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国军少将唐伯寅接受策反,加入江南地下第四军担任副军长;之后又参加了程潜等人发起的和平自救运动,还参加了长沙起义,是湖南解放的功臣。然而在三年后,这位走上人民道路的国军少将,却遭到了枪决。
唐伯寅出生于湖南湘潭一户贫苦农家,为了生计,唐伯寅当过佃工、学徒、伙夫,对于旧社会对底层人民的压迫和剥削深有体会。1918年,唐伯寅加入湘军,由此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
由于表现出色,唐伯寅入伍之后晋升飞快,短短四年的时间,就从士兵被提拔为连长。1922年,时任湘军总司令的赵恒惕决定恢复湖南陆军讲武堂,唐伯寅成为讲武堂恢复之后的第一期学员。
从讲武堂毕业之后,唐伯寅一直在何健部任职,之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在抗战爆发前夕,唐伯寅已经升任旅长。
1937年8月,日本以租界和黄浦江中的日舰为基地,对上海发动大规模进攻,战斗一触即发。唐伯寅奉命率部参加淞沪会战,面对日军的疯狂进攻,唐伯寅率部顽强抵抗,在上海整整死守了一个多月,没有轻易让日军突破防线。
在之后的武汉会战中,唐伯寅率部在庐山一线与日军作战,利用庐山的地理优势,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挫败了日军的作战计划。
武汉会战结束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为了打通粤汉铁路,将华北、华中和华南战场连通,彻底摧毁中国军民的抗战意志,将目光投向了中南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长沙。
1939年,第一次长沙会战开始,冈村宁次指挥10万余日军向长沙三路进攻,结果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被迫退回原阵地。次年,12万日军奔袭突破了中国军队的防线,直逼长沙,中国军队再度将其打回了原防地。
在这两次会战中,时任第十九师师长的唐伯寅身先士卒,亲自带领将士们冲向战场的最前线,与敌人展开激烈的战斗,为会战的胜利和保卫湖南地区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上高会战、浙赣会战、常德会战等重大战役中,唐伯寅也屡立战功,被国民党政府授予四等云麾勋章。
1946年,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发动了全面内战。唐伯寅不愿和同胞在战场上兵戎相见,因此主动退役回到了湖南老家。湖南解放前夕,在中共地下党员的争取下,唐伯寅选择站在人民的一边,并被任命为江南地下第四军副军长。
利用自己在湘军中的影响力,唐伯寅积极策反旧部,让更多的人走上人民的道路。湖南和平解放之后,唐伯寅担任解放军第二十一兵团高参,参与了剿匪行动,为稳定社会秩序做了大量的工作。
令人遗憾的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镇反运动中,由于曾经的国民党背景,以及参加过围剿红军的经历,唐伯寅被错划为“反革命分子”,1952年,唐伯寅被捕并遭到枪决,终年55岁。
1983年,湘潭县人民法院为唐伯寅恢复了名誉,唐伯寅起义人员的身份得到承认,他在湖南和平解放中所做出的贡献,也得到了组织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