复粟裕名誉。经多方努力,军委终承认1958年对粟裕的批评失当,正义得以昭雪。    

0 阅读:0

历史在现

简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所有拥有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