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先辈,东台地名的红色传承

芊芊有爱江苏 2024-06-03 20:48:57

东台是具有光荣传统的革命老区,早在1925年共产党人就在这里开展革命活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粟裕、陈丕显、黄克诚、张爱萍、钟期光、叶飞、王必成、陶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策马挥戈、决胜千里,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足迹。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新时期中,东台先后有2300多名英雄儿女(包括部分客籍烈士)为国捐躯,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地名多达30多个以及各类遗址、遗居、纪念碑、陵园等。为更好的缅怀先辈,发扬红色文化,笔者进行了不完全统计,整理分类,遥望那段抛头颅、洒热血的激情岁月。

一、烈士陵园

目前,我市有县级烈士陵园一家,即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此外,全市还有11个镇级烈士陵园,即新街镇烈士陵园、许河镇烈士陵园、许河镇四仓烈士陵园、溱东镇烈士陵园、梁垛镇烈士陵园、头灶镇烈士陵园、弶港镇蹲门烈士陵园、时堰镇后港烈士陵园、唐洋镇烈士陵园、五烈镇烈士陵园、新曹农场烈士陵园;4处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即朱廉贻烈士纪念碑、马广山烈士纪念碑、海丰烈士纪念碑、新四军机械所。

东台市三仓烈士陵园

三仓,作为当时苏中抗日根据地的基本区和敌我争夺的战略要点,每一寸红色的土地都见证了共产党人为人民求解放、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1945年春,为纪念抗日战争中在东台、大丰及南通所属地区为国捐躯的革命烈士,苏中四分区军民在三仓九丘墩建立“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亭”(五角亭),亭内正中立“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纪念碑”,碑文由苏中四分区司令员张震东、政委卢胜、政治部主任符确坚、专员梁灵光共同署名。1980年地方政府以“烈士亭”为基础扩建三仓烈士陵园,1982年被江苏省人民政府确定为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曾经在这里战斗、生活4年之久的粟裕将军欣然题写“东台县三仓烈士陵园”门匾。1984年4月19日,按照将军遗愿,粟裕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三仓烈士陵园内。经过7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三仓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国知名的新四军主题烈士陵园,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江苏省德育教育基地、江苏省国防教育基地。三仓烈士陵园内安葬着486位革命烈士,他们中有:三仓烈士陵园第一位埋葬的烈士海安战斗中牺牲的新四军“老虎团”团长林少克、为了保护伤员和群众惨遭日寇杀害的“新四军中刘胡兰”——吴秀瑛、为保护人民生命和国家财产而牺牲的空军航空兵测量团团长何德越、为抢救战友英勇献身的南海舰队战士一等功臣刘建军……,东台籍的老红军周春生、陈宝才、缪妹槌等安葬在这里的“红军园”中,新四军老战士秦叔瑾、崔左夫、黄启英以及原20军军长、安徽省军区司令员余光茂也安息在陵园内。陵园内还有一块东台革命烈士英名墙,镌刻着全市2238名革命烈士的英名。三仓烈士陵园内主要纪念设施和场馆有:苏中四分区抗日烈士亭、新四军一师纪念馆、粟裕墓、革命烈士纪念碑、苏中抗日纪念广场、新四军廉政建设展示馆、东台革命烈士纪念馆、初心广场、新四军书法碑廊、七保三仓纪念亭、烈士群墓等。

新街镇烈士陵园

苍松劲柏,庄严肃穆。江苏省东台市新街镇方东村烈士陵园内,宋文邦、鲁正红、周铁宝等百名烈士安眠于此,忠魂烈骨,百姓崇敬,树丰碑“立德立功永垂不朽”以表怀念。方东蕴藏着雄厚的红色力量。1947年2月,宋文邦和鲁正红在如东枣儿树口子战斗中英勇牺牲;1944年1月,中共党员周铁宝在攻打驻扎在李堡的敌军时不幸被捕牺牲。三人均被当地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后将他们的家乡以烈士命名。1956年三村合并更名为方东。从村史资料获悉,该村记录在案的烈士共计9人。新街镇烈士陵园也设于该村境内,每逢清明,学校师生、机关干部、附近群众一起前往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一代一代,经久不衰。红色传承亘古绵长,绿色生态造福子孙。

许河镇烈士陵园、许河镇四仓烈士陵园

许河镇四仓村距离352省道向南不远处屹立着一面高墙,四野空旷,犹如丰碑。墙面上“四联中”红色文化遗产旧址赫然醒目,正中一段墙文如歌如诉。逐字而读,80年前那段炮火中办教育,磨难中求发展的红色故事,随之浮现在眼前...

1943年4月,日伪在(南)通、如(皋)、海(门)、启(东)地区“清乡”,侵占大多城镇和主要交通线。日寇“三光”开道,屠刀嗜血,数十所中小学被迫停办,“华北之大已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学桌”式悲剧即将上演。残酷背景下,苏中党政军领导人粟裕作出指示:一切为了人民,再难也要办好教育。苏中区党委研究决定,在二分区创办一所联合中学,延续苏中文脉,培养一批革命事业的生力军,粉碎日伪对群众的政治诱骗和思想奴化,地点就选在了苏中根据地腹地、有着300多年历史的苏中名刹鲁灶庙。1943年夏,栟茶中学率先迁入,与东台中学一部合办;1944年春,邱升中学、如皋中学一院二院、紫石中学相继并入,命名为二分区联合中学;同年11月,随着东台区划调整到四分区,学校更名为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简称“四联中”,南通书学、崇海启联中同期并入。集八校于一体,收八方学子于一校的“四联中”为苏中保留下如同风中之烛的教育火种,带领爱国青年踏上了艰辛的兴学报国之路。“四联中”师生求学救国的信仰无比坚定,他们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营造出“家家明灯火,户户读书声;十里钟声响,处处歌声闻”的生动景象。抗日战争胜利后,“四联中”各校均返回原地办学。2013年,红色文化进入新发展阶段,响应国家保护红色遗址遗迹相关要求,我市将“四联中”遗址划定为文物保护控制单位。2020年初,许河镇党委组织专班,成立四仓红色文化挖掘小组,同年9月,“四联中”遗址纪念墙开工建设,2021年10月,许河镇召开四联中遗址保护建设座谈会,“四联中”遗址保护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革命的薪火越燃越旺。

溱东镇烈士陵园

“水韵莲乡,情动周黄。”红色村,英雄名。溱东镇周黄村因先烈英名而得名,是一个被红色血脉浸润的行政村。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先后有周如学、黄宝香等五名烈士血洒疆为国捐躯。为铭记烈士,激励后代,当地政府将这块流淌着烈士鲜血的土地命名为周黄村。

该村将地处偏僻、分散两处的黄宝香、周如学两位烈士墓合并迁移至村民广场中心位置,将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与修葺一新的村部融为一体,形成周黄红色景观。成为镇村党员干部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和中小学生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梁垛镇烈士陵园

郁郁青柏掩忠骨,烈烈英魂诉长风。梁垛镇烈士陵园安葬着该镇殷乐村乐德旺、乐德本、周宝旺、周西元、倪志宏、吴忠贵、季志旺、季怀仁八位烈士,内有烈士纪念碑一座,唐柳人民抗日纪念碑一座。

头灶镇烈士陵园

江苏省东台市头灶镇沈河村长眠着一位年轻的新四军女战士。她叫吴秀瑛,广东人,牺牲时年仅19岁。在她短暂却伟大的人生中,她诠释了什么叫甘洒热血写春秋。

广州沦陷后,刚从医校毕业的吴秀瑛,面对侵华日军的暴行,不愿做亡国奴,毅然走上了抗日的道路。她历尽千辛万苦,从沦陷区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根据地。1943年8月为接生孕妇滞留不幸被捕,光荣牺牲。

新四军一师师长粟裕在1943年10月10日《滨海报》上发表的《本师坚持大江南北抗战的六年》一文中写道:“今年8月间,敌人大举‘扫荡’二分区,我后方医院吴秀瑛同志管理一部分重伤员,当敌人来到,她临阵不逃,将伤员送走后,不及逃脱,被敌人捉去,用刺刀戳死,而伤员安然无恙。诸如此种壮烈牺牲的指战员是不胜枚举的。”对吴秀瑛高尚的民族气节,临死不屈的牺牲精神,作了高度的赞扬和正确的评价。

如今,吴秀瑛为国捐躯已经七十多年了。当时她牺牲的梁东乡龙王村如今已经撤并为现在的头灶镇沈河村,当地的群众每年清明节都要来祭扫这位抗日女英雄,教育后代永远记住这些英烈们!

弶港镇蹲门烈士陵园

20世纪40年代,新四军一师后方医院和华东野战军第十一纵队医院,曾先后长期设在弶港镇蹲门村一带的滩涂芦苇荡中。在苏中战场上和日寇、国民党反动军队殊死战斗而负伤的指战员都来此治疗。由于敌后游击战争的残酷环境,其中伤重不治者和负伤入院后又遭日寇、国民党军队扫荡、围剿壮烈牺牲者,都掩埋在茫茫大海中。随着时间的推移,烈士的姓名和事迹已无法考证。1999年,东台市在大规模开发沿海滩涂工程施工中,发现26具烈士遗骸,市委、市政府指示市民政局、市滩涂局和市委党史办进行了认真的挖掘、清理和考证。为悼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长眠在这里的革命烈士,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特建立了蹲门无名烈士纪念碑,并于当年12月16日举行了隆重的新安葬仪式。

26名烈士长眠于此,不知道烈士从何而来?从泰州、海安、李堡、富安、安丰、白驹、盐城再向北,他们是哪个村的孩子?苏北平原的那么多的战役,与日军的殊死博弈,和国民党部队的英勇斗争,他们是哪个连队的战士?听说,他们以前在地主家里,天还没亮就起来,担水、劈柴、放牛、打草、干农活,一年忙到头拼了命,还要挨打挨骂。冬天睡牛棚,裹着破棉絮和麻袋挡风御寒,尝尽了饥寒交迫的滋味。听说,你们背着武器、背包、干粮、柴禾、路标和部队一起在草地探险寻路,草丛里河沟交错积水泛滥,瘀黑的水泛着刺鼻的腐臭味,脚下是一片草茎和长还听说,他们为了保护地方百姓,激战几天几夜,全部壮烈牺牲……

这些无名烈士的墓碑,全国各地都有,忠骨埋他乡,悲壮留青史。

时堰镇后港烈士陵园东台市时堰镇沙杨村,位于里下河水乡时堰镇后港社区西首原名孟家垛,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因第一户人家姓孟而得名。1946年冬,中共时堰区委为纪念革命先烈沙杨氏,将该村改名为沙杨村。

沙杨氏,女,原名杨玉珍,1897年出生于东台塘坝一个贫苦的农民家里。1930年嫁给孟家垛贫苦农民沙四和为妻。从此,人们皆称她为沙杨氏,原名鲜为人知。1944年,“二五”减租运动在时堰地区全面开展后,沙杨氏参加革命工作,与地主老财进行面对面的说理斗争,并发动妇女做军鞋支援前线。1946年春,沙杨氏被西孟村的贫苦农民推选为翻身组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6年秋,时堰区开展了参军运动,沙杨氏又天天起早带晚动员青年参军,地主和国民党乡、保长们对她恨之入骨,一心想除掉她。9月12日,沙杨氏被敌人诱捕,翌日押至戴南镇。面对敌人的恐吓和严刑拷打,沙杨氏严守党的秘密,宁死不屈。9月25日夜里,她被凶残的敌人活埋了。就义前,她将一条青布裤子交给难友转交儿子沙金茂,叫他长大后干革命为妈妈报仇。为了纪念沙杨氏,1946年冬,中共时堰区委将孟家垛改名为沙杨村。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党组织加大对烈士纪念设施的维护、保护工作,不断加大改造资金的投入,完善各项纪念设施,在沙杨氏烈士牺牲地建成“沙杨氏烈士陵园”,供社会各界人士纪念、瞻仰。

唐洋镇烈士陵园

唐洋镇烈士陵园,位于东台市唐洋镇,这里安葬着215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陵园的故事充满了尊敬和怀念,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英勇的烈士。陵园的背景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十年前,那时候的唐洋镇还是一片战场。许多勇敢的革命者在这里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现在唐洋的每个村的村名基本有一段革命历史故事。唐洋有个叫朝福村的村子,原本不叫朝福村,他们村有个叫王朝福的党员被日本人抓去后严刑逼供,王朝福坚决保守组织秘密,日本鬼子将王朝福掩埋在地下只剩头部在地上,威胁他让他交出组织,王朝福仍断然拒绝,最后敌人以残忍的方式杀害了他,村里乡亲为了纪念他把村名改为朝福村一直沿用至今。当年日本人守在李堡据点不敢轻易扫荡唐洋,就是因为唐洋人的血性让日本鬼子害怕。唐洋人为打击日本鬼子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七战七捷战役三打李堡战斗中,唐洋是支前跳板敌我必争之地,粟裕陈毅两位将军亲自坐镇,在三仓和唐洋设立指挥所。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埋在唐洋烈士陵园,当年有一场战斗,到最后一个连牺牲只剩下了几个人,副连长抱着手榴弹冲上去跟敌人同归于尽,舍命救下了仅剩的几个战友。

为了纪念这些英勇的烈士,当地政府和人民修建了这座烈士陵园。走进陵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主要的景点和纪念碑,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烈士纪念碑,这座碑高耸入云,上面刻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碑前还有一座雕像,展现了一位英勇的战士在战斗中英勇杀敌的场景。除了纪念碑和雕像,陵园内还有烈士墓群、纪念馆等设施,展示了烈士们的英勇事迹和革命精神。烈士陵园的维护和传承意义重大。这里不仅是对先烈们的缅怀之地,更是对后人的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和烈士纪念日,当地政府、学校和社会团体都会组织祭扫活动,以此教育后人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陵园也成了一处传承红色文化的场所,让人们永远铭记这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在今天的和平年代,我们更应该珍惜这些英勇烈士为我们换来的幸福生活。

五烈镇烈士陵园

五烈烈士陵园,位于东台市五烈镇,主要为纪念唐学海、陈维仁、许文华、孙保民、李友存五位烈士而建,五烈镇也因此而得名。陵园正中是革命烈士纪念碑,碑底层建有80平方米的烈士生平事迹图片展览室,陈列着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解放为建设事业而光荣牺牲的52位烈士生平简介。

新四军枪械所

新四军枪械所旧址座落在东台市三仓镇万行村五组,占地300平方米,主房三间,座北朝南。新四军领导人粟裕、陶勇、陈丕显、管文蔚、张蕴等都曾在此指挥战斗。

1943年,直属新四军军工部领导的军工厂辗转迁移到苏中军区司令部不远的殷家灶(即今三仓镇万行村)。当时殷家灶是一个拥有70多户人家的村庄。庄南有一盐包场,外围有护庄河,一仓河直抵安丰、东台,交通方便。军工厂迁此,指挥机关设于“文庙”内。东厢房为领导办公之处,西厢房住通讯排,堂屋即修枪处。院内放一化铁炉,浇铸雷、弹外壳。庄东大门住的是技术科、后勤科,西大门住的是军工科、政治科。全庄驻有一个特务营(保卫军工厂),有指战员、工匠400多人。整个厂又分修枪所、追击炮制造组、手榴弹制造组、枪弹制造组、地雷制造组、炸药制造组。庄南的“盐包场”及周围的乱坟场、荒草田内都搭有简易厂棚,武器弹药试验均在这些地方进行。刺刀打造由军工科通过地方把任务落实到三仓周围的铁匠店。院内右侧有一个银杏树,粟裕将军当年经常栓马于此,后被伐作生产榴弹柄用,现树是从根部重新萌发生长而成,树高13米。1945年军工厂奉命转移,为赢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又开始了新的战斗。现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二、故居

卢秉枢故居

卢秉枢故居,位于东台市梁垛镇。卢秉枢(1902—1942),男,字玉衡,革命烈士。“菊花台九烈士”之一,前国民政府驻菲律宾马尼拉总领事馆主事。1942年1月2日马尼拉沦陷后,卢秉枢被日军所拘,威武不屈,同年4月17日,卢秉枢被日军杀害。1947年9月3日,卢秉枢烈士遗骨安葬在南京菊花台。

黄逸峰故居

国家AA级旅游景区,位于东台市明清街8号,始建于清末民初,由黄逸峰父亲黄仰塘所建。2003年12月,黄逸峰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黄逸峰(1906-1988) 又名黄承镜,江苏东台人,学生时代即投入革命活动。 1925年 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历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全国铁总秘书长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利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战地党政委员会中将设计委员的合法身份,到苏北从事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活动,为配合新四军创建苏中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历任新四军联抗部队司令、苏中军区一分区司令员等职,积极投入对敌伪顽的军事斗争。抗战胜利后,历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司令员兼党委书记等职,创建人民军队第一支铁道兵部队,从铁路运输方面保证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建国以后,历任上海铁路局局长兼党委书记等职。1988年11月27日逝世于上海。

袁廉浴故居

孤胆英雄袁廉浴烈士,1928年出生于许河镇四仓村,在“四联中”品学兼优,深受老师赞赏,毕业后到如东县丁东区游击连任指导员,一次巡视中,他为保卫区委区政府安全,冒死鸣枪击毙掉两个埋伏在车棚的敌人,敌人被发现后迅速发起攻击包围,中弹的袁廉浴在玉米地里爬行了很远,敌人沿着血迹找到他,最终袁廉浴牺牲在敌人的刺刀和机枪下,年仅19岁。在牺牲前还高呼“我死人民不死、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他的一生是很光荣的一生。袁廉浴父亲念子心切,将他生前在校的遗物全保存了下来,袁廉妹妹袁平长大后,特意修缮了袁廉浴故居,陈列出烈士生前的用物、学习遗物以及革命事迹,教育启迪革命后代。

三、乡镇

五烈镇

五烈镇地处东台西大门,新204国道、344国道贯穿全境,是东台唯一以革命烈士命名的镇,镇域面积10多平方公里,辖33个村(居),总人口近9万。原五烈镇因孙保民、李友存、许文华、唐学海、陈维仁五位烈士而得名。

孙保民,1923年生,五烈镇谢庄村(原民权乡谢东村)人,1943年2月参加抗日活动,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村民兵中队长、村财经干事、乡财粮员、乡长、区武工队副队长等职。1947 年8月,廉贻区武工队在泥观庄(现五烈镇文华村)召开各乡联防队员大会,后住宿在这个庄。因密探向敌人报信,驻东台、西溪的地主反动武装还乡团汇合兴化市四区反动武装200多人,于1日凌晨突然包围了武工队驻地。展开激烈的战斗后,因力量悬殊,武工队决定突围转移。在转移中,孙保民端着机枪,奋不顾身地向敌人扫射,压住敌人的火力,使全体战友突出了重围。当他最后撤到一条河边,与还乡团背水一战时,不幸中弹牺牲,时年24岁。

李友存,1916年生,五烈镇谢庄村(原民权乡谢东村)人,1943年3月参加抗日活动,194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民兵中队长、武工队队长等职。1947年冬,武工队实力不断增强,形势趋于稳定。中共廉贻区委土改复查工作组协助谢庄东西两村干部,发动群众向地主清算粮食200多担。11月间,地主李大堂、李小堂在东台城拼凑了100 多人的还乡团武装,连续两次进犯谢庄,妄图向农民倒算粮食,都被李友存率领的武工队打退了。后来李大堂买通驻西溪泰山寺的敌保安中队,加上还乡团武装约150多人,第三次进犯谢庄抢粮。当时武工队大部分队员出发执行任务,仅留下17人守卫。李友存带领全体战友利用地形分头迎战,立时枪声四起,保安队见势不妙,不敢贸然进攻。李友存抓住战机,下令全面出击,武工队和前来增援的民兵一齐冲向敌人,经过激烈的战斗,俘敌7人,缴获步枪8支和部分弹药,而武工队仅伤1人。1948年2月8日夜,李友存率领武工队到西溪据点摸哨,途中与敌保安队相遇,当场击毙和俘虏保安队各1人,但在追击中遭到伏击,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2岁。

许文华,1918年生,海安县人,后迁居沙河湾(现五烈镇沙河村),194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民兵中队长、乡农抗会长、乡民兵指导员等职。1946年8月苏中“七战七捷”后,我华中野战军开始转移北撤。许文华动员干部和民兵骨干建立起20多人的乡武工队,坚持原地开展游击斗争,狠狠地打击地主反动武装。10月23日夜间,由于叛徒的出卖,还乡团数十人摸到沙河村西夏家垛,包围了武工队驻地,许文华不幸被敌人抓住。当夜,敌人将他带到东台城,施用酷刑,逼他说出共产党的组织人员和武工队的活动机密。他始终紧咬牙关,一句不漏。惨无人道的还乡团用四根耙头钉将许文华的手脚钉在墙上,用硝镪水浇在他身上,但许文华仍然坚贞不屈,双目怒视敌人,痛骂还乡团,最终被敌人秘密杀害,时年28岁。

唐学海,1926年生,五烈镇扎南村人,1943年参加民兵活动,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民兵副大队长兼乡治安员、兴化市抗日民主政府参政员等职。1945年5月24日早晨,唐学海率领乡民兵基干队在扎垛庄东与东台据点下乡“扫荡”的日伪军交火,发觉敌人兵力超过自己数倍,而且火力较猛,当机立断组织队员分批撤退。当基干队全部撤到庄西河对面时,有部分日伪军已追击到河东岸,唐学海利用坟包作掩体,顽强地抗击敌人。战斗中,他腿部中弹负伤,被敌人包围,仍然顽强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被敌抓住。唐学海被带到东台城伪军司令部后,狡诈的敌人施用酷刑,逼迫他找出共产党的组织机密,他始终坚贞不屈,一字不吐。第二天傍晚,唐学海被敌人捆绑到城河操场西侧杀害,时年19岁。

陈维仁,1925年生,五烈镇扎北村人,1943年参加民兵基干队,194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乡民兵基干队长、游击连班长。1945 年5月24日,侵占东台城的日伪军出动200多人,在汉奸带领下,分多路袭击扎垛庄,妄图消灭民兵基干队和游击武装力量。区游击连闻讯,立即兵分两路向扎垛庄增援。陈维仁奉命带全班战士向扎垛庄赶来,队伍刚到庄南面就与伪军展开激烈的战斗。由于情况不明,加之双方力量悬殊过大,全班战士面临被包围的危险,形势非常严峻。陈维仁果断命令副班长带领战士转移后撤,自己单枪在后沉着掩护。他占据有利地形一枪击毙了伪军班长,趁伪军慌乱之际,组织队伍快速撤退。为使全班战友安全转移,陈维仁把伪军的火力全部引向自己。当他撤到一条河边时,又发现对河有20多个伪军拦截他,而背后的伪军也已临近,大声叫嚷“捉活的”。在这紧急关头,陈维仁沉着应战,子弹打光后,连人带枪跳入河中,献出了宝贵生命,时年20岁。

廉贻镇

廉贻镇,目前合并至五烈镇。 为纪念朱廉贻烈士命名。朱廉贻,男,字伯轩,江苏省丹阳县河阳乡后观村人,1904年出生于一个有声望的开明士绅家庭里。1938年初任丹阳市抗日自卫武装队伍的观鹤自卫团团长,同年2月任丹阳自卫总团秘书长,8月任新四军挺进纵队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兼第六支队队长。1939年春,新四军挺进苏北,朱廉贻先后参加攻打扬中、保卫郭村、黄桥决战等战斗。1940年10月前往东台任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秘书长。1941年春任兴化市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同年2月14日,驻在唐子镇附近的我兴化县政府机关、新四军一师二旅七团团部突遭日军袭击。朱廉贻率领政府机关人员从唐子镇转移到陈家舍(现属东台市廉贻镇)。面对穷追不舍的敌人,朱廉贻命令大家迅速转移,自己留下来阻击。由于地形不熟,退至三面是河的“和尚圩子”。为了不落敌手,朱廉贻奋不顾身跳入河中,终因不识水性而牺牲,时年37岁。同年10月,兴东县政府将串场河以西、蚌蜒河以北地区命名为廉贻区(后划归东台县)。1968年,朱廉贻牺牲的地方——陈家舍亦被命名为廉贻村。

广山镇 

广山镇,目前合并至五烈镇。 为纪念马广山烈士命名。马广山,男,1924年9月出生于东台唐庄一个贫农家庭。1941年,日军占领时堰后,马广山满怀爱国热情,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开展水乡游击斗争,先后担任唐庄民兵中队长,唐泽乡民兵大队长,廉贻区联防队长,溱潼县湖北区队长等职。194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秋,国民党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北撤后,唐庄、张纪庄、郭家堡被还乡团占领。马广山遵照上级指示,留下来继续坚持边区斗争,白天隐藏于坟包和柴荡之中,夜间到还乡团控制的地区,贴标语,散传单,放冷枪,掷手榴弹,迫使驻张纪庄的国民党自卫队撤到郭家堡。为了消灭敌人,扩大解放区,上级决定集中兵力打掉郭家堡敌据点。1947年5月15日清晨,马广山在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23岁。为了表彰马广山烈士的功绩,表达人民对他的崇敬,地方政府将唐泽乡命名为广山乡。

四、村庄

红烈村

红烈村位于东台市高新区,原名东广盈,后为纪念窦洪昌、 范桂生、许学和、曹国良、唐发春、窦景龙六位烈士而得名。

窦洪昌,1902年7月出生,1934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历任村长、乡农抗会长。任职期间,带领群众对地主富农进行减息斗争并取得胜利。1944年12月13日,因揭发当地一伙反动分子的反革命活动被抓,后壮烈牺牲。

范桂生,原籍南通南门,1910年出生,1933年入党,任乡武委会主任。一直从事地下工作,领导群众斗地主、杀日寇。1944年12月13日,被当地一伙反动分子抓入驻东台的日军司令部,后壮烈牺牲。

许学和,1903年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同年入党,任工抗会长。期间发动和组织雇工罢工,要求增加工资,缩短劳动时间,经过斗争,雇工的生活得到了改善。1944年12月13日,被当地一伙反动分子抓入驻东台的日军司令部,后壮烈牺牲。

曹国良,1923年12月出生。1940年,参加儿童团任团长,后任民兵小队长。1944年12月13日,被当地一伙反动分子抓入驻东台的日军司令部,后壮烈牺牲。

唐发春,1929年5月出生。1942年参加革命,任通讯员。唐发春利用他年纪小、个子矮的特征,假扮成放牛娃探查敌情。1944年12月13日,被当地一伙反动分子抓入驻东台的日军司令部,后壮烈牺牲。

窦景龙,1918年出生,1947年参加革命并入党,先后任城东区新生乡东垠村村长、乡农会会长。1947年是解放战争期间白色恐怖比较凶险的一年,革命意志坚定的窦景龙坚持斗争在第一线。1947年10月,窦景龙被敌人武装自卫队抓捕,后惨遭杀害,年仅29岁。

沙场村

事迹具体见前时堰镇后港烈士陵园。

朝福村

朝福村,位于东台市唐洋镇集镇北侧。新中国成立前后,设有青港、蒋河、丁河、团结四个村。1954年将朝福、蒋河合并建朝福高级社,1958年改为朝福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后为朝福村。2000年3月,村组合并为朝福村。为了纪念王朝福烈士,中共唐洋区委于1945年1月13日决定,将烈士的家乡青港村命名为朝福村,烈士牺牲的角斜北街后来也命名为朝福街。事迹具体见前唐洋镇烈士陵园。

安建村

安建村位于东台市唐洋镇东南角,南与海安县李堡镇接壤,北与镇区新元村交界,东和郭沙村毗邻,西与心红村相连。地理位置特殊,水陆交通便捷。安建村曾洒落过吴英安、吴安华等先烈的殷殷血迹,其村名即来源于这两位烈士。出生于原文化村两个世代农民家庭,1945年他俩主动参加了村里的民兵队。1947年我苏中军区部队为粉碎国民党军对苏中的分割封锁,于4月4日向李堡、栟茶国民党军的封锁线发动了进攻,至4月7日攻克了李堡、栟茶等据点,歼灭国民党军79旅两个营,取得了二战李堡的胜利。在这次历时四天的激烈战斗中,吴英安、吴安华作为支前的担架队员,临危不惧,冒着枪林弹雨,在战场上抢救伤员,不幸牺牲。为纪念吴英安、吴安华两位烈士,唐洋区委将烈士出生的文化村更名为安华村。1954年,安华、建设、唐南三个村合并,建立安建高级农业合作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将其划为安建大队和园艺大队。1984年体制改革,改为安建村和唐南村。2000年两村合并,定名为安建村。

六烈村

六烈村地处于东台市时堰镇,为纪念六位革命烈士而得名。2000年由原六烈村、顾舍村合并。

沈波村

时堰镇沙波村。沈波“1940年夏投身革命,1941年5月参加浙东新四军青年训练班。1942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3月到盐城抗大学习,历任泰东县委宣传部干事、东台县时堰区委副书记、书记……1947年6月4日午后,他率领武工队途经甸张村(今双先村)西北三条沟时,遭遇敌人伏击……”

1966年底,以沈波烈士命名的沈波大队、沈波村(原先烈公社甸张大队)为纪念沈波烈士,甸张村改名为沈波大队。1983年,改名为沈波村。2000年,因市镇区划调整,沈波村与唐王村合并,这才有了今天的双先村。

五、以烈士名字命名的其他东台地名

东台历史上以革命烈士命名的地名还有,由于历史原因及社会发展,大多只留存名字记忆:先烈乡(现后港镇),以宋文才烈士命名的文才村(原盐垦区贲北乡杨墩村),以陶永钊烈士命名的永钊乡、永钊村(原四灶乡、四灶村),以柳志州烈士命名的志州村(原海丰区桑梓乡河坝村),以薛长宝烈士命名的长宝乡(原唐洋区上灶乡),以唐发春烈士命名的红烈村(原海丰区东广盈),以施富旗烈士命名的富旗乡、富旗村(原海丰区桑梓乡、四灶乡民主村),以唐学海、陈维仁烈士命名的唐陈乡(原廉贻区夏柳乡),以陈友祥烈士命名的友祥村(原海丰区叶家垛),以戴振中烈士命名的振中乡(原时堰区新民乡),以许文华烈士命名的文华村(原廉贻公社泥观大队,现属五烈镇),以郭壁、顾毅烈士命名的郭顾乡、郭顾村(原廉贻区横津乡、东西博镇),以王珏烈士命名的王珏乡、王珏村(原廉贻区东里堡西村),以孙保民烈士命名的保民乡(原廉贻区民权乡东部),以杨高富烈士命名的高富乡(原安丰区新安乡),以黄德凤烈士命名的德凤村(原堤东乡奔流村),以陈云峰烈士命名的云峰乡(原西洋乡),以李友存烈士命名的友存大队(原廉贻公社夏柳、朱官、陈八、唐介四个村),以陈启乔烈士命名的启乔村(原新民乡八总村),等等。

我们希望通过课题整理研究,旨在深入挖掘东台市丰富的红色文化地名资源,弘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和崇高精神,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年盐城市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课题 ,编号24skC7 整理者 杨宇、臧丽、陈杨磊、杨玉明)

责任编辑:张建忠

0 阅读:1

芊芊有爱江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