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事变之后,瓦剌和鞑靼最后结局如何?为何后来逐渐消失了?
就在土木堡事变发生一年后,瓦剌的实际控制人也先宣称自己为大汗,然而,他仅仅称汗一年便在内斗中被杀。这个事件彻底改变了瓦剌和鞑靼的命运,并逐渐导致这两个草原政权的消失。那么,瓦剌和鞑靼这两个曾经强大的势力是如何走向衰落的呢?
也先的死亡,引发了草原上的持续内乱。瓦剌内部的争斗不断,这无疑让明朝有了喘息之机,也随着草原上的权力真空,各部族纷纷独立,再也难以形成统一的力量。而在土木堡事变前,瓦剌和鞑靼是如何崛起的,这段历史需要追溯到元朝的瓦解和明朝的北伐。
当年的元朝在成吉思汗的带领下,草原上的部族被统称为“黄金家族”,这脉系中的皇位血脉成为蒙古部族的共主。瓦剌和鞑靼只是多个部族中的两个主要分支,各自有着自己的领地和势力。瓦剌活跃在草原西部,临近西域,而鞑靼的领地则在草原东边。然而,随着明朝逐步消灭北元的势力,元顺帝逃回北方草原,各部族又逐渐分散开来。
土木堡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449年,当时的明英宗被也先俘虏,也先试图借此机会控制整个大明。然而,北京保卫战的失利让也先转而稳固他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他希望通过释放明英宗,达到搅乱明朝内部局势的目的。不料,这却成了他自己的催命符,也先的权位争夺引发了瓦剌内部的权力斗争,在也先死后不久,瓦剌的为了争夺首领之位,进行了一场残酷的内战。
而在也先称汗之前的时间,鞑靼一度吸引了草原各部族的注意力。鞑靼的崛起要归功于一位名为阿鲁台的蒙古大臣,他通过拥立黄金家族后裔并不断征战,试图重新统一草原。然而,他遇到了明朝的皇帝朱棣。朱棣几度亲征,将阿鲁台的势力不断削弱。而随着阿鲁台的衰落,瓦剌逐步崛起,马哈木及其子脱欢借机扩张领土,最终一度统一了草原上的各个部族。
在土木堡事变发生后的两年里,瓦剌部的各个小部族和大将开始内讧,这让瓦剌逐渐丧失了对草原的控制力。也先死后,草原上的瓦剌、鞑靼、兀良哈三卫等部族陷入混战,草原再次分裂。在这个漫长的内战时期,各个游牧部族不能形成足够的力量与明朝抗衡,草原上一片狼藉。
瓦剌部和鞑靼的最终衰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草原游牧民族内部结构的分散。相比中央集权的中华大地,草原上的权力结构极其松散,每个部族都拥有相当的独立性,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中央政权。这也使得任何一股强势力量的崛起与统治,都是短暂的,容易被内部纷争所破坏。
后来,在明朝的强大压力下,草原上多个部族一度靠拢瓦剌的领导人也先以及其继任者。然而,各自为政的部族首领之间的矛盾,使得这个联合体未能稳定。内外压力下,瓦剌、鞑靼等部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间来到17世纪初期,东北的努尔哈赤崛起,并逐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来的清朝。清朝的崛起不仅影响到中原大地,也彻底改变了草原的格局。许多草原部族逐渐被清朝所控制,成为其附庸或臣属。鞑靼的各个分支,如科尔沁部,逐步归入清朝版图。
在这种情况下,瓦剌和鞑靼逐渐消亡。瓦剌最终分裂为多个小部族,比如土尔扈特部远迁伏尔加河,又在清朝时办理东归。而准噶尔部在清朝初期的准噶尔汗国对抗清朝三代帝王的攻势终被消灭。鞑靼之名逐渐被历史淘汰,成为过去的回忆。
回首瓦剌和鞑靼的历史,不难发现,他们在各自的顶峰时刻都曾辉煌一时,但内战、分裂及外来压力使他们的崛起终究是昙花一现。而在清朝崛起之后,草原再次归于统一及大一统的中华体系中。#视界频道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