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杀死了无数越军的恐怖杀伤地雷:空中爆炸的解放军69式反步兵跳雷
五六十年代,解放军第一代的地雷是5大件,其中58式反坦克地雷,59式反步兵地雷,59式反步兵绊发地雷,都是山寨苏联地雷的产物。随后解放军仿造美制M18A1阔剑定向地雷,制造了66式反步兵定向地雷,弥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有意思的是,除了这4大件以外,还有一种大量使用的仿造美式地雷的产物,69式反步兵跳雷。听萨沙说一说吧。
反步兵跳雷的历史悠久,早在1935年德国就研发了S型地雷。
S型地雷外号叫做“弹跳贝蒂”,苏军则叫它“青蛙地雷”。
名字挺温和,甚至有些滑稽,实际上它却是一种非常恐怖的武器。
当时德国很需要一种威力强大的杀伤地雷,可以最大程度消灭敌人,而不是将敌人炸伤。
实战中,德国地雷设计师发现,任何一种传统地雷都有杀伤死角。
这些地雷必须埋在地下,爆炸以后因为地面的阻拦,弹片的发散受到局限,存在杀伤盲区。
只要距离地雷较远,尤其能够及时卧倒,步兵就有很大概率躲避杀伤。
相比起来,同等威力的炮弹,杀伤力就大于地雷。
这是因为炮弹是在空中爆炸,弹片散布的距离更远而且更为均匀。
那么,将炮弹和地雷结合起来,岂不是一种最大威力的地雷。
S型地雷就是这一理念的产物。
一旦S型地雷被触发,抛射药会弹到0.9米到1.5米的空中爆炸,弹片和钢珠乱飞。这种地雷的炸药只有180克,却能保证20米半径的致死杀伤范围,即便在半径100米内仍然可能致伤,威力不亚于一枚100毫米迫击炮弹。
空爆时弹片飞散均匀,杀伤范围内的敌军一个也逃不过,不存在什么攻击死角。
S型地雷是德军制式武器,前后生产了超过190万枚。盟军对S型地雷非常头疼,认为它大大阻碍了对德国的攻势。
有趣的是,美军大兵特别恐惧S型地雷。
在美军的口中,S型地雷的外号是“阉割神器”。被S型地雷杀伤,弹片多是弹到空中向下射去。关键在于,普通炮弹至少会在空中几米高度爆炸,杀伤士兵全身。
S型地雷一般只跳到1米左右,士兵下半身受到的伤害要大得多。
被炸士兵即便侥幸没死,腰腹部以下往往也会受到重伤。即便是强壮的双腿也会被炸断炸碎,更别说脆弱的小弟弟了。S型地雷有360枚钢珠和不少的金属弹片,只要1枚钢珠就可以让士兵成为太监。对于美国大兵来说,宁可双腿齐断,也不愿意失去命根子。
S型地雷有很多种引爆方式,有传统的踩踏爆炸,还可以制作成绊发地雷、拉发地雷等等。S型地雷非常成功,盟国自然也要迎头赶上。
早在1942年,美国就研发了M2跳雷,共有四个型号,其中三个型号在战时装备美军。
M2跳雷设计思维上和德国S型地雷大同小异,结构上则要简单的多,目的是便于大量生产。
搞笑的是,M2跳雷的抛射药竟然是一枚60毫米迫击炮弹。
一旦敌人踩中M2跳雷,它就会将一枚迫击炮弹,直接弹飞到2米高度,杀伤半径为15米。
这种设计便于制造地雷,只需要将炮弹改造一下就可以大量生产,毕竟是战时武器。
美军另一种制式跳雷,是M16型。这是美军对德国S型地雷研究后的产物,是一种大威力跳雷。
M16型重量高达近4公斤,装药就有500多克。地雷被触发后,圆柱形抛射药会被弹到1.2米距离爆炸,产生至少600多个碎片,杀伤半径高达50米。
二战后,美军大量使用这两种地雷,当然也有重量为1公斤的M26等其他跳雷。
尤其越南战争爆发后,美军主要是协助南越军队进行防御作战,更是大量部署地雷。
跳雷非常适合部署在混合雷区,增加雷区的杀伤性。
北越军队突破雷区攻打南越守军时,万一触碰到跳雷,就会导致一群官兵严重伤亡。普通地雷则没有这么大的杀伤力,只能炸断步兵一只脚。
一旦北越士兵大举攻击美军或者南越军队某个据点,跳雷就有非常大的作用,堪称地雷的霸主。
除了在阵地、军事基地外部署地雷,美军还将这种跳雷大量部署在北越游击队的活跃地区,比如密林中的道路、村庄的外围进行封锁和伏击。
一旦北越游击队经过这里,就很容易触雷导致严重伤亡。跳雷的威力巨大,而北越游击队的人数不会很多,往往一次爆炸就导致全队战斗力损失大半。
在吃了大亏后,北越将缴获的M16和M2跳雷作为礼物送给中国。
60年代,我国还没有任何一种跳雷。
美军跳雷的优秀战绩摆在眼前,中国自然也要仿造这种武器。
在1969年,解放军完成了69式反步兵跳雷的仿制工作。
69式跳雷同美制跳雷基本一致,只对抛射药进行了改造。它没有选择M2的迫击炮弹,也没有选择M16有预制破片的金属圆筒,而是使用铸铁弹体。
69式跳雷采用踩踏引爆和绊发引爆两种方式,说通俗点,就是踩了就炸和绊到线就炸。
敌人引爆69式后,69式会将抛射药弹飞到0.5米到2米高度,爆炸杀伤半径为11米。
军方对69式非常看好,很快开始批量生产,迅速装备了解放军部队,成为一种制式地雷。
在七八十年代的中越战争,69式被解放军大量使用,主要用于部署混合雷区。
事实证明,69式作为一种威力强大的杀伤地雷,很好的满足了实战需要。
如在1979年3月的柯来西南侧无名高地的防御战中,解放军8连依靠雷区对抗越军多次偷袭。
在全连阵地前,我军部署了132枚地雷。
除了常用的58式压发地雷、59式绊发地雷共57枚,还有高达75枚69式跳雷。
3月8日,越军连续出动排级别的部队,对无名高地进攻。
越军突入雷场以后,连续触发了多枚59式跳雷。地雷弹到空中爆炸,导致进攻越军伤亡累累,还没同解放军交火就死伤不少人。
越军眼见无法快速排除混合雷场,只能派士兵一边排雷一边前进,结果5次进攻全部失败。
跳雷杀伤了不少越军,导致后续进攻兵力不足,越南人最终只得狼狈撤退。
这种战例屡见不鲜,解放军大部分雷区都会部署大威力的69式地雷,作为杀伤人员的主要地雷。
我们再看看这个战例: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保卫边疆作战前夕,担负广西凭祥市北山方向作战任务的55军164师,进行了紧张的工程保障作业。
师下属的工兵接到命令,务必尽快完成前线后勤运输道路的修建工作。我军的抢修工作,引起了美目山和格守的越军关注,多次派出零星特工进行侦查。
我军分析情况,认为越军不可能坐视我们修好道路,一定会越境派遣大量特工,赶到我国境内破坏。我们不能等着挨打,必须做出应对。于是,师下令在越军特工可能渗透进入的我国边境要隘,秘密部署大量地雷。
接到命令后,工兵营1连派出6人,在师司令部工兵科副科长的带领下,开始秘密布雷工作。
在深夜,他们选择边境一个山沟布雷,这是越军跨境偷袭的必经之路。
在距离国境线仅有50米的地方,也是在越南守军眼皮下,我军部署了10枚地雷,其中2枚为69式跳雷。
2月11日,也就是布雷后的第三天,越军果然出动8名特工,带着几十枚爆炸物和地雷,潜入我国境内试图进行破坏。
刚刚进入这个山沟,当先的越军特工就踩中了69式跳雷。
跳雷的抛射药弹到空中爆炸,当场炸死2名越军特工,还有3人重伤(因为伤势很重,这3人先后死亡)。
这8名特工一下子死伤5人,剩下没受伤的3人吓得魂飞魄散,慌忙背负伤者,迅速逃回越南境内。
我军第二天一早赶赴现场,发现了2具越军尸体,还有自动步枪、手榴弹、地雷等武器。
越军是很顽强的,我军认为越南人前一天吃了亏,不可能不回来报仇。
于是,我们又在山沟增加了多枚跳雷。
第二天深夜,果然又有一批越军特工从同一路线进攻。即便他们非常小心,还是触发了一枚跳雷,当场又被炸死3人,伤者多人,只得仓皇退了回去,之后再也不敢从这里进攻。
利用跳雷的两次伏击,我军炸死8名越军特工,炸伤多人,仅仅缴获的地雷等爆炸物就有37个之多,也保证了筑路的顺利完成。
这个战例可以看到跳雷的巨大的威力,形同一枚迫击炮弹。
话说回来,跳雷对于敌我双方,都是很恐怖的武器。
越军也用跳雷来对付我们,其中一些就是当年中国援助给他们的69式跳雷。
对于我军官兵来说,只要越军的跳雷爆炸,必然会出现多名官兵伤亡。
下面这样的事,在战争期间频繁发生:
我军侦察兵开辟通道,休息之后,战士王华站起来背背囊,甩得动作稍大了点,挂了树枝,树枝连着绊线,一颗越军跳雷响了,一下子伤了七人,王华牺牲。
1985年1月15日,三团七连按照老山前线指挥部命令,攻打越军占据的968高地。
进攻前,解放军官兵潜伏在75号高地,距离968高地只有300多米,是一片开阔地。
越军知道解放军一定会从这里进攻,在这里埋设了大量地雷,密度高达每平方米8枚。
在进攻之前,我军工兵必须首先排雷。
然而越军也部署了混合雷区,这里除了压发和绊发地雷以外,还有不少跳雷。
工兵最畏惧跳雷,因为压发和绊发地雷只是炸伤士兵,跳雷则是直接要命。
而越军埋设跳雷,主要采用绊发方式。越南北部山区植被茂盛,很多茅草都有一米高,是埋设69式地雷的绝佳场所。
在阵地前的茅草和灌木中,往往部署长达数米的绊发线,解放军工兵极难发现。
工兵稍有不慎触发跳雷,立即会造成面杀伤,自己难保性命,还会殃及其他战友。
在老山轮战中,跳雷以及其他地雷的存在,导致排雷工兵伤亡率远高于其他兵种。
单单这次攻打968高地的战斗,七连和友邻部队就伤亡了多名工兵。
更要命的是,越军还阴险的将跳雷改造为诡雷。
67军199师596团工兵排的老兵,也回忆老山战役排雷的艰苦历程。
当时越军部署了大量地雷,其中就发现不少跳雷。
这种绊发的跳雷,普通的排雷方法是剪断绊发线,再拆除引信。
然而当最前面的工兵正准备剪断绊发线时,突然被排长紧急拦住了。
原来这是跳雷中的一种诡雷,外形同跳雷一样,排雷方式却正好相反。
这是一种松发跳雷,你剪断绊发线反而会引爆地雷。
如果工兵不细致观察,根本无法识别这些地雷。
越军部署这种诡雷,主要是为了警戒。他们知道解放军攻击之前必须排雷,一旦触发这种跳雷,就会引起越军的戒备。
这些混合地雷给工兵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他们花费1个多小时,才排除了少量地雷。最终花费了好几个晚上,冒着巨大的危险,才排除了800多枚地雷,仅仅开辟了700米道路。
如果不能有效的排除地雷,解放军进攻就会出现很大伤亡。
在41师123团进攻孟康地区三个高地时,因为地雷就伤亡了51人。126团在满镁战斗中,地雷伤亡高达总伤亡的20%。
69式跳雷诞生,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
不过,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相比越军使用的苏制和美制跳雷,69式跳雷性能有很大差距。
其一,69式跳雷一没采用杀伤钢珠,二没采用预制破片,仅仅采用铸铁弹体。这导致爆炸以后的弹片数量较少,仅有200多片,爆炸分布不均匀,杀伤力不足。相比美国苏联跳雷的20米以上杀伤半径,69式跳雷仅有11米;
其二,69式跳雷的结构颇为复杂,制造难度较大,不符合大量生产的要求;
其三,69式跳雷使用不方便,甚至不安全。
平时为了防止意外爆炸,必须将弹体、雷管、击发装置分开保存。使用时,需要首先装击发装置,再装入雷管,撤除保险装置,操作较为繁琐,花费很长时间。
69式没有专门的压发装置,也就是踩中即可爆炸。如果将69式设为压发爆炸,需要使用一个压板,具体方法是:要使用压板,将旋上击发机构的地雷放入雷坑中并在保险销上系上细绳引出雷坑外,将压板轻轻盖上。覆土伪装后,将保险销拉出。
这显然非常繁琐,相当不实用,不符合一线战场的需要。
总之,前线官兵对此有较大意见,认为69式的性能不足,还需要继续改进。
因为69式的种种缺陷,解放军在3年后仿造苏联跳雷研发了72式反步兵跳雷。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弓长日成
我堂哥1987年参加对越反击战时就是个工兵,不过没上前线,在靠近前线的仓库组装地雷。他跟我们说过,仓库前有几十个大坑,一坑一人,穿厚厚的防弹衣戴头盔,把后方运来的地雷配件一个一个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