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闭幕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美国政府俄乌问题特使基思·凯洛格直言,欧洲参与乌克兰问题谈判并不现实。同样,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也在17日表示,不会允许欧洲参与俄乌问题的谈判。
这不禁让人想起美国前国务卿布林肯的名言:“在国际体系中,你若不坐在餐桌上,就会出现在菜单上。”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美国政府偏爱零和博弈的惯性思维。
作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欧洲在这场俄乌冲突中不仅未能坐上和平谈判的餐桌,反而成为了美俄双方博弈的牺牲品,被一同端上了餐桌。
美俄双方拒绝欧洲参与谈判,主要是出于维护各自国家利益的考量。俄罗斯担心欧洲参与会使其在谈判中受到美国影响,陷入不利地位;而美国则希望通过与俄罗斯的直接谈判,更直接地实现战略目标,削弱俄罗斯影响力,加强其在欧洲和全球的地位。
然而,这种排斥欧洲的做法不仅让欧洲各国感到不满,也让欧洲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岌岌可危。
欧洲国家与乌克兰有着紧密的历史、文化和经济联系,冲突爆发以来,他们承受了最多的战争溢出效应。他们希望能在谈判中发挥更大作用,以维护自身利益和地区稳定,但美俄双方的强硬立场却让他们陷入被动和无奈。
在这种国际角力中,国家的硬实力,尤其是军事实力,成为了博弈的底气和力量来源。然而,长期以来依赖美国提供军事保护的欧洲,以及国防、能源等行业被美国扼住命脉的欧洲,显然没有让美俄妥协退让的实力。
对于新一届美国政府而言,由美国前任政府策动的俄乌冲突如今只差一个和平的收尾。这既是为了兑现竞选承诺,也是为了打击犹太民主党的生意和势力。
至于国内军工复合体的损失,特朗普政府已有应对方案——让欧洲将国防预算从每年GDP的2%提高到5%,其中3%的差额足以抚平军工复合体的不满。
若特朗普真的实现了俄乌和平,那他无疑将成为诺贝尔和平奖的热门人选。鉴于他对诺贝尔和平奖的渴求,他怎会允许欧洲横插一脚,分走他缔造和平的贡献?
在欧美俄三角关系中,最让我疑惑的是,为何偌大的欧洲没有一个领导人能看懂俄乌冲突的本质——明指俄国,实指欧洲?或许,他们并非看不懂,而是出于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和政治考量,选择了继续跟随美国。因此,欧洲目前的境遇纯属咎由自取。
面对这种被端上餐桌的困境,欧洲各国是时候重新审视自己跟随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国际立场了。这不仅是对欧洲各国政治智慧的考验,更是对欧洲未来命运的抉择。
毕竟,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欧洲各国只有更加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地位和利益,才能在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