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摊取消了,房价看起来低了,大家欢呼了一声,可问题来了,所有的“好处”背后,掩盖的是更深一层的灰色利益链。说到底,取消公摊就是个数字游戏,让房价看起来便宜了一点点,实际结果却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你以为是为了你们这些购房者着想?别逗了。根本上,这只不过是一场伪改革,是为了“救市”和“稳盘”而做的一场噱头罢了。
从去年开始,几座城市纷纷宣布“取消公摊”。说得好听是为了给购房者减轻负担,让大家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到底买了多少面积。看起来挺有道理的,毕竟大多数买房的人都想知道,花的钱是不是都花在了“实打实”的面积上。可细细一想,这真的能解决问题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去年我朋友小王买了一套房,开发商宣传得头头是道,说是“取消了公摊,买的全是实用面积”。她兴冲冲地去看房,发现房价的单价并没有因为取消公摊而降低多少。她当时就傻眼了。原本开发商用公摊面积来“平摊”成本,现在取消了公摊,房价竟然照样不降反升,开发商笑得合不拢嘴。大家都知道,房价一路飙升的关键之一,正是通过“公摊”将一些空白空间算进总价里。而如今这个“取消公摊”只是换了个计算方式,房价反而更“好看”了。这么一操作,买家都成了冤大头,没人能真正享受到价格的实惠。
再说一个朋友李女士的故事,她原本打算买二手房,房子报价很高,接着又听说“取消公摊”这一消息,她也就放心大胆地去看。结果,开发商说得口若悬河:“公摊面积已取消,房价有优惠,您看,这套房比之前那几套便宜了不少!”李女士觉得自己捡了个便宜,但没想到,房价是便宜了点,物业费却变得更加高了。原来,为了避免物业公司亏损,他们的收费标准按建筑面积重新计算,不仅暖气费上涨了,连小区的维护费都按大面积标准收取。李女士气得要死,她原以为“取消公摊”会让生活费用降下来,没想到只是“换汤不换药”罢了。
取消公摊背后的核心逻辑其实并没有什么创新。即使你取消了公摊,房本上依然要列出建筑面积,而那些按面积收费的项目,物业公司、暖气公司、垃圾处理公司等,依然会按建筑面积来计算费用。如果真的是为了让购房者受益,那为什么不直接让开发商在售房时明示实际套内面积,而不是通过这种“数字游戏”来搅乱市场呢?
房价的虚高,原本是通过公摊面积来做数字平衡,取消了公摊,也不过是改变了统计口径,让数字显得更加美丽罢了。更糟糕的是,政府在执行这个政策时,并没有考虑到背后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二手房的交易如何处理?如果没有了公摊,这些房子的交易定价标准又该如何确定?或者,按照新的计算方式,过户时如何处理这些额外的面积数据?问题一堆,却没有有效的配套措施来解决。
这场“取消公摊”的改革,表面上看似是为购房者争取了更多权益,但实质上是为了让房价看起来更“宜人”,给不景气的房地产市场打上一剂强心针。所有这一切的背后,政府想要的并不是减轻购房者的负担,而是通过“调整数据”来稳定市场,避免房价下跌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对于真正需要实质性减负的购房者来说,这种“数字游戏”无非是换了个花样,让他们依然成为了被割韭菜的对象。
如果政府真心为民着想,那早该在十年前就开始推动更透明、更公开的销售政策,早该让购房者能清楚地看到每一分钱花到哪里去了,而不是等到房地产市场遇冷,才来一波“短期暴击”。所以说,这个“取消公摊”的方案不过是一个缓解市场压力的噱头,带来的变化远不如大家想象的那么美好,至多只是让人眼前一亮,实则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购房者的实际问题。
结果,我们只能看着“取消公摊”的政策一波波落地,心中却早已知道,这场“数字洗牌”背后的利益博弈,远没有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