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山珍”只能长在深山里?南京溧水青锋村的118个大棚里,一簇簇羊肚菌正撑起村民的“共富梦”。三个月创收近千万、120户农户户均增收3.2万元——这份亮眼成绩单背后,藏着怎样的“科技种菌密码”?

从山区到平原:5G物联网让“菌中之王”安家南京溧水
羊肚菌,因形似羊肚得名,曾是云贵川山区的专属珍馐。如今,溧水青锋村的智能大棚里,技术人员轻点屏幕,5G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控温度、湿度:“10℃恒温、80%湿度,差0.5℃系统自动报警。”基地技术总监汤伟揭秘,正是这套“黑科技”,让娇贵的羊肚菌在平原扎了根。
更绝的是菌种“黑科技”:用稻壳秸秆替代传统基质,菌种活性提升30%,每亩产量突破500斤。2024年南京林深农业公司落地后,118个大棚首季便产出18万斤鲜菌,仅鲜菇销售就突破800万元,深加工的菌汤包、脆片更让附加值翻倍。

“家门口上班,年赚5万不算难”
“以前种水稻,一亩挣1000元;现在学种菌,大棚年分红4万!”村民王芳边采摘边算账。青锋村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企业包技术、包销售,村民可选择土地流转收租金、大棚务工拿薪金、入股合作分股金。目前,村里已培训出50多名“持证种菌人”,连75岁的李大爷都学会了手机控温。
村支书毛庆庆透露,下一步将打造“羊肚菌主题农旅区”:“游客能体验采摘,还能喝菌菇咖啡!”随着长三角订单暴涨,基地正筹建冷链物流中心,预计2025年总产值将突破2000万元。

溧水的“蘑菇致富经”,戳中乡村振兴两大关键点:
技术破壁:5G种菌证明,农业现代化不是大城市的专利,县域经济同样能玩转“高精尖”;
利益捆绑:“三金模式”(租金+薪金+股金)让企业、村集体、村民结成“共生体”,避免“富了老板、穷了老乡”。
眼下,全国多地掀起“羊肚菌种植热”,但溧水经验提醒我们:比起盲目跟风,不如先答好三问——技术能否本土化?市场是否可持续?农民如何深度参与?毕竟,只有让村民笑着数钱的项目,才是真正的好产业。
(数据来源:溧水发布、南京林深农业公司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