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南京话是古代中国的官方普通话?1956年2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
说正题之前,先说一个搞笑的真实历史。
萨沙所在的南京,下辖一个高淳区,原来叫做高淳县。
这个高淳名气不大,却也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早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建城。
高淳距离南京市中心,大概有90公里,一个小时的车程。
既然相距不算远,又是南京下属的地区,大家理所当然的认为,高淳方言同南京话差不多的吧。
高淳话不但同南京话完全不同,也不同于附近任何一种方言,非常的独特。
一种说法是,高淳虽然地处渔民之乡,却颇为封闭,历史上同外界接触不多,自成体系。
这就形成了全国绝无仅有的高淳方言,只有高淳人才能听懂。
萨沙有个老同事是高淳人,工位就在我身边。我听他讲了十多年高淳话(他整天向家里打电话),结果到今天也一句都没听懂。
甚至你跟我说,他之前讲的都是日语,我也是相信的。
南京城区居民有个口头禅:“天不怕地不怕,就怕高淳人说鬼话!”
高淳话如此独特,抗战期间甚至成为了风语者。
日寇会窃听国军的无线电通讯,国家就征召了一些高淳人作为通讯员,利用高淳方言进行交流。日本人根本听不懂高淳话,即便能够窃听到全部内容也是白搭。
这不是段子,而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我的老同事告诉我,作为高淳的中年人,他们已经听不懂一些高淳老年人的部分方言。高淳话有一些其他地方没有的词汇,你如果没有熟练掌握,就听不懂了。
至于老同事的儿子,虽然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小时候只能粗浅的听懂部分高淳话。现在上了中学,已经多年没有接触过高淳方言,回到老家乡下就像在外国一样。
扯远了。
中国的方言,具有很大的差别。以往中国人不流动,即便相距几十公里,口音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别。不同地方的方言,差距可能比英语和法语都要大,完全听不懂。
这造成了很多沟通上的问题。
大名鼎鼎的陈景润,是福建福州人。他在大学毕业后,曾经在1953年被分配到北京第四中学担任老师。然而,没多久陈景润就被辞退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吗?
陈景润说话有浓重的口音,而这个学校又是北京赫赫有名的高干子弟学校,对老师的要求很高。
既然学生听不懂陈景润带有口音的授课,他自然无法留下做老师。陈景润的遭遇,在当年也是普遍现象。
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类似于普通话的东西,便于全国范围的口语沟通呢?
还真有。
从东晋开始,中国就有一种官话。
所谓官话,也就是官吏需要掌握的一种汉语腔调,便于在全国范围内的沟通。
东晋时期,北方被胡人占领,南朝首都设在南京。北方贵族被迫南迁,带来了他们的方言中原音(汴洛音)。然而本地人的口音是吴语,同中原音开始融合,形成了赫赫有名的金陵雅音,也称为南京雅音或者南京官话。
除了南京本地人说这种官话以外,官吏大多要学会这种语言,便于在全国范围的沟通。
从汉代开始,中国官场基本是异地为官,唯恐地方门阀豢养自己的政治势力,借此割据一方。
一个官员今天在南京做官,明年就调到福建,后年再调到安徽,也是寻常事。
官员尤其是他的幕僚班子只会方言,显然是难以做好官的,学会官话也就是必备的技能。
普通老百姓则没有必要去学,平时根本不出远门,用不上什么官话。
所谓的官话,类似于欧洲的拉丁语和法语,主要局限于上层或者知识界小圈子使用。
之后汉人的历朝历代,基本都沿用南京官话。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为了便于统治,国家出面制定了官话的标准,还是使用南京官话。
满族人建立清朝以后,最初也是采用南京官话。
但是,满清对于南京官话没有特殊的好感。加上北京旗人多不学无术,不愿意学习什么官话,反而练就了一口京片子,也就是北京方言。所谓的北京方言,是受到北方方言影响的一种官话的演变。北京方言的腔调同南京官话虽然有相似,也有明显的区别。
从清朝中期开始,北京方言慢慢取代南京官话,成为满清的官话,也就是北京官话。清末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北京官话定为国语。由此,北京官话成为了国语,也就是普通话。
即便如此,直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语仍然不普及,即便是高级官员和高级知识分子多操着方言。
金庸回忆,他在1943年重庆读书的时候,老师是很有名气的钱穆教授。钱穆水平虽高,可惜出生于江苏无锡乡下,口音非常重,学生们根本听不懂。
有意思的是,金庸虽是浙江海宁人,但海宁同无锡只是隔着一个太湖,同属吴语区,大体能够听得懂对方方言。
于是,上课的时候金庸就成为翻译,专门翻译钱穆的话。
1956年2月6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在《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定义普通话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实际上,将北京官话定为国语,也不是那么容易得。
在1955年10月15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一些专家认为使用北京官话作为普通话,是存在缺陷的。
北京官话已经没有了入声和尖团,在韵律和准确性上有损失,而南京官话仍然保留这两个特色,更为准确。
这次并非是什么投票选择,而是直接由教育部长张奚若做了题为《大力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的报告,代表只是提提意见罢了。换句话说,这是政府的命令,不是让专家来投票决定的。
不过,后来政府仍然参考专家的意见,对北京官话进行了一定的修正。当时认定保留90%的北京官话,其余10%需要修正。
一种说法是,1953年语言学专家特别跑到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采集了当地的方言。
经过研究后,专家认为这种方言音准分明,字正腔圆。由于没有儿化、省字、尾音等语言习惯,这是比较标准的北方方言,可以部分采纳。
于是,北京官话经过了这些修正,就成为了今天的普通话。
其实,普通话同北京话是不同的,区别还不小。
萨沙负责任的说,我大学有几个同学就是地道北京人,他们互相说的方言同普通话区别很大,腔调也不同,一些话根本就听不懂。
所以,北京话不是北京官话,更不是普通话,这不是一回事。
实际上,普通话的推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
在1999年,中国大陆可以使用普通话交流的人,只占总人口的53%。
到了2014年,仍然有约30%的老百姓无法使用普通话交流。
到了2022年,普通话的普及率为80%,也就是说仍然有20%的人不会说普通话。
其实,萨沙比较心疼的是各地方言的逐步消失。
就是上面提到的,方言活化石的高淳话已经慢慢消失了,南京话也差不多。
萨沙母亲说的是南京城南方言,这被认为是纯正的南京话,也是真正的南京方言。
可惜,母亲说的很多词汇,萨沙就不会说,因为平时根本用不到,也极少听到。
到了萨沙的下一代,对不起,已经说不出一段完整的南京话了。
最后送一些南京方言,都能看懂的就算是霸主级高手。
1. 南京人:昨天小丽的男朋友,随手就给她买了个几千块的包包,真是胎气!
2. 南京人:小丽不要生气,再等我十分钟,我马及就到了!
3. 南京人:小丽的男朋友做事情,真是莫滴事估的。
4. 南京人:你不要假嘛日鬼的,我全都知道了!
5. 南京人:刚见了几次面,你就要结婚了?我看你是兴的一头核子!
6. 南京人:这小伙子拉里拉瓜的,不过长的蛮帅!
7. 南京人:女孩的意思是看中你了,你还在这里呆不愣吃!
8. 南京人:这女孩什么都好,就是他舅舅邪头八郭,不好办啊!
9. 南京人:她舅舅和我总是不对箍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最后一句是最关键的:10. 南京人:六十多岁的女人还跑去整容,作逼捣怪的!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mygame
后来温州人也在打越南的时候当过风语者 汉语相对简单的语法结构和统一文字使得不同方言词汇语音不一样但是不存在欧洲语言那种根本障碍 毕竟在改开前没有全面普及义务教育,而普通话这种东西必须靠教育传播,其他欧洲国家的语言标准化也都是在义务教育普及后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