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山谷道人黄庭坚

夏小晋 2023-12-01 21:27:28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谥号文节,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书法家,是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

黄庭坚像

黄庭坚出身仕宦家庭,自幼受到文化艺术气氛的熏陶,他又有过人的天赋,五岁时就已背诵了《五经》。一天他问老师:“人们说《六经》,为什么我只读其中的《五经》呢?”老师回答:“《春秋》不值得读。”黄庭坚问:“既然叫做经典了,怎么能不读?”只用了十天,黄庭坚便将《春秋》全部背下来,没有一个字遗漏。

黄庭坚八岁,写了一首《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学习进步一日千里,十七岁时,随舅舅李常到淮南游学,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孙莘老。孙莘老非常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不仅热心传授知识,还把女儿兰溪女许配给他。后来兰溪女病故,庭坚续娶了诗人谢师厚的女儿。黄庭坚一生,终未离开诗。

黄庭坚参加过两次乡举,都考中头名。第二次乡试,要求以“野无遗贤”为题赋诗,主考官读到庭坚试诗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两句时,击节称赞说:“此人异日当以诗名扬四海!”1067年,黄庭坚以进士登第,授叶县尉。1072参加学官考试,又以优异成绩考中,任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

澄江一道月分明 ​(图片来源网络)

青年庭坚春风得意,踌躇满怀,写了大量抒发远大抱负的诗。1082年,黄庭坚在江西吉州太和县知县任上,公事之余,诗人常到快阁览胜,写下了著名七律《登快阁》。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

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我这个呆子办完公事,登上了快阁,于晚晴余辉中倚栏远眺。无数秋山,山上落叶飘零,浩渺的天空显得更加辽远阔大,澄净如玉的澄江在升起的新月映照下,显得更加空明澄澈。

知音不在,所以弄断琴朱弦,不复弹奏,只好把清樽美酒,聊以解忧了。真希望能坐上归船,吹弄着悠扬的长笛,回到那遥远的故乡——我的这颗心呵,早已和白鸥订好盟约了。

此诗用通俗口语娓娓道来,却又能构思奇妙,引人入境,极受后人称赏。黄庭坚作诗以学杜甫为宗旨,专意学其“拗句”;又提倡“无一字无来处”,讲求“点铁成金”、“夺胎换骨”,从而形成独具风格的“山谷体”。

黄庭坚曾讥笑王安石“点金成铁”,那么他的“点铁成金”又是怎么回事呢?“点铁成金”的说法是黄庭坚在写给其外甥洪刍的《答洪驹父书》中提出来的。黄庭坚在信中批评驹父读书少,多自创之语,缺乏古人的规矩绳墨,谆谆教诲他要多读古人的书,建议他熟读司马迁、韩愈的文章,熟悉儒家经典,这样才可以到达古人的境界。古人佳句陈言,“如灵丹一粒”,加入自己的文章,便“点铁成金也”。黄庭坚认为,写诗作文完全自创是很困难的,杜甫、韩愈的诗文所以精妙,不是由于他们的独创,而是由于他们能把前人名作的内涵灵活地化为己有。这就是点石成金。

黄庭坚有一首标题非常长的五言,比较了他和苏轼的诗,标题是:《子瞻诗句妙一世乃云效庭坚体盖退之戏效孟郊樊宗师之比以文滑稽耳恐后生不解故次韵道之子瞻送杨孟容诗云我家峨眉阴与子同一邦即此韵》。黄庭坚对苏轼的才学非常敬佩,虽然比苏小八岁,却以“苏门四学士”自居。苏轼写了《送杨孟容》诗,自称仿效黄庭坚的诗体。黄庭坚认为这是苏轼一时的戏笔,就好像当年韩愈在《答孟郊》、《酬樊宗师》等诗中,摹拟孟郊与樊宗师的风格一样。他怕后人误会为苏轼有意向他学习,特地写了这首诗来表白自己对苏轼才艺的倾倒,怕人不明了写诗的用意,再加上这长序作说明。诗的开头是:

我诗如曹郐,浅陋不成邦。

公如大国楚,吞五湖三江。

曹、郐都是西周分封的小诸侯国,当年公子季札到鲁国听乐观风,听到郐、曹的乐曲,都不屑加以评论。楚国则是当时南方新兴的大国,土地辽阔,物产丰富。黄庭坚谦逊地以曹、郐自比,赞美苏轼诗风如楚国那样气势宏伟,包罗万象。这首诗很能体现黄诗的特点:学识丰富,爱用典故,力求出奇,故作硬语。

黄庭坚本人,性格开朗,爱开玩笑。《复斋漫录》载,黄庭坚和翰林学士顾子敦一起办公,顾子敦是个大胖子,夏天中午喜欢袒腹睡午觉,黄庭坚就拿毛笔在顾肚皮上练字,顾醒了看见一肚皮的字哭笑不得,第二天就改为趴在桌案睡,醒来果然发现肚子上干干净净,十分高兴。晚上回到家里睡觉时脱掉衣服,他夫人盯着他的背发出惊叫,原来黄庭坚竟然在他背上写了一首小诗: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此诗为唐人韩琮所作)一时传为笑谈。

1 阅读: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