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回花下坐吹箫,银汉红墙入望遥。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缠绵思尽抽残茧,宛转心伤剥后蕉。
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
多么流丽、凄婉的诗句,是不是有点李商隐的味道?事实上,这是清代诗人黄景仁对李商隐《无题》诗的致敬之作,组诗名为《绮怀》。“绮”的本意是“有花纹的丝织品”,后来引申为“美丽”,此诗是这组“美丽情怀”系列诗的第十五首。
黄景仁像(图片来源网络)
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仲则,号鹿菲子,阳湖(今江苏常州市)人。出身于败落书香之家,为北宋诗人黄庭坚后裔,四岁丧父,依靠寡母抚养成人,聪明好学,九岁就能写出“江头一夜雨,楼上五更寒”的佳句。十六岁应童子试,在三千人中,考了第一名,第二年补博士弟子员。
黄景仕十九岁时,成婚娶赵氏。同年,和同乡洪亮吉在江阴旅途中相遇结交,随后他俩同以文学家邵齐焘为师,在常州龙城书院从学,想从科举方面寻找出路。但是在以八股文为规格的科举考试中,前后八次乡试,皆名落孙山。
1769年,老师邵齐焘去世后,他深感“益无有知之者,乃为浪游”,从此踏上坎坷不平的生活道路。
1771年,黄景仁离家到安徽学政朱筠手下当幕客,临行前与寡母告别,作《别老母》七绝一首,与孟郊《游子吟》相较而读,更觉凄楚:
搴帏别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图片来源网络)
黄景仁和洪亮吉同在朱筠幕中做事,二人白天上班,晚上洪呼呼大睡,景仕熬夜写诗,直写到漏尽天亮。中间每得一篇,就从床上唤起洪亮吉读看,搞得后者睡不好睡,烦不胜烦。
一日朱筠率众幕游太白楼,数十人皆一时名彦,黄景仁年纪最少。楼上开赛诗会,景仁白衣胜雪,颀长玉立,朗吟夕阳中,俯仰如神仙。作诗先成,众人读后皆搁笔。城中人争相传抄,顿时纸张价格上涨,留下太白楼纸贵的佳话。
《笥河先生偕宴太白楼醉中作歌》(节选)
青山对面客起舞,彼此青莲一抔土。若论七尺归蓬嵩,此楼作客山是主。
若论醉月来江滨,此楼作主山作宾。长星动摇若无色,未必常作人间魂。
身后苍凉尽如此,俯仰悲歌亦徒尔。杯底空余今古愁,眼前忽尽东南美。
高会题诗最上头,姓名未死重山丘。请将诗卷掷江水,定不与江东向流。
朱筠任满回京,黄景仁返回家乡,为生存而奔波。此时正值史书中所说的“康乾盛世”,黄景仁丝毫没有感受到盛世之光,相反,尽管他才华横溢,于学无所不窥,却出仕无路,从政无门,始终是个穷秀才,为生活四处碰壁,尝尽人间悲酸苦痛,使他在盛世中唱出了悲歌。
1773年除夕夜,诗人一人独处异乡,无处可去,目睹万家灯火,仰看夜空星稀,百感交集,写下著名的《癸巳除夕偶成》两首。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年年此夕费吟呻,儿女灯前窃笑频。
汝辈何知吾自悔,枉抛心力作诗人。
1776年,金川战事平定,乾隆帝东巡回京,黄景仁随各省士子去天津献诗,考取二等,授武英殿书签官。黄景仁随即委托洪亮吉把家乡仅有的半顷田、三椽屋卖掉,将家眷接到北京。但京都生活成本高昂,而诗人官卑俸薄,加上疾病缠身,全家生计陷于无法自拔的境地,只好在三十二岁时把家眷重新送回南方。
男儿在世,上不能回恩父母,下不能抚育妻儿,诗人自责愤激之中,作《杂感》诗如下: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图片来源网络)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居北京时,落落寡合,很少交友,即使仰慕他的人希望与他交善,和他熟悉后也都会逐渐疏远。只和洪亮吉保持着友谊,洪屡次规劝黄景仁,黄都毫不为意。生活特别艰难之时,还和唱戏的伶人混在一起,有时竟亲自上场,粉墨淋漓,登场歌哭,谑浪笑傲,旁若无人。
黄景仁贫困而名盛,诗作被誉为“才人之诗”。 陕西巡抚毕沅一日读到他的《都门秋思》,赞叹不已,说此诗价值千金,先寄五百金给黄景仁,为他加捐了县丞,在京中候选。《都门秋思》全文如下:
五剧车声隐若雷,北邙惟见冢千堆。
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寒甚更无修竹倚,愁多思买白杨栽。
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
1783年,黄景仁抱病在京,债主逼债甚紧,只好远赴西安投靠毕沅。行走到解州运城(今属山西),病重而逝。身边随带的衣物,都典当换医药用尽,只留下几篇零文断章。
好友洪亮吉闻讯借马疾驰千里,赶到解州,把黄景仁灵柩托运回家乡安葬。此后,黄景仁的遗稿整理,老母妻儿的安排、直至黄景仁子女的婚嫁,都由洪亮吉一手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