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一位武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和郭子仪齐名!

情怀历史如风 2024-10-01 14:14:38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人,契丹族。李光弼是唐朝中期的著名武将,他足智多谋,治军严整,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为平定安史之乱作出了巨大贡献。

具体来说,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李光弼经郭子仪推荐而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东出井陉,参与平定安史叛军。李光弼就职河北采访使后,奉诏率领五千朔方军会同郭子仪所部,自井陉东进,收复被叛军攻占的常山郡(今河北正定)。

至德元载(756年),唐肃宗李亨即位,唐玄宗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至德二载(757年)正月,叛军史思明、蔡希德等发兵十万进攻太原,并企图占领太原后,由北道夺取灵武。当时李光弼手中只有不满万人的弱卒,不过,他一面防御固守,一面守中有攻,成功击毙大量叛军。

此时,叛军内讧,安庆绪杀害了父亲安禄山,自立为帝,史思明退兵范阳,留驻的蔡希德等人疲惫不堪。同年二月,李光弼率敢死队向叛军发动进攻,斩首七万余级,缴获大批军械。太原之战取得完全胜利。对此,在不少历史学者看来,太原之战的胜利为后来收复两京奠定了基础,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乾元二年(759年)正月,史思明在魏州自称大圣燕王。同年三月,李光弼等人与史思明交战。正在僵持的时候,突然大风突起,吹沙拔木,天地晦暗,唐军与叛军都大惊,各弃兵仗、辎重,分向南、北方面溃退。战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到郭子仪身上。同年七月,唐肃宗剥夺郭子仪的兵权,命李光弼接替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元帅。

乾元二年(759年)九月,史思明集结重兵南下,分兵四路,企图围攻汴州。汴州陷落后,史思明挟胜西攻郑州。同年十月,史思明进攻河阳三城,李光弼先设计诱得史思明所部良马千余匹。接着又用木杆铁叉叉住史思明在黄河上的火船攻势,并设计招降了叛军骁将李日越、高庭晖。

在李光弼的指挥下,唐军击败史思明率领的叛军,斩首一万余级,生擒八千余人在。在此基础上,河阳之战再次表现了李光弼杰出的军事才能,此战的胜利牵制了史思明主力军,保障了潼关和长安的安全。

上元元年(760年)正月,考虑到李光弼的战功,唐肃宗加授他为太尉兼中书令。上元二年(761年),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杀死,这无疑加快了安史之乱的结束进程。宝应元年(762年),李光弼进封为临淮郡王。旋即派兵收复许州,斩得叛军首级一千余级,擒获叛将二十二人。

广德元年(763年)正月,史朝义走投无路,自杀身亡。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平息,李光弼因为指挥唐军歼灭叛军有生力量,为平息内乱立了头功,《新唐书》称赞李光弼在平息安史之乱中,“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不过,非常可惜的是,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劳盖世,但是却遭到宦官鱼朝恩、程元振的嫉妒和陷害。起初,李光弼治军严整,先谋后战,能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名震天下。凡是他下的命令,诸将不敢不服。

后来,因为遭到了宦官的陷害,李光弼在徐州不敢入朝,部将田神功等人对他的敬畏态度大有变化。在此基础上,李光弼因而很不得志,忧郁成疾,提前派衙将孙珍向朝廷进呈遗表,自述遗志。

广德二年七月十四日(764年8月15日),李光弼在徐州病逝,终年五十七岁。对于这位名将的去世,唐代宗深表惋惜,为其辍朝三日,追赠太保,谥号“武穆”。“武”和“穆”都是中国古代谥法常用字。《汲冢周书》称:“威彊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諡法》称:“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在李光弼之后,岳父也曾获得“武穆”这一谥号。

0 阅读:39

情怀历史如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