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国十大大将之一,许光达的名字虽不像其他将领那样家喻户晓,但他在中国革命和人民解放战争中的贡献不容忽视。值得注意的是许光达不光是唯一享受行政五级待遇的开国大将,还在1955年屡次提出降衔请求,却始终未获批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许光达受到如此特别的待遇?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许光达将军,1908年出生于湖南长沙的萝卜冲,他是家中五个孩子中的一员。家庭并不富裕,但父母始终坚持供他读书。他在7岁时获得大伯父的资助,进入了小学,之后凭借优异的成绩顺利升入高小。
1921年许光达考入了长沙师范学校,这时他开始接触到更多的社会思潮,并逐渐认同共产主义思想。学校里他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最终在组织的推荐下,进入黄埔军校第五期,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许光达一生中有一个深深的遗憾,那便是他未能及时赶上南昌起义,当年许光达接到前往南昌参加起义的命令,却晚了一步,错过了起义部队的关键时刻。他追随部队到了宁都,终于赶上战斗。在朱德的指挥下,他参与了三河坝战斗,为主力撤退掩护,但在战斗中严重受伤,无法继续随部队行进,错过了井冈山。
伤愈后许光达在敌人重重追捕下辗转广东、上海、南京等地,直到遇到廖运周才恢复了与党组织的联系。他在寿县从事兵运工作,期间曾回长沙探亲,却被叛徒举报。
幸得妻姐夫提前警告,他才得以逃脱。为躲避追捕,他在岳父的帮助下,暂时担任清河县警察局局长,但很快再次成为通缉目标。逃离长沙后许光达北上,最终在北平找到了党组织。在周总理的帮助下,他接受军事训练,随后加入贺龙部队,投身到湘鄂的激烈战斗中。
在1932年的鄂西战斗中,许光达指挥部队与国民党军激战。战斗中的一次误伤,使得他胸部中弹,距离心脏仅有10厘米。这一伤势对许光达来说,无异于死神的召唤。根据当时苏区简陋的医疗条件,这种伤势几乎无法治愈。许光达经历了三次手术,虽然医生尽了全力,但那颗子弹始终未能取出,伤情未见好转。最后,许光达被送往上海,接受更为专业的治疗。
在上海医院,许光达刚刚接受了治疗准备时,医院里突然闯进了一位穿着时髦的女性。她告诉医生,家中急事,许光达的手术必须暂停,随后便帮助许光达穿好衣服,扶他匆匆离开医院。此时医院外已被国民党特务团团包围,企图抓捕红军伤员。许光达刚刚离开,医院内另一位伤员未能及时转移,最终死于手术台上。原来这位“时髦女郎”并非普通患者,而是地下党的一名交通员,她提前得知了医院内的消息,迅速将许光达救出,避免了他被捕的命运。
上海的危险已无可避免,许光达在地下组织的帮助下,带着重伤辗转前往苏联。在苏联的疗养院中,许光达接受了更为专业的治疗,并开始为未来的革命事业做准备。他被安排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接受军事训练。
1947年8月许光达正指挥晋绥野战军第3纵队与敌激战时,突然传来一个坏消息——中共中央机关在乌龙铺、曹庄一带遭到国军刘勘的突然袭击。敌众我寡中央机关险象环生,若被俘或消灭,陕北的解放形势将岌岌可危。许光达果断决定带兵前去解围。
1947年10月,他参与了延清战役,凭借卓越的指挥才能,以少胜多,歼敌8000余人,并重创了国民党整编76师,活捉了敌军师长廖昂。1948年2月许光达再次带领部队转战宜瓦,短短8天时间便攻破宜川城,大败胡宗南主力。
在此战中许光达的敌人刘勘也未能幸免,最终自杀身亡。许光达的每一场战斗,几乎都改变了西北战局,为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无论是在陕北、华北,还是西北战场,均展现了过人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军事指挥能力。
战后许光达继续低调务实,始终扎根于军队建设。建国后,周总理曾亲自上门邀请许光达前往外交部工作,考虑到他曾在苏联留学,对国际局势具有深入了解,这项工作无疑是最适合他的。
面对周总理的邀请,许光达却作出了令人敬佩的选择——他果断拒绝了外交部的光鲜职位,坚持留在军队继续从事装甲兵的组建工作,甚至兼任了中国装甲兵学院院长,为军队培养了大量的军事人才。
1955年8月1日,在北京,国防部为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举办了一场盛大的宴会,邀请了诸多高级将领和外国友人参与。在这样一个光辉灿烂的夜晚,许光达作为时任装甲兵司令员,也是宴会的受邀嘉宾之一。
宴会期间,气氛热烈,觥筹交错之中,许光达却收到了一个令他心神不宁的消息。一位军委的知情人士悄悄告诉他,即将有一场重大的授衔仪式,而他被列为开国大将的候选人之一。这消息让许光达心情复杂,甚至在宴会结束后,他急匆匆地返回家中,独自一人深思。
回到家后家人见他神情郁闷,纷纷询问缘由。在家人的追问下,许光达透露了在宴会上得知的情况。原来在即将进行的大授衔中,他被提名为开国大将。这份荣誉,对任何军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肯定,许光达的家人对此感到无比欣喜,认为这是对他多年来努力与牺牲的最高赞誉。
许光达向来谦虚低调,深知自己虽然战功显赫,但与其他几位大将相比,自觉资历与功勋尚有差距。这份突如其来的荣誉让他感到不安,他担心自己无法承担这样重大的称号所带来的责任和期望。在深思熟虑之后,许光达决定向毛主席和军委写信,请求降低自己的军衔。
在信中,许光达谦虚地陈述了自己的考虑,表达了希望降衔的诚挚请求。这份申请书体现了他的高尚品格和深厚的自知之明。当毛主席看过许光达的申请书后,他露出了欣赏的微笑,对许光达的谦逊与自我反省给予了高度评价,称赞他是“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尽管如此毛主席还是决定不批准许光达的降衔申请,坚持授予他开国大将的军衔,认为这是对他长期服务与牺牲的适当肯定。
1969年5月16日,许光达拖着病重的身体,迎来了与亲人最后一次的告别。病床前,许延滨和曾正魁抱着刚满一岁的女儿雪青,走进病房。曾经那个威风凛凛的将军,如今已虚弱地倚靠在床头,苍白的面容和沉重的呼吸让许延滨的泪水不自觉地流了下来。
“这是雪青吧?”许光达艰难地开口,声音微弱却带着满满的父爱。“雪青,这是爷爷,叫爷爷!”许延滨的声音也带着些许哽咽。小女孩站在床前,看到这位陌生的老者显得有些害怕,紧紧抓住爸爸的衣服,目光躲闪。然而在父亲的鼓励下,她还是勇敢地开口:“爷,
听到孙女叫“爷爷”,许光达的眼里瞬间湿润,泪水默默滑落。这一刻父亲、爷爷的身份,让这位曾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将军,眼中充满了温情和柔软。许延滨轻轻拿出一个听诊器,放在父亲的喉部,试图检查他的病情。“爸爸,我给您听听病。”他轻声说道。
许光达勉强睁开眼,虚弱地说道:“务必转告周总理,我有话要和他说。”尽管生命已经走到尽头,许光达依旧不忘党中央,心中依旧牵挂着那些为革命奋斗的同志们。为了父亲的最后心愿,许延滨连夜写信给中央,请求安排周总理和父亲见面,然而天意弄人,在周总理未能赶到前,许光达便静静地走完了人生最后一程。
许光达去世的消息在6月4日传到北京的中南海。那天毛主席正在接待宾客,气氛轻松愉快,笑声不断。就在此时,秘书叶子龙匆匆走进,低声在毛主席耳边汇报了什么。毛主席的神情瞬间变得凝重,他沉默片刻,恢复了常态,继续应对宾客。
吃过午饭,毛主席送走了来客,火急火燎地召来叶子龙,问道:“什么时候的事?”“就在昨天。”叶子龙答道。毛主席听后低下头,点燃一支香烟,深深吸了一口,久久没有说话。最终,他颤抖的声音中传出了一句,“光达,我对不起你啊!”他一向乐观、坚强的面庞,此刻竟然浸透了泪水。毛主席顿了顿,问:“后事怎么处理?
叶子龙答道:“目前,许光达同志的骨灰安置问题还未解决。”这一问题涉及一些特殊原因,有人主张许光达葬入八宝山,但也有意见不同的声音。毛主席听后深吸了一口气,闭上双眼,坚定地说道:“许光达同志的骨灰,应该放到它应该放的地方,送入八宝山公墓。
许光达的去世震动了整个党和军队,他的骨灰安置问题也引起了争议。然而在毛主席的关照下,许光达的遗体终于安葬在八宝山公墓。毛主席对此的决定,彰显了对许光达作为开国大将的尊重,也象征着对这位“共产党人的明镜”深深的敬意。
20年后,在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战场上,许光达的儿子许延滨扛起了父亲曾经扛过的那杆旗帜。作为新时代的军人,许延滨肩负起祖国的重任,勇敢地走上前线,继续书写着父亲未竟的篇章,为国家贡献力量。
2004年,93岁的邹靖华去世,临终时他说:“遵照你父亲的心愿,不要大办葬礼,少请人,尤其是年纪大的人,不必太伤感。我留下2万块,一万交党费,一万用于你父亲百年诞辰时出书。”许延滨回忆道:“父亲一生清廉、正直,不与政治小人交往,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面对荣辱与生死,始终保持宽容与大度。
2008年,许光达百年诞辰时,家族后人写道:“我们将永远传承父亲的精神,珍惜荣誉,承担责任,清白做人,世代相传。”许光达虽然离世,但他坚守的信念和品行,永远铭刻在后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