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377年前的少年作文试卷,看有多少“错别字”?看懂的都是人才

飞春探微 2022-06-28 00:53:30

一、

这是一个少年书生的考卷作文,不知你能否看得懂:

“曼周医伏曼周投,

谩话萎封谩面修。

鳗衍和三鳗衍累,

漫强钟异漫强绉。”

这又是曼周,又是漫话、鳗衍的,让人十分费解。

如果你一点点去分析,保证你什么也看不懂,什么意境也看不出来。

提醒一下,这诗作于377前的镇江岁试现场,本应该洋洋洒洒作八股文的那个生员,只在考卷上写了几句这样的诗,便扬长而去。

就是这个少年的诗,如果你能结合明末清初时代背景去读,一定会为之拍案叫绝。

他不是电影中的特工,却能隐藏如此高深巧妙——用同音字词写下了反清谐音诗,翻译过来就是:

“满洲衣服满洲头,

满面威风满面羞。

满眼河山满眼泪,

满腔忠义满腔仇。”

1654年,江南镇江这位少年生员,来应试目的不是为了及第,而是为了以应试明志,反抗清朝的剃发易服令!

好一个才华少年,满清、满洲、满面、满眼,皆用“曼、谩、漫、鳗”来替代,真乃匕首投枪,袖里藏刀!

好一个铁骨铮铮男儿,大明江山既颓,清军铁蹄踏来,剃发易服强推,一腔热血忠义无处洒,只好在考卷上愤然写诗以明志!

具体的时代背景是:

顺治二年六月初五,公元1645年的6月28日,即377年前的今天,清王朝第一个皇帝福临的摄政王,多尔衮,在清军占领了明朝首都南京20天后,悍然向全国颁布了剃发令。

所有被清军征服的地区,男人全部剪发留辫,一如清人,在头顶留一小撮长发,编成辫子,细如鼠尾,可从铜钱中穿过,所谓“金钱鼠尾”。

否则,格杀勿论。

此举激起全国人民的激烈反抗,酿惨剧无数,激抗议数年。

最终,这一不得民心而愚昧的政策,在历经十朝250多年后,遭时代抛弃、人民唾弃、历史遗弃,连着他的辫子和爱新觉罗的年号,一起跌入了历史深渊。

剃发令,一开始就是个可有可无的伪命题,它的推行,纯粹是自卑的惶恐,人为的臆断,愚昧的抉择。

关于这段历史,许多人都知道“留发不留头”的血腥政策,以及“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等历史惨剧。

不少人都耳熟能详。

在此,不再赘述,历史已经远去。

此文,飞春探微只想从几个侧面记述几件小事,来说说这个剃发令,在当年的实际执行情况。

史曰,“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是,在这一血腥政策之外,是有特殊情况的。

二、剃发令也有软的时候

首先,我们来看,剃头令从一开始诞生,就是有弹性的。

清军在入关前,每降服一个地方,就要求该地方的人民剃发,以示顺服。

从辽东人到蒙古人到朝鲜人,都深受剃头之苦,惨烈抗争,投鸭绿江或被杀者,不计其数。

1644年初,明朝统治土崩瓦解,清军趁机入关,与明争天下。

为了笼络人心,他们告诫士兵,进城一律秋毫无犯,“不屠人民,不焚庐舍,不掠财物”。

此举极大树立了清军形象,赢得百姓认可。

五月,李自成战败退出北京。

为了宣示统治权,摄政王多尔衮一进城,就迫不及待地和以往一样,对占领区宣布了剃发谕令,让投诚的军民官吏剃发,以示归降。

不料,在清军屁股还没有暖热的北京城,此令立即遭到人民的强烈反对,京畿地区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不少降将如吴三桂等,也反对,对清军的统治持观望态度,狐疑了起来。

多尔衮见状不妙,立即收回谕令,重发告示,曰:

“予前因归顺之民无所分别。故令其剃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天下臣民照旧束发,悉从其便。”

意思是,之前我的谕令,是为了区别顺民和逆贼,现在看来有违民意,也不是我的初衷,所以,以后大家就保留你们原来的发型吧,剃发不剃发,悉听尊便。

这告示明显是妥协,是为了安民心,目的是巩固未坐稳的政权。

结合其入关前的历史,“悉听尊便”,并非本愿。

三、铁血剃发令,竟出自汉人提议

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让汉民视头发如身体宝物,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但有人就是喜欢投机,为逐名利,不顾节操,谄媚得令人恶心。

孙之獬,明朝的进士,魏忠贤的阉党成员,在清军入关后,获授礼部右侍郎之职。

此人极其谄媚专营。

当时多尔衮没下剃发的强令。

但为讨满清欢心,孙之獬主动剃发留辫,穿满族服装,甚至令家人男女也全部剃发易装。

当时,大臣在上朝时分满汉两班,分列朝拜。

当孙出现时,大家皆为他的奇装异服感到惊诧,汉官尤其汗颜、鄙视。

入列时,孙尴尬了。

满官说他是汉人,不让他入满官队列。

而待他欲回汉班时,又遭汉班拒绝,说他是满人打扮。

一时间,这个二不像极其狼狈。

跪舔不成反遭辱,孙恼羞成怒,事后便向多尔衮上书,提议朝廷尽快加紧推行全国剃头令,曰:

“陛下平定中国,万事鼎新,而衣冠束发之制,独存汉旧,此乃陛下从中国,非中国从陛下也。”

多尔衮十分高兴,采纳了其议。

翌年6月,在攻占了明朝首都南京不久后,就悍然强硬推行了全国全民剃发令:

“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其过程,极其惨烈;

其出笼,极其卑劣。

四、躲避血腥剃发令的3个方式

剃发令的强硬推行,在全国,尤其江南地区,引发老百姓大规模、极强烈、尤悲壮、甚惨烈的抗争。

孙之獬在之后的抗清农民起义中,因招抚江西无功,被革职为民,不久就被抗清农民活捉,肢解而亡。

死前,他被老百姓全身遍刺针孔,插上毛发,以惩其献媚清廷。

孙之獬的悲剧,是血腥剃发令的一个侧影。

在推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过程中,死者无数。

然而,我们读历史会发现,凡是上面出的政策层面的东西,下面的人在应对时,都能找到对策。

200年过后,我们仍然可以从史料中,看到以下例外。

他们既不留清朝的辫子,也不为清军所杀,情况非常特殊,大概有三:

第一种、当和尚

这是一条最安全最有效最能安放气节的方式。

朱耷(dā),明末画家,号八大山人,顺治五年(1648年)迫于屠刀威逼而,选择了落发为僧。

抗清起义将领方以智,画家陈老莲,明朝王室的遗民们,不少都选择了这种方式,顺势应时,遁入空门。

第二、躲深山

这个适用于穷乡僻野,长期与世隔绝。

清初顺治年间,苏州昭文县一村落偏僻,一直不知道外界有什么变化,全村人很长时间都没有剃发。

后来,一个过路的商人发现,因告发有奖,遂通报了官府。

这个官府老爷有良心,一边派人稳住商人,酒肉招待,一边速度通知全村人,连夜剃发。

结果,官府人去了一看,全村男人都已经剃发了,也没有啥话说了,如此保全了一个村的性命。

历史上,啥时候都有小人,啥时候也都不乏好人。

三、不出门

明末无锡,有一个叫华凤超的人,是明朝低级官员,他心系明朝。

在1644年崇祯帝殉国,明朝灭亡后,他从此闭门不出,竟长达7年。

闭门不出,自然也没有剃发。不见外人,当然也无性命之忧。

不过,他最终还是倒霉了,倒霉还是因为卑劣的告发制度。

7年后,他的侄子结婚,他出席婚宴时,被人发现没有剃发,遂遭告发,终死惨刑。(完)

参考文献:

●《红楼梦成书传世之谜》,柯岚,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 2017.08

●《八大山人的生平及艺术》,邵仲武、赵文静,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2018.04

●《清代谏议制度研究》,梁娟娟, 博士论文,山东大学, 2009

●《论清初剃发令的内涵及实质》,陈文亮,《井冈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21年7月

0 阅读:5
飞春探微

飞春探微

大千世界,微微探幽,携诚而至,不亦说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