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裕建国后为何仕途不顺?陈赓直言:不受待见的两种性格他都占了

诺言的卿史录 2025-01-05 11:09:13

1955年,在新中国的授衔仪式中,粟裕身着戎装,身姿笔挺。

在众人的注视下,周总理拿着新中国大将军衔的命令状,亲自授予粟裕本人,这也代表着粟裕正式成为了一名开国大将。

一时间,现场掌声雷动,满堂喝彩,这可以说得上是粟裕人生中最高光的时刻。

他不仅获得了无比荣耀的地位,还成为了人民百姓口中争相传颂的开国大功臣。

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大将,却在授衔仪式结束后,他的人生之路却变得坎坷不平起来。

曾经身上的荣光渐渐褪色,仕途也变得飘摇起来,甚至还遭到了“批判”。

有人说,粟裕之所以出现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和他身上所具备的特质密不可分。

只要具备其中一个,那么都很难在政治舞台上站稳,而粟裕却恰恰这两种情况都占了。

如果对历史稍微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历史上像粟裕类似的历史人物实在是太多了。

可以说得上是浩如烟海,我们就好比拿韩信来说。

韩信可是为汉朝的成立立下汗马功劳的人。

他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一举占领了关中地区。

紧接着又以薄弱的兵力灭掉赵国、齐国等诸侯国,为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可让谁也没有预料到的是,就是这么一位被后人称之为“兵仙”的汉朝大将,在刘邦登基后没多久,就惨遭吕后的设计陷害,最终陨落于历史的长河中。

有人认为,刘邦原本是可以阻止这件事发生的,可他却放任吕后这么做,为什么?

因为四个字“功高盖主”,刘邦担心韩信的能力和地位威胁到自己,所以才坐视不管。

当然,韩信归韩信,粟裕归粟裕。

粟裕的情况明显和韩信是有区别的,粟裕也绝非韩信,但两人也有一些相同之处。

粟裕和韩信类似,都是在战争中独当一面的战将。

粟裕是资历最老的一批开国将领之一,早在南昌起义之前,他就已经是一名共产党员。

在南昌起义的时候,他是警卫队的一名班长,参与到了武装打响反动派第一枪的行列中。

南昌起义遭到敌人的残酷“围剿”后,粟裕又跟随工农红军来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在后来的反“围剿”战争中,他的指挥才能逐渐崭露头角,获得了上级领导的青睐,并被委以重任。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我党深切感到民族危亡时刻已经来临。

为了挽救中国,党中央决定北上抗日,而粟裕是抗日先遣队的参谋长,成为了第一批北上抗日的工农红军将领。

1936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后,粟裕继续率领人民军队辗转多地作战。

他在福建浙江一带创建了游击根据地,还多次挫败了国民党军“围剿”根据地的企图。

如果说这些还不够的话,那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粟裕可以称得上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在孟良崮战役中,国民党王牌部队74师仗着全副美式化装备浑然不把我军放在眼里,急切的想要寻求和我军进行决战。

哪怕是被我军围困在孟良崮山头,国民党74师依旧狂妄的认为,可以凭借着山头地形的优势阻击我军。

只要其他国民党援军赶到,就能兵合一处,消灭华东野战军主力。

但他们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的是,他们的对手是大名鼎鼎的粟裕将军,对于74师的战略企图,粟裕自然是心知肚明。

但粟裕同时也明白,想要全歼74师并不容易,既然决心这么做,就必须要快准狠。

否则等其他敌人援军赶到,华东野战军将陷入被动的局面。

粟裕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切断74师和外界的联系。

他派出6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占了垛庄,这是74师和外界联系的关键通道。

粟裕严令该方向的解放军阻止敌人的援军,其他方向的解放军则如潮水般向孟良崮发起进攻。

战斗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粟裕时刻关注着战场上的一举一动,不断调兵遣将,最终将74师覆灭在孟良崮上。

除了孟良崮战役外,粟裕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豫东战役等大型战役。

指挥华东野战军歼灭敌军超过两百万之众,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在大陆上的黑暗腐朽统治。

按照粟裕的功绩,他原本是可以成为开国元帅的,但粟裕却主动让衔,三次把元帅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毛主席得知,忍不住感叹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在新中国的建设工作中,我国也渐渐从战争的阴霾中恢复了元气。

粟裕作为一名将军,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能力,被安排到解放军总参谋部当总参谋长。

但谁也没有想到,在短短几年后的1958年,他的职务就被降了下来。

失去了总参谋长的职务不说,还被指责为“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对于批评,粟裕积极诚恳的做出了自我反思。

但真正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粟裕的内心始终都是为了国家,又怎么可能会和资产阶级扯上关系呢?

其实从粟裕的日常工作中我们就可以发现,问题的原因可能出自他个人性格方面。

首先粟裕战功赫赫自然就不用多说了,这点是毋庸置疑的,但战场和职场是有很大不同的。

战场的目标是要打赢敌人,而在政治舞台上,如何做到左右逢源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可恰恰相反,粟裕为人能力出色,同时又刚正不阿,他做事光明磊落。

在做决策和处理上级和同事间的关系上,他更多的是站在大立场上思考问题。

只要对方错了,他就不会讲太多的情面,如果自己错了,自己也会甘愿受罚。

粟裕的清正廉洁对于国家而言当然是大幸,但一些长期受到粟裕身上散发出光芒笼罩的人就不是这么想了。

他们会认为粟裕“不会做人”,不懂得人情世故。

就拿粟裕出访苏联这件事来说,他本意是想学习苏联的军队训练模式,可他似乎忘了自己是将领这层身份。

去苏联也没有跟上级领导请示,毛主席和周总理等人也并不知情,所以就导致后面闹出了一些不愉快。

也难怪后来陈赓将军会说道,粟裕什么都好,但就是能力太过于出色。

同时对上级和同事缺乏足够的尊重,这两点都占了,就很难让人不讨厌了。

也正因为个人矛盾的存在,粟裕的才能反而遭到了某些人的嫉妒。

他们从粟裕的工作中寻找蛛丝马迹,把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帽子扣在粟裕的头上。

面对不公,粟裕并没有因此而感到气馁。

他相信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祖国,身正不怕影子斜,是非对错,历史和人民会给出答案。

当然,粟裕的个人性格只是导致他官场失意的一个原因之一,除此之外,和当时的时代背景也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为当时西方正在全力围堵我国,加上中苏关系的变化,使得国内不少人都出现了精神上的高度紧张和敏感。

他们害怕资产阶级打入红色政权内部,所以对于阶级斗争这件事看得非常重要。

但无论如何,粟裕曾经立下的功绩都是无法抹灭的。

粟裕可能更适合的是战场,而在需要考验人性的政治舞台上,粟裕的失落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惋惜。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如今提起粟裕,几乎没有人会想到一些曾经对他的非议。

更多的都是想到他开国大将这一光荣称号,粟裕将永远活在中国人心中,与月同辉,与日长在。

参考资料:

1、中国军网 《壮哉粟裕:六次负伤、三辞元帅、戎马一生》

2、粟裕将军与“孟良崮战役”决策——《兰台内外》 2006年第3期57-59,63,共4页

1 阅读:31
诺言的卿史录

诺言的卿史录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