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子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元宇宙工作委员会启动《元宇宙 大空间 参考模型》等五项团体标准研制,标志着VR大空间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发展。这一事件既是市场需求的自然结果,也是技术、文化、政策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一
VR大空间爆发的主因与面临的困境
VR大空间的爆发是技术突破、政策红利、商业验证、场景创新与资本驱动的共振结果。
技术方面,通过UWB超宽带与激光雷达融合定位技术,系统已能够实现毫米级定位精度(误差<2mm),更精准的捕捉使用者细微动作;5G边缘计算技术将端到端延迟压至10ms以下,配合8K/120fps的云渲染画质,大大改善传统VR的眩晕问题,结合更加强量化的无线头显设备,使用者可以在百平米空间自由移动。
商业化方面,文化IP赋能能力已经展露无遗,三星堆、兵马俑、《山海经》等超级IP得以创新的深度开发,通过VR大空间实现文化“活态化”。并且诸多项目实现了显著的经济效益,验证大空间的高客单价与坪效优势。另外,周边产品、广告植入、企业合作等多元盈利模式更拓宽了盈利渠道。
政策上,早在202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就联合印发《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年)》,目标到2026年,三维化、虚实融合沉浸影音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新一代适人化虚拟现实终端产品不断丰富,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虚拟现实在经济社会重要行业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打造技术、产品、服务和应用共同繁荣的产业发展格局。
正是在多方催化下,资本疯狂涌入,文旅、教育、社交、娱乐……VR大空间正实现多行业的全面渗透,创新场景体验,打造千亿规模市场,成为重构数字经济的核心引擎。
但不容忽视的是,VR大空间的当下也存在规范化与生态建设的短板!
当前全球在大空间技术方案上有多种,设备接口、交互协议与数据格式等各不相同,技术的碎片化十分严重。大空间硬件品牌之间定制化开发成本高企,如何降低内容移植与硬件适配成本,考验着整个行业。
二
VR大空间市场的“及时雨”
《元宇宙 大空间 参考模型》等五项团体标准的研制,恰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方案。
标准中包含“元宇宙 大空间 参考模型”、“元宇宙 大空间 能力分级要求”、“元宇宙 多人行走虚拟现实大空间系统技术要求”等,内容涵盖大空间的功能与性能要求,场地规范、硬件规范、软件规范、内容规范、网络与通讯规范等,其带来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
一方面能够促进技术标准化,统一设备接口、交互协议与数据格式,打破产业链壁垒。另一方面能够提升内容质量,实现“粗放复制”到“精品化创作”的转变,强化叙事逻辑与交互深度。
此外,也有望升级商业模式,规范版权合作与收益分配机制,促进影视、游戏、文旅等领域的资源互通,加速规模化与全球化。
未来,随着标准落地与技术成熟,VR大空间无疑将更深更广的赋能产业,催生出更多新的发展方向。
3月21日,国家电影局“关于促进虚拟现实电影有序发展的通知”正是VR大空间实力的一次背书。
从探索期迈入爆发期,VR大空间已然实现了成长,如今技术创新与标准建设形成共振,一个虚实共生、万物互联的数字文明新形态正在加速成型。标准化不仅是行业规范,更是开启“虚实共生”时代的钥匙!
注: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