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黎明(一),项羽都死了,你还跟刘邦较个什么劲?

独立面壁人啊 2024-12-29 23:54:19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历史像一个吝啬的老人,它不愿意把完美给任何一个王朝,中国王朝历史有一个有趣的定律:凡是开国既完美的王朝都短命,反而是那些开国时磕磕绊绊的王朝能够走得更远。

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到他去世的十几年里,秦帝国皇权稳固,无权臣反叛,无功臣被杀,无后宫弄权,秦始皇上马的一系列大工程,虽然给民间带来了几乎不可承受的压力,但总体上取得成功,除此之外,秦帝国还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开疆拓土,但秦帝国的结局是二世而亡。

与秦相比,汉帝国的开局可不怎样,先是刘邦诛杀异姓王,后来吕后专权并屠杀刘姓子孙,再后来是功臣集团杀光吕氏全族,朝堂之上的权力斗争时不时就演变为残酷的流血与杀戮,但这样的汉帝国,其结局是递两朝,享受400年国祚。

秦速亡而汉长久,除那不可名状的天命之说外,权力结构与社会结构的速变与渐变给社会造成冲击的不同也是重要原因,秦汉就像后世王朝的老师一般,一正一反向后人展示治国之道:行稳方能致远。

大汉王朝将中华文明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明犯强汉,虽远必诛”成为了汉帝国留给后世中国人的民族记忆,但大汉王朝的开端并不美妙,一次次权力斗争导致的杀戮无休无止,强大的汉帝国即将启动,只是在这个启动的过程不断有人流血,故而汉初专题取名:血色黎明。

历史记忆

一般认为,汉初的权力斗争从刘邦开始诛杀第一个异姓王:燕王臧荼开始,到汉文帝刘恒登基开启文景之治结束,但事实上,在燕王臧荼之前,还有一个王被杀。

临江王共尉,一个没有多少存在感的王,他的国在项羽死后仍旧与刘邦为敌。

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史记高祖本纪》

之所以说临江王共尉的死不能归于刘邦诛杀异姓王的行列,主要是因为时间与方式都不一致。

诛杀异姓王是收回权力之举,是刘邦的主动行为,时间上是在刘邦统一之后。

而临江王共尉则是在刘邦刚刚称帝时就起兵反叛,注意,其他诸侯王并不反对刘邦称帝这件事,相反劝刘邦赶紧称帝的大有人在,但是临江王共尉与他们不同,他反对的是刘邦称帝这件事本身,而且打出的口号是替项羽报仇。

如此看来,共尉的反叛有着一种唐吉诃德式的荒诞,他在维护一个已经死去的人。

荒诞的事还没完,如果仔细去梳理共敖(共尉的父亲)这个人人生轨迹,便会发现,他的儿子在他死后去维护已经死去的项羽,这件事与另一个已经死去的人有关:那段纠缠不清的历史到这一刻才应该有个了结,它牵涉到秦汉交界时期那个最尴尬的“帝”,楚怀王(后来的义帝)熊心。

谁主沉浮?

如前文所说,所有的史书都只能算是第二历史,是史学家经过整理加工后呈现给后人的,在这个过程中,读者对历史人物的理解受史学家书写方式的影响很大。

“义帝”熊心就是个典型代表。

在项羽和刘邦的传记里,义帝熊心的形象无疑是项羽的傀儡,一个可有可无的可怜家伙,但真实的义帝熊心是否真的是一个毫无能量的可怜虫?魔鬼往往藏在细节里。

义帝熊心的结局,《项羽本纪》里说是项羽安排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将其杀死于江中,《黥布列传》则明确记载英布率军攻打义帝熊心,后来又追击熊心,将其杀死在江上。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史记项羽本纪》

乃阴令九江王布等行击之。其八月,布使将击义帝,追杀之郴县。

——《史记黥布列传》

如果两篇传记所说俱为实情,那么我们不难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楚地的四个王:西楚霸王项羽、临江王共敖、衡山王吴芮和九江王英布竟然都参与到了杀死义帝熊心的活动中,况且义帝熊心也并非引颈就戮,英布是去攻打义帝,而非直接杀掉。

一个能让包括西楚霸王项羽在内的楚地四王全部行动起来的人,真的只是一个傀儡吗?

楚地风云

这里需要简单梳理一下秦末大乱时,楚地各势力之间的关系。

秦末大乱时期,楚地是妥妥的反秦急先锋,其反秦热情是其他五国所不能比拟的,楚地各反秦势力之间的关系大致是这样的:

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第一个扛起反秦大旗,秦在楚地的统治在数月之内瞬间崩溃,楚地反秦势力无数,出于抱团取暖的需求,在陈胜占领陈地站稳脚跟后,这些势力大多愿意向陈胜靠拢,因此,陈胜势力的规模在短短数月内从900人膨胀到恐怖的40余万。

由于反秦起义意外顺利,陈胜集团制定的战略是一鼓作气西进灭秦,至于其他秦国统治区,陈胜集团不求完全由自己控制,只要也有起义军来恶心秦帝国,让秦帝国无法力量这里的资源对付陈胜即可。

陈胜起义后约4个月,项梁项羽叔侄在会稽郡起兵,会稽郡比陈胜的核心控制区更靠东,既所谓江东地区,项梁在会稽郡经略多年,一起兵就拉起了一支实力强悍的队伍,核心是日后随项羽打天下的八千江东子弟兵,并收拢了周边郡县数万起义军。

这里说一下收编和被收编起义军的大致关系,如果双方势力悬殊,如数万人规模的项梁势力收编那种几百人的小起义军,后者就直接并入项梁势力,小起义军的领导者彻底失去自主权,成为项梁手下的一名将领。

但如果双方实力差距没那么大,如万人以上的英布、吴芮集团加入数万人的项梁集团,英布、吴芮等人就会保留相当的自主权。

这种军阀间的兼并模式影响了整个秦末汉初的政治格局。

陈胜和项梁这两支楚地最大的起义军由于势力范围不同,暂时没有火拼,但是如果陈胜不死,这两支起义军的结局一定是自相残杀,因为两者口号相似,且都有稳固的势力范围和班底,是一定要争出个大小王的。

陈胜和项梁两支起义军之间的潜在矛盾因陈胜的死而最终没有爆发,陈胜死后,项梁成了楚地起义军的绝对主力,为了获得更强的合法性以便迅速壮大以抗秦,项梁拥立了楚怀王熊槐的孙子熊心为楚王,并大肆收拢陈胜旧部和楚地其他反秦势力。

就这样,项梁迅速填补了陈胜死后的楚地权力真空,且由于吸取了陈胜的教训,项梁集团的靠谱程度还要在陈胜集团之上。

谁主沉浮?

项梁在时,这一集团虽然内部成份复杂,但是还得以项梁为绝对核心,但随着项梁死于章邯之手,这一集团内部的权力结构面临激烈重组。

让我们看看项梁死后楚国集团内部的势力构成吧:楚怀王是名义首领,这一集团内部的势力主要包括:以项羽的为首的项梁老班底;英布、刘邦、共敖等半独立势力;以及吕臣等原陈胜部下。

由于失去了项梁这个绝对核心,楚怀王借机在这些势力间玩制衡,希望成为楚国的真正统治者,他的做法很简单,拉拢集团内部的其他势力,打压继承项梁的项羽。

楚怀王撤回彭城后开始了分兵灭秦计划,我们印象中的灭秦楚军是向北的项羽和向西的刘邦,其实还有一路,就是共敖率领的向南阳方向发展的楚军。

共敖,在《史记》中没有单独列传,他的经历散在于刘邦和项羽的传记中,项梁死后,共敖被楚怀王拜为上柱国,

“敖”在楚地是一个常用的名字,但“共”这个姓氏并不常见,共敖的身份是楚地一路起义军的首领,因为“共”这个姓氏不常见,有人认为共敖其实不是真名,而是一个起义军联盟的共主的代称,这个起义军联盟后来归入到楚怀王帐下,共敖的这个特殊身份,注定了他的悲剧结局,这点下文要重点讲。

一开始,楚怀王对项羽的压制是十分成功的,三路伐秦军中,项羽没有资格统领任何一路,只能跟在楚怀王的心腹宋义身边当个副将。

但可惜的是,楚怀王的这个制衡游戏在巨鹿玩脱了,宋义在作壁上观的时候过于放松,以至于忘了他带的这支军队以前是项梁的,而他的侄子项羽做梦都想收回权力。

项羽称宋义谋反直接兵变杀了他,所谓谋反不过是托辞,谁让你宋义带的是人家项梁的兵,还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去防备他那个虎视眈眈的侄子项羽呢?

项羽夺了宋义的兵权,在巨鹿大败秦军后,权力格局再次发生巨变。

项羽携巨鹿大胜之威,已经可以裹挟诸侯联军,秦亡后,这40万诸侯联军是当时天下最强的战力,任何人想与之对抗都注定要被碾个粉碎。

但是项羽知道,这40万诸侯联军并不真正属于他,只有在项羽满足他们的利益时候,这些人才会支持项羽。

原本的主封人楚怀王被一脚踢开,项羽自己主持了这场天下分封,于是楚地格局再次改变。

集体叛乱

项羽将楚地分为四份,自己拿走最大的西楚,其余三分给了九江王英布、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

这三人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原起义军的领导者,吴芮和共敖完全就是独立军阀,英布虽然与项羽的联系比较密切,但依旧不似季布、钟离昧这些直接隶属于项羽的将领,而是半独立军阀性质。

项羽如此分封目的很明确,拉拢这些独立势力支持自己反对义帝。

从结果上看,项羽对楚地的处理还算成功,至少在义帝这个问题上,项羽成功架空了他的所有权力,并且以承认英布、吴芮、共敖三人王爵的巨大利益,换对方最终杀掉义帝。

但是项羽的分封在拉拢了英布、吴芮和共敖三人的同时,也结结实实地得罪了一个人:汉王刘邦。

事实上,项羽分封并不是当时唯一的分封,还有怀王之约这一分封形式,在这种分封形式中,刘邦得到的可是关中平原这一富庶之地。

一个人认同哪种分封方式,完全取决于哪种方式对他更有利,所以刘邦一定不会认同项羽分封的合法性,他认同的是怀王分封。

日后刘邦还定三秦时打出的口号就是拿回怀王分给我的土地,这一口号与讨伐项羽为义帝报仇一起出现更是在合法性上为刘邦加了大分。

好,现在让我们简单总计一下,由于利益划分问题,楚地走出的五路诸侯分成了两派:

一派以项羽为主,英布、吴芮、共敖为辅,由于利益一致,他们背叛了义帝。

刘邦是另一派,或者说刘邦与义帝熊心是一派,由于利益一致,刘邦始终在捍卫着义帝熊心的权威。

项羽希望通过利益绑定,将英布、吴芮和共敖绑在自己的战车上,为此他还让上述三王以杀掉义帝的方式来纳投名状,项羽算准了开头,却没能算准结尾,其他三王确实帮助他除掉了义帝,但是义帝的死不但没有成为捆绑以上三王的枷锁,还帮助他们冲出了项羽的牢笼,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

权力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如果权力的来源消失,权力自己对自己负责。

大失控

项羽是西楚霸王,就算是霸王,也是王,以王封王,本身合法性就不高,况且当时还有一个名义上的“帝”,熊心虽然是个没有实权的义帝,但是名义上他有着更崇高的地位,当项羽拥有绝对力量时,确实可以让包括义帝在内的所有人臣服于自己,但是合法性的问题依旧没能解决。

项羽无法提供更高的合法性背书,所以他只能选择将能提供更高合法性背书的义帝杀掉,在这个过程中,项羽与他分封的那三个王利益是一致的。

但是,项羽与其他三王联盟随着义帝被杀而自动瓦解了,因为能够剥夺英布等三王的更高权力背书消失了,如今的三王与项羽一样,都是自己封地上的主宰,都只对自己负责,他们之后帮不帮项羽取决于项羽还能不能满足他们的利益。

后来田荣于齐反起事,项羽命英布率军征讨,英布只是象征性地派了5000兵随项羽出征。刘邦派的说客随何在见到英布时直接挑明:什么忠于项王都是说辞,你英布现在跟在项羽屁股后边不过是因为项羽比较强罢了。

义帝死了,项羽、英布、吴芮和共敖四人的身份被重置了,日后的楚汉相争,楚地三王可以选择重新站队。

后来刘项相争,英布第一个叛楚归汉,上文提到的说客随何告诉英布,项羽伐齐时你英布出工不出力,如果让项羽站稳脚跟他是绝对不会放过你的,随何的威逼利诱下,英布果断选择背叛项羽。

项羽的布局,随着英布的背叛而彻底失控,本来就算外部势力打得人仰马翻,楚地还是他项羽的大后方,英布一叛,项羽的大后方没了,而刘邦拿下关中获得稳定后方后,刘项之间的形势便发生了逆转。

楚地三王中的另外两个,衡山王吴芮和临江王共敖是妥妥的土皇帝,吴芮在对中央集权有着某种执念的秦帝国统治时期都能成为土皇帝,足见其在当地能量之大。

在刘项站队问题上,吴芮和共敖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吴芮稳坐钓鱼台看戏,当天下归汉已成定局,他果断选择归附刘邦。

但共敖却选择了支持项羽,一方面是当时项羽确实强,但这背后还有另一层原因,他共敖是第一个被项羽拉拢,第一个背叛义帝的人。

义帝和项羽都曾极力拉拢共敖,义帝让他当上柱国,亲自率领一路军队攻秦,而项羽给出的筹码更诱人,直接是一个有实权的临江王。

共敖最后放弃了义帝的上柱国,而选择了项羽的临江王,并在其后参与了杀死义帝的勾当。

对于要拿义帝合法性做文章的刘邦来说,他共敖就是妥妥的乱臣贼子。

合法性问题

现在这里我们要试着去讨论一下中国历史上重要问题:合法性重要吗?

你说它重要,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观念似乎一直就存在于中国人的脑海里,你说它不重要,所有人打下天下后都为自己寻找合法性,那些只任军事而不重视合法性问题的军阀,即便一时得了政权,最后的下场也大多不太好。

对于想长期掌握政权的人来说,合法性无疑是重要的,其重要程度甚至可以排在第二,第一是生存。

刘邦称帝时,给自己找的合法性其一是虚无缥缈的天命所归,其二就是我刘邦一直是义帝的忠臣,我干掉了乱臣贼子项羽,为义帝报了仇,我是继承义帝的正牌继承人。

项羽死后,刘邦是按照义帝封项羽的鲁公的规格为项羽下葬,刘邦如此做就像要向天下传递一个信号,所谓项羽分封并不合法,合法的是楚怀王的分封,项羽也就不是什么西楚霸王,而只是一个楚怀王册封的鲁公。

这便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刘邦如此重视正统性,他为什么会放过同样背叛了义帝的英布和吴芮。

还记得之前所说的合法性重要性排序吗?合法性当然很重要,但是与生存相比,它还是得往后靠一靠。

刘邦项羽对峙时,处于劣势的刘邦也顾不上什么合法性问题了,能够成功拉拢英布,可能让战场形势发生逆转,不能成功拉拢英布,让英布站在项羽那一边,可能刘邦军在几个月内就被打崩了。

刘邦拉拢英布也算是给其他诸侯做了示范,只要原因归顺,以前的事都可以既往不咎,但是既往不咎得有一个前提,就是刘邦得有对手,只有项羽存在,刘邦才有拉拢其他诸侯的需要,项羽一死,刘邦便无需再像其他诸侯们展示自己的宽容,在这时,临江王共敖的便不再是一个需要拉拢的对象,而是一个背叛义帝的乱臣贼子,一个始终支持项羽的稳固派。

干掉共敖(共尉),刘邦不但能够获得合法性上的加分,还可以帮助他树立自己的权威,当临江王共尉猛回头,竟发现自己的处境尴尬到只剩被刘邦杀掉立威一个作用,于是,他发动了那场不可能成功的反叛。

临江王共敖共尉父子最终为自己站错队,且明知站错队仍不及时纠正而付出了惨痛代价,人不能与时代潮流对抗。

共敖共尉父子选择了项羽,也就选择了那种相对落后的社会组织形式,他们注定会失败。

随着临江王共尉被刘邦所杀,再也没有哪个王能够对刘邦这个皇帝形成威胁,随着他的死,那种以王封王,所有王名义上平等的时代一去不返,至高无上的皇权将在其后的2000多年里主宰中国历史。

共尉的死宛如与旧时代的无声告别,即便很多人没有做好准备,新时代的脚步仍旧不可阻挡,欢迎来到帝国时代。

……下篇文章开始正式写刘邦诛杀异姓王了,刘邦为何要从燕王臧荼开始?刘邦对于独立领兵的韩信做了那些防范?多势力并存时,如何确定那个势力更危险?下篇文章告诉你。

0 阅读:11
独立面壁人啊

独立面壁人啊

不忘历史,不蹈覆辙,欲言不止,为所应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