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良和他的“学术江湖”

海江疑难案件 2024-05-10 05:44:40

陈兴良,1957年3月生于浙江义乌,1981年1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获法学学士学位,同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学专业,硕士阶段师从王作富教授,博士阶段师从高铭暄教授。1997年入选国家教委首批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999年当选第二届“全国十大杰出中青年法学家”,2004年入选教育部文科首批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曾兼任中国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等职。现任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任 。陈兴良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哲学、刑法教义学和判例刑法学,至今出版专著逾20部,学术成果逾千万字。在陈兴良教授看来,“学术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每个人都只是一门学科所形成的知识链中的一个节点。”也正因此,陈兴良教授四十年如一日的将相当的精力投入刑法学术研究,构建着自己的“学术江湖”,也见证、参与着我国刑事法治的发展进程。

01

发文总量一览

目前,在知网以“陈兴良(北京大学)”为作者关键词进行检索可以发现,陈兴良教授总发文量400篇,其中学术期刊文献340篇,文献总下载量高达1200745。截止发文前,陈兴良教授2024年最新发布的文献数量共计5篇,其中,于1月5日发表于《法治研究》的《论未来刑法学的十大着力点》一文下载量已突破2400次。340篇期刊文献中,陈兴良教授被CSSCI、北大核心期刊收录的文献高达224篇。其中,《法学》一刊收录文章数量最多,高达31篇,《法学研究》次之,共25篇。在其余两个传统的“法学三大刊”中,陈教授的表现仍十分亮眼,分别在《中国法学》发文13篇,《中国社会科学》发文2篇,在“三大刊”发文共计40篇。

陈兴良教授各年度期刊发文数量趋势图

“从开始发表学术论文,到后来发表随笔等其他类型的作品,经历了一个逐渐的演变过程。”正如陈兴良教授所言,其发表的论文数量也经历了一个从少到多、逐年增加的过程。其中,1996年(14篇)、2005年(17篇)、2011年(15篇)、2013年(15篇)无疑是陈兴良教授的学术高峰期。1984年,陈兴良教授在《法学杂志》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论文——《论我国刑法中的间接正犯》。如今,整整四十年过去了,陈兴良教授早已年过花甲,但近五年来仍保持着每年至少五篇的学术论文产出,四十载如一日笔耕不辍的勤奋着实令人钦佩。

02

从刑法哲学到刑法教义学

自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后,陈兴良教授师从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接受了严格的注释刑法学专业训练。然而,陈教授早期就对哲学理论和哲学思想情有独钟,本科时期更是广泛涉猎了古今中外的大量哲学理论著作。也正因有着这样浓厚的哲学兴趣,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陈教授开始将学术视角拓展至刑法哲学研究,认为刑法条文背后蕴涵着深刻的法理,“应当把刑法学从对刑法条文的注释提升为对刑法法理的阐述”。秉承着这样的想法,陈兴良教授开始构建他的刑法哲学体系,历时近十年,先后完成了被称为“刑法哲学三部曲”的《刑法哲学》《刑法的人性基础》和《刑法的价值构造》三部著作的创作。《刑法哲学》是我国法学界第一部采用哲学方法研究部门法的著作,“三部曲”的完成不仅建立了陈兴良教授刑法学术研究的一个独特面向,更为我国的刑法理论研究探索出了另一条路径,也开辟了一方新天地。

陈兴良教授期刊发文主要主题分布图

通过陈兴良教授期刊发文主要主题分布图可以发现,以“刑法教义学”“法教义学”为主题的文章数量遥遥领先,共计19篇。而这些数据也让我们得以窥见陈教授从刑法哲学到刑法教义学的学术转向的轨迹。“1997年我国完成了一次大规模的刑法修订,从这时起,我将学术目光转向刑法条文本身。”1997年3月,陈兴良教授出版《刑法疏议》一书,标志着其研究志趣从刑法哲学向刑法解释学的回归,2001年,《本体刑法学》出版,成为了他从刑法哲学向刑法教义学学术转型的一个标志性成果。

陈兴良教授最新发表的10篇文章

在刊登于2005年第2期《法学研究》的《刑法教义学方法论》一文中,陈兴良教授发表了“刑法学可以分为不同的理论层次,既包括形而上的刑法哲学研究,又包括形而下的规范刑法学研究。在规范刑法学研究中,刑法教义学方法论之倡导十分必要”的观点,该文也因此成为了他倡导刑法教义学的宣示性作品。而通过上图我们可以发现,在陈兴良教授最新发表的10篇文章中,以刑法教义学为主要主题的文章高达7篇,虽近二十载光阴流逝,刑法教义学仍是陈兴良教授不曾放弃的研究方向。

03

那些不容错过的经典论文

陈兴良教授论文被引量TOP10

陈兴良教授论文下载量TOP10

陈兴良教授写就的经典之文颇多,而其中的“被引量TOP10”与“下载量TOP10”则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中的经典。通过对比两个表格可以发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研究》《形式解释论的再宣示》《虚拟财产的刑法属性及其保护路径》与《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4篇文章双双上榜,可谓必读经典。去除重复数据,对上榜的16篇文章所属刊物进行分析则可发现,发表在《法学研究》和《中国法学》上的文章数量最多,各3篇,发表在《现代法学》《中外法学》与《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上的文章数量次之,各2篇。总的来说,传统“法学三大刊”表现十分突出,共有6篇文章上榜,其中,双双上榜的4篇文章中有2篇发表在《中国法学》,1篇发表在《法学研究》。从文章内容上看,陈兴良教授的经典论文则彰显着他“以德日刑法知识取代以苏俄刑法学为底色的刑法知识所做的一种学术努力。”文章被引量第二名,刊登于《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的《社会危害性理论:一个反思性检讨》一文是陈兴良教授对深受苏俄影响的我国刑法学反思的开始。社会危害性是苏俄刑法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也是其刑法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我国刑法学继承了这一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四要件的犯罪构成体系。故而,对社会危害性理论的批判,成为了陈兴良教授“对苏俄刑法学的学术清算的切入口”。反思过往的同时,寻找新的刑法知识走向也尤为重要。对此,陈兴良教授认为我们应吸收德日刑法知识,建构我国的刑法教义学知识体系。这当中,“完成从苏俄的四要件到德日的三阶层的转变,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因此,我们也可以发现,TOP10榜单中《犯罪构成论:从四要件到三阶层一个学术史的考察》《从归因到归责:客观归责理论研究》《作为犯罪构成要件的罪量要素——立足于中国刑法的探讨》等文都离不开对犯罪构成问题的探讨,而种种这些也都标志着陈兴良教授推动刑法知识转型的学术努力。

有人曾这样概括陈兴良教授的学术作用,“竭力提升刑法学的理论品味,积极探索刑法学的出路,为克服刑法学的整体性表述危机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而这样的作用也奠定了陈教授在刑法学界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据以分析的原始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知网,统计与制作不易,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恳请大家包容指正。你还想走近哪位法学家的“学术江湖”呢?

0 阅读:0

海江疑难案件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