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高人的帮忙,就能省去许多麻烦。王阳明为何能在贵州获得当地官吏的推荐?这个人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
这是一名叫西施的男子。
王阳明在四川通川州(今天四川省遂宁市船山区),就是他把王阳明从封闭的修文之地,带到贵阳去授课。
王阳明的任命,让他冒着极大的危险,可见古人的高傲。
西施的胆量
西元1509年,48岁的席书被任命为贵州的副都督(即目前负责教学的副总督)。
在明代,贵州十分偏僻,交通不便,文化程度极其低下,作为状元的席书来到贵州之后,一心要提高贵州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毛科调离贵州的时候,他的前一位老乡,也就是王阳明的老乡,曾大力地向王阳明举荐,期望能邀请他到贵阳去讲课。
席书对王阳明颇有好感,曾两次来到龙场,聆听王阳明的心之论,深感钦佩,于是便将他请至贵阳大学讲授。
然而,面对席书的热情,王阳明却没有立刻同意,他心中还有一些顾忌。
然而,对于席书的热情,王阳明却并未立刻同意,他心中还有一些顾忌。
一是因为王阳明是被贬黜的。
王阳明在招惹了大名鼎鼎的太监柳瑾后,被流放到贵州,所以,凡是提拔王阳明的人,都会与刘瑾作对。
席书久历于朝政,自然明白这里面的利益,若是为了扶持王阳明而与刘谨作对,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二是王阳明所说的“心”,不属于明代科举的范畴。
明代,官府衡量一个地区的文化程度,是以当地的科举考试为准。那时候,贵州没有多少人中过秀才,席书就任后,就想着贵州出一些状元。
王阳明没有讲解考核的事情,因为他不希望自己的良心,影响到这些弟子的未来。
席书没有理会王阳明的担忧,他亲率贵阳学生到了龙场,以老师的身份邀请他到贵阳,并且保证绝不插手王阳明的授课。
王阳明之所以能够在贵阳的学堂中推广“知行合一”,就是因为他的支持。
王阳明保举
王阳明在贵阳传道时,因常以徒弟的身分前往授课,从而使王阳明名声大震。
王阳明被降级后,他的下落和离开都是一个疑问。王阳明若是返回京城,刘谨会不会饶了他?王阳明若是在贵州任职,却找不到一个好的职位。
既不会浪费人才,也不会让王阳明继承他的心之道。席书和贵州许多大臣联手,力荐王阳明。
在明代,一位被降级的官员要恢复原来的身份,难度很大,而多位大臣推荐,则需要仔细斟酌。
也多亏了席书的帮忙,王阳明才能重新回到官场,成为江西庐陵县知府。
从此,王阳明在谈心的同时,也在工作中不断地进行着,做出了许多的奇迹。
例如,王阳明被朝廷委任南赣督军,在剿匪过程中,他运用“不动心”的心法,一举歼灭了所有的强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